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120812 《貧民百萬富翁》

圖片來源:http://tw.movies.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901

      看完陽光、跟好友聚會交換工作後的心得之餘,晚點還加映了《貧民百萬富翁》(延遲很久了,我知道)。

      故事從一個來自貧民窟、擔任電話公司端茶小弟的賈默上節目答題開始,可以呈現出警察如同流氓一樣的審問犯人、黑道利用孩童乞討賺錢、印度教和回教的衝突、孟買30年來的經濟發展和市容變遷、兩個不同價值觀的兄弟各自的際遇和下場(適得其所),以及在其間的種種人性和衝突,還在最後加上印度片不可或缺的歌舞片段。雖然我不知道裡面呈現的印度是否如實,但從一個電視問答比賽節目可以穿插呈現出上述種種,這個故事強大而完整,真是好看。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120812 《未竟之業》陽光劇團@兩廳院廣場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839c5e3720139d78d2d98016b?lang=zh

        昨天去看了陽光劇團的《未竟之業》,有幸的參與了此戲第300場的演出。(由於前天妹妹北上實在聊天聊太晚,看戲時,其中有兩段說教時,我不自覺得出神了)觀賞的同時,必須撿拾遺忘已久的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歷史,看著戲、戲中戲/電影、音樂三者之間的搭配(在南美極地邊緣,修女出現時居然是新世界交響曲,有種反差的諷刺感),思索著我所理解的社會主義、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以及那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而在當時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女性投票權、各種自由,以及身為後世的我們所知的歷史後續,呼應著劇名以及幾個常出現的名詞「曙光」、「癡望號」,這些種種都在一齣拍片的戲中道盡。

        演完立刻去買了劇本,一方面是想要補回出神期間的對話,另一方面是想要搞清楚那一堆戲裡戲外不同稱呼的角色們到底是誰。這齣戲的背景架在20世紀初的法國,距離我們真的有點遙遠,在那樣的年代激發出的意志和情操,也不是現在的我可以理解或同理的,但這都無損於我一邊在了解某個歷史的詮釋,一邊在欣賞默片時期的拍攝景況,以及演員樂手精彩的呈現。

        這不是一齣好進入的戲,可是我很喜歡。演後座談上,導演雖然聽不懂觀眾以中文發問,但她仍舊聚精會神的觀察發問者的神情;甚至是在某些提問時,反問觀眾對於這個疑問/片段的想法,很喜歡導演莫須金的態度。

        第一次在兩廳院廣場的棚子看戲,進場後很法國酒館的風味,昏黃的燈光,垂著簾子的更衣間,從踏進帳篷就開啟的異次元經驗,我很喜歡。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120612 《穿妳穿過的衣服》台南人劇場@牯嶺街小劇場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9b38c010139b45c665f0007?lang=zh

        這真是則變態的故事,可裡面反應出的人性弱點和殘酷,卻又是如此的平實。

        編劇強調,這是一個以惹內的故事為本,但不完全可以稱之為改編的作品,反正我連惹內是誰、原本的《女僕》是怎樣都不知道,還想著這到底是一則怎樣的故事呢?隨著故事起伏,到中段那聲雷下,我是真的有被現場詭譎的氣氛嚇到;而至最後,女僕姊妹倆對著杯子拉扯,不禁感到一陣心涼和難受。

       故事主軸想要討論的是認同,但我認為用認同一詞來描述或許不夠精確完整,階級身份的差異、感情和外表的關係,扮演與真實的對立,這些都在劇中一一點出。而自我的認同究竟是建立在角色扮演/外觀上,還是真的能從本質而外成就自己?人當真可以不依侍這些外在的符號而坦然生活?在看的時候,很容易能投射回到自身的經驗,去檢視自己是否像劇中的角色一樣,對某種身份/角色的人既愛又恨,很希望自己能變成對方那樣,卻又同時對此深惡痛絕。

        我覺得要做到完全的跳脫真的很難,畢竟我們生下來就是帶著一個個角色在過活,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在人際關係中,都有一個個被賦予需要扮演好的角色,以及這樣的角色應有的言行舉止。劇中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中場之後,原本扮演夫人的黃怡琳跟扮演女僕阿枝的張棉棉角色對調,除卻服飾的調換之外,那身為女僕和高貴夫人的肢體動作和表情眼神也跟著轉換(這點上,我覺得張可以再貴氣霸道一點;黃可以再卑微下賤一點,會更具有說服力)。這點完完全全刺激到身為姊姊的阿梅,因為兩女僕私下的角色扮演中,姊姊永遠飾演夫人的角色,透過這種扮演,企圖讓妹妹的身份更顯卑微。沒想到那雷劈下來後的玩笑卻是:妹妹和夫人的臉對調。這讓姊姊更難堪,因為她是最想要變成高貴的夫人的人,可是她卻是整場遊戲中最邊緣、被排開可能性的人,這是最難堪的玩笑,卻也促成她意志堅決的喝下「茶」。

        戲中巧妙的安排在上半場中,幾個角色一直在照鏡子,不斷的強化什麼身份的人有怎樣的長相,強調高貴的人外表是無暇完美,低賤的人也擁有與之相配的外表。然而到了下半場,除了幾個被迫照鏡子的場景之外,夫人和妹妹都再也不願意照鏡子,因為臉上帶著一張別人的臉,而且是一張標示著身份地位的臉。以至於夫人哀求哭鬧希望身為醫生的丈夫可以進行手術讓她們變臉,縱使是再高明的醫師也無法做到這種奇怪的要求,甚至是對於一個他原本深愛的妻子,更是不容許有任何差池。夫人回憶到兩人當初相識相戀就是因為外表,無怪乎夫人無法相信丈夫所說的外表並不重要。這點在年輕人的感情上常常也是個考題,猶記玩具說過,一定要等到有一天第一美女結婚然後被劈腿或離婚之類的事情發生,才會有人願意相信外表不能夠保證一輩子幸福,不過,說真的就算不是美女,至少也要看的順眼,只是在感情的一開始是如何承諾的,某些甜言蜜語就會成為傷害的一把利刃,讓沒有安全感的夫人無法再相信自己仍是原本的夫人,無法再出門見人,覺得旁人會因為這張臉而認為她很卑微。這種心理障礙真是令人驚訝,不過,如果退幾步回來想,一般人連臉上刮傷都會覺得不自在,就不用說那些遭受火、化學藥品傷害臉蛋的人,要花多少的力氣去克服,去相信自己仍然跟以前一樣。

        這齣戲的女角比男角出色,張家禎的扮相頗具說服力,但中間一段想要透過聲音的切換表達出男主人/說書人的差異,這點還可以再更細緻的琢磨,而不只是啞著嗓子說話而已。至於女角的部份,很喜歡張棉棉,她在最前面不斷鞠躬哈腰的低姿態,把女僕低下的心理由內而外展現的淋漓盡致,對著醫生的帽子進行的假想小劇場那一幕,很喜歡導演的處理手法,預示了角色即將產生變化。而中後段那種看著自己原本的那張臉長在女僕身上,想盡辦法要她保養善待,就是希望若有換回來的一天,那張臉仍能如八年前一般的完美,這對皮相的執著所傳達出來的怨念,好深刻。另外,黃怡琳在這齣戲中的表現,有扭轉一些日前對她較無變化的表演方式感到的不耐,特別是她在最後幾幕跟林曉函的對手戲,《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從她口中唱出別有一番哀怨和動人之處,她在這場戲的聲線表現比《海鷗》的撒嬌好一百倍。而林曉函則是忠實的呈現想要成為夫人的女僕,其內心的憤恨不滿,很多表情上的小細節掌握的很棒。

        燈暗,隨著落雨的音效和滴落的水,我只能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如果無法逃脫對身份地為外表的執著,最終只會讓這些外在的東西毀了自己而已。步出牯嶺街小劇場,沒多久竟真的開始下雨了。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112312 《婚禮》&《戀戀羅西尼》2012舞蹈秋天—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8b3279f0138b729070a0037?lang=zh

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真是有趣。上半場的〈婚禮〉帶有黑暗的俐落,喜歡金屬製的椅子,隨著舞者移動而閃閃發光,舞者的肢體好有張力。〈婚禮〉給我的感覺不是太歡愉,有種隱而未爆的壓迫,很喜歡。

下半場的〈戀戀羅西尼〉簡直就是太歡樂了。一部分是鋼琴現場伴奏,一部分是放音樂。是小段小段的選集,雖然覺得某些動作安排有譁眾取寵之嫌,但是仔細聆聽節拍,觀察舞者的動作,又覺得是多麼的適合!

義大利舞團的人都好高大精瘦,舞衣設計又很灑脫,西裝不管是男女舞者穿都很好看。雙人舞、三人舞設計的都很不錯。中間有些斷點和空拍的設計給人適度暫停的美好。看著就在想,義大利人真的有一種幽默感,而且動作設計的流動感和能量很強大,雖然會覺得太歡樂,不過,很適合一家老小觀賞。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111612 新舞風-韓國EDx2《當代的FU》&《留也留不住》@新舞台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84977f301384b037b690015?lang=zh

晚上看了短短精彩逗趣的韓國EDx2舞團的兩支小品,第一支《當代的fu》是兩男雙人舞,兩個不熟的人,從互相挑逗、打架到變熟,舞蹈內容融合了身體抖動、武術、街舞,動作主要是以雙人互動為主,很喜歡兩人把手圈起來,鑽來鑽去的動作很俐落乾淨。兩名舞者一高一矮,身體動作搭配起來很美,感覺默契挺好的。

第二支《留也留不住》跟第一支的某些設定有點類似,不過是五位舞者的呈現,以虛擬的飛球拋接擲扛等動作,製造出許多樂趣和搞笑的橋段,還有像駭客任務一般的慢動作閃身。中間之後是一位舞者右手反手放在右肩上、左手反手放在左腰、右膝略為往前,像是瘸子肢體扭曲的走著,而身體的姿勢之所以會這個樣子,是三個人的頭分別卡在那幾個位置,因為他太奇怪了,所以大家都學他。最後放了一首熟悉但我不記得名字的有節奏的歌曲,所有人背對觀眾、面對正中間的聚光燈舞動著身體。

整體感覺而言,編舞者應該年紀不大,對於肢體接觸後發展出的動力關係,處理的蠻漂亮的,舞作中有音樂、但不是從頭到尾都有,是刻意的留白,製造出多層次的效果,雖然第二支作品看到中間我有一點點不耐,不過,整體而言是有趣的觀舞經驗。誰說武術、打架不是舞蹈,真的要好好設計起來,可是高難度的雙人舞哪~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110912 《拉提琴》創作社@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84b7b4101387b142a2d03a1?lang=zh

       (好一陣子無法書寫,有時候是沒時間,有時候是腦袋被太多別的事物塞住,然後下一齣戲就來了。有鑑於最近被說論述能力很差,想著要補救還是得從練習書寫開始,不管長短,就盡量先寫了再說。)

        對於習慣買早鳥票的我來說,如果沒在第一時間下手,基本上就是不準備去看這齣戲,再加上最近看了不少紀蔚然的作品,光今年就看了《嬉戲》、《影癡謀殺》,還有今天的《拉提琴》,在難得有男友作陪的情況下,又剛好可以買到當日五折,難得這麼划算的情況下,又再度觀賞紀盃的作品。

        故事虛虛實實,有後設、有拼貼,結合一些時下和有段時日的梗,再加上紀盃的個人哲學,整齣戲看完給人一種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的怪異感,得到一個沒有了結但又可以接受的頓號。

        這次的影像和投影幕的設計運用的很不錯(但我想坐在4樓的人可能不這麼覺得,視線多少會被遮蔽),開場的記者會即時現場轉播,天橋的閉路攝影機,中間劉母開罵的ppt加強論點,心電圖,何瑞修和豪斯醫生的對談英文版,史豔文台詞的中文翻譯,除了製造出某些娛樂的效果,也貼心的服務聽不懂台語的人,留給懂中英文的人某些有趣的笑點,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影像媒介,包括電視、攝影機和電腦螢幕(ppt和google translator)都流暢的穿插在劇場中。也像是紀錄一般,不確定真實生活是否發生過的事,透過影像的紀錄,好像可以抓到一點真實之類的東西,對比出記憶是不可靠的論點。

        戲裡有幾個點讓人有似曾相識的切身之痛:開場張詩盈和蔡佾玲的對話,張才講了幾句,話都還沒說完,蔡就一直打斷,開始自顧自的說起自己想說的話。如果沒有真心要去關心朋友,或是關心自己勝過一切,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吧,真的是一種講到一半會很想強迫別人閉嘴、舉槍威脅的衝動。這種無法靜下心來聽人說話的情況,也是一種冷漠吧。

        另一個點就是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的梗,一篇論文寫了很久就是寫不完/寫不出來,從一開始被大家關切到底是碰到什麼障礙、希望可以協助你解決,到後來已經變成一種話梗、老是被人拿來嘲諷的點。或許家人和朋友並不是有意,他們也只是著急和關心,但同一件事卡太久,真的會有種自己的生命都卡住的錯覺。雖然已經脫困了一陣子,但今天聽到那些台詞,還是會心有餘悸。對於一個待書寫的主題,真的是了解越多、越難以找到合適的點切入、下筆書寫阿!

        再來就是意識/記憶真假的問題。有一陣子生活不順或是異常忙碌的時候,其實真的會懷疑自己經歷過的事究竟是真還是假。如同戲中的劉三分不清楚什麼是真的發生過的,什麼是夢境,從哪裡開始是真實、哪邊是虛構的,看戲的我們其實也不清楚到底真實是什麼,或許,真實是我們願意/想要相信的那個版本。不過,編劇安排了一個有趣的check point,劉三的妻子阿芬如果因為說謊而緊張,她就會打出驚天動地的噴嚏,這個設計至少可以讓人判斷何時是謊言、何時為非。不過,那也只是讓觀眾知道某些可以拿來推理的工具而已,還蠻喜歡這種不把觀眾當成全知角色的設定,偶爾相互交錯的內心戲對話,多數情況下讓觀眾處於跟主角一樣摸不清楚的情況,是更為有意思的觀賞經驗。

        幾個主要的演員都不錯,樊光耀真的很帥阿,把角色的轉折拿捏的很好(雖然不知為何,我看著他一直想到王耀慶)。呂曼茵很適合這種行徑有特色的怪異中年婦女,從《花季未了》再製版看她和林嘉俐鬥嘴飆戲,到《露露聽我說》的怪異養狗中年人,再到這次的媽媽一角,雖然幾個不同的角色間有些相似之處,但是有這種渾然天成的搞笑中年婦女氣質的女角,也不是太多了。姚坤君只要開始monologue,總會讓我覺得她的聲調和情感展現似乎已經有跡可循,不過,只要是對談或是進入有劇情起伏的部份,那種讓人有點監介的感覺就會好一點。張winnie很正!肢體和情緒收放都蠻到位的。對於這個角色的設定,只有一點我覺得有點異常,開場的記者會上,明明過世的就是她先生,但是她卻沒有像中間拜拜片段所說的,第一階段是打溫情眼淚攻勢,反而是媽媽和阿芬哭得很大聲(很知道該如何在媒體面前演戲)。

        看戲時也想著導演在這齣戲動了哪些手腳,或許是這批演員各自都是某種程度的戲精,有各自擅長且清楚的呈現手法,在主軸上倒是蠻順的。不過,也沒看過劇本書,無法去判斷像是第一次拜拜時供桌後有四位演員裝模作樣,這部份究竟是紀盃一開始就這樣設定,還是呂導自己加上去的。

        剩下的,關於後感情時代的深層記憶等看似空虛的社會學命題,以及有關戒嚴臉的批判,還有呂導在節目單上強調的,現在多數人活著卻都是早已呈現停止心跳的狀態,需要一些代罪羔羊來批判,需要可以讓人感動或唾棄的源頭,讓人可以在按讚或是按爛之餘,覺得自己還是關心社會議題的一份子,在媒體和資訊氾濫之餘,找到自己的立身之處,是很難在一時半刻說清楚的。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102712 《生身不息》許芳宜&藝術家@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7b41f9c0137b6f49e900021?lang=zh

        晚上去看《生身不息》,第一支舞蹈很讓人驚艷,並置兩種不同的身體,現代舞和芭蕾,即便動作相似,但透漏出來的質感和張力完全不同,特別是一些雙人舞的小動作,不管是低頭傾訴或是充滿張力的拉扯,情感好豐富。有幾首音樂選的很好,the life is like a dirt,對於地球、生命的一種關懷,搭配輕柔的歌唱,令人心醉

     〈出口〉就比較沒有那麼討喜,雖然看過介紹知道這是對生命、生活的反省,但我對於閃閃閃的燈光設計,以及來回跑的感覺就是沒能那麼融入,過〈出口〉的舞台和燈光設計我還喜歡的,中段之後舞台後方扇門轉開,光從前後方同時投射,有種無處可逃的逼迫感。

      下半場的〈靈知〉感覺還好,大概是因為這次是第二次觀賞,震撼度沒那麼高,印象中第一次看到的女舞者是真的有打太鼓,而不像這次是比畫而已。雖然鼓點和動作有配合,但是戲劇院的舞台真的太大,震撼感很容易溢散於空氣中。而且忘了是哪來的印象,我一直記得阿喀朗應該有跳卡達舞,傳統舞所帶來的撼動大多了。因此,看到舞作結束,卡達舞還是沒有出現,著實讓我有點失望。

      會後還是迷妹般的去排隊簽名,雖然沒有拍照、握手或是什麼的,但是可以跟舞者親自說上幾句話,還是很開心~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090812 《很久系列II-拉麥可》角頭音樂@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81f031401382dd4d71402aa?lang=zh

        猶記當時看完《很久沒敬我了你》心中充滿的感動和複雜之情,讓我好奇《很久系列》二部曲會是怎樣的呈現。整體看下來,比較喜歡II的故事設定,從中看到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面臨的一些矛盾和認同的處境,特別是將故事架構在一群即將成年進入年齡階級、希望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階級名稱的年輕人,他們喜歡麥克傑克森,透過許多方式想讓部落中的長老認識這號人物,傳達他們的想法。透過台東高中舞蹈班的學生要參與全國舞蹈大會(我記得一開始是舞蹈大會,但中間好像說是歌舞比賽,最後出現的是全國中學原住民歌舞大賽,總之前後不一致),透過練習過程帶出傳統舞蹈、西方流行舞蹈、街舞,以及自我認同的議題。如同昊恩在節目單所說的,他想呈現的是一種「包容」的精神,而阿美人是他認為最具包容性、創意性、生活性的快樂民族(讓我想到之前去屏東出田野時,排灣人笑說阿美人什麼都吃,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包容的展現吧!),這種豐富具有創造力的民族精神,使得這部《拉麥可》誕生。

        先說舞台,這次在大幕上方多設置了一塊投影幕,真是相當的貼心。考量三樓以上的觀眾觀賞投影在舞台後方的影片畫面時,一定會有視線遮蔽的問題,多加了一塊投影,的確可以減低這樣的問題,而且某些時刻可以一塊投影舞台、一塊投影影片,增加視覺上的層次,畫面也更顯得活潑而豐富。而這次舞台的前方大部分留給演員和演唱的歌手和舞者,中央留了一個走道,面向舞台右側也往外切出一大塊,應該是考量到某些場景一下子要上下台的演出者比較多,多開一個出入口方便進出,彌補後台側邊空間不足的問題。這次的影片畫面比較有故事性,雖然一開始黃莉在山上跳舞的片段有點莫名,但後來幾個片段,特別是賣菜小販在活動中心前方空地叫賣的部份,不管是遠景還是特寫都完整多了。講故事的過程中也設有一些巧思,連結舞台和影片的切換,特別是開場時,影片中的木雕師父放下火柴棒大小的指揮棒,而簡文彬從舞台中央接下的設計,煞是有趣。而影片開始學生模仿麥克傑克森45度傾斜,Suming嘗試成功,影片倒轉發現有人在拉住他的腳;劇終前的最後一幕則是在舞台上具體呈現出有人拉角的片段,前後呼應,喜感十足。

        這次的音樂除了管弦樂團現場伴奏之外,還有吉他、電吉他演奏,也邀請了街舞舞團和業餘的原住民歌舞團隊來呈現阿美族的歌舞,最嗨的應該算是Suming帶來的歌舞吧,聽的時候在想,用著多數觀眾不懂的語言唱嗨歌究竟有怎樣的效果,但仔細想想,聽西洋流行音樂節奏明確的舞曲時,的確有許多人也聽不懂裡面的歌詞和意義,但仍舊可以聽的很開心、很喜歡,或許在歌曲中,語言本來就不是欣賞的門檻和障礙吧。管弦樂伴奏的優缺點其實很明顯,在一些配合畫面或營造氣氛的伴奏上,現場音樂比放音響好聽多了,上半場最後一首〈戰舞〉是整場下來最喜歡的一首,這首歌的現場演唱、管弦樂、舞蹈和燈光等配合,寫意的呈現出在原住民傳統歌舞與創新的形式之間的衝突和掙扎。但是有幾首歌,像是三位大叔在唱〈兩條沒有交叉的路〉時,聲音就被吃掉了,有點可惜。

        說真的每次在看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演出時,內心都會有不安,戲劇的呈現需要張力和轉折,某些部份難免會被磨平、顯得刻板,特別在這個對於少數充滿偏見和刻板的社會,更需要呈現某種不那麼偏狹的樣貌,但同時又能吸引多數的注意和欣賞,至少在這齣劇裡我看到這樣的嘗試,劇中呈現原住民青年人在成年的過程中想要獲得長輩的認可和關注,也面臨如果一直保持傳統食古不化,可能會被淘汰;但若要創新,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還能夠算是維持原有的價值嗎?我也依著這樣的觀點去看演出的肢體和舞蹈呈現,在概念上,這個故事盡可能的兼顧了傳統和新一代的想法,也俏皮的呈現出現在的中老年人也曾年輕過,現在常見的事物在以前也是新的外來事物,沒有所謂僵硬刻板的傳統,文化本來就是活在現存的人類社會當中,受到外來的刺激影響與內部的自覺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或許可以多些想像的空間。

         最最喜歡謝幕之後,安可曲居然請《很久I》到現場觀賞的演出者上台,跟著一起唱《很久I》我最喜愛的那首謝幕的太巴塱的歌,據說陳建年是上台領唱的人!還加映一首郭英男極為重要且出名的歌曲,很有賺到的感覺。我覺得這個演出在戲劇院演出最可惜的是,雖然開場前字幕旁白有說,想拍手就拍手、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但旁邊的人真的好冷靜,冷靜到連拍手跟著打拍子都不想,讓我一個人自己打拍子、自己很嗨的有點尷尬,也怕干擾其他人觀賞。

         如果,多數的觀眾可以繼續支持,照角頭音樂章四十三的說法,希望可以在卑南族的《很久I》到阿美族的《很久II》之後,可以繼續有金費和機會可以籌製下一部,直到所有的原住民族都能有一齣跨界的歌舞大戲,也希望日後的故事可以更為精緻和完整,然後,觀眾2-3年可以時不時的回味以前的經典曲目!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090612 《美味型男》梁允睿Solo「第五屆台北藝穗節」@台北國際藝術村

圖片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buliy225/17062671

        這是今年藝穗節唯一一檔購票觀賞的演出,完全是以近乎迷妹的心情去看戲。

        自我揭示意味濃厚,跟與自己打架的事物和解,透過角色的切換帶出親情和秘密。現場的鋼琴恰到好處,美味的菜香,構築出色、香、味俱全的呈現。講述過世多年的媽媽回到兒子的身體,透過做菜的過程與兒子對談,表達母親不變、未能及時具體呈現出來的愛。

        開始想要流眼淚時我就在想,到底打動我的是怎樣的鋪陳、怎樣的點,是因為太久沒有見到家人,還是因為覺得目前的生活疲累希望有人安慰。媽媽唱出對孩子的關懷,藉由母親的口中說出對自己的祝福和鼓勵,那當下我有些遲疑,遲疑的是以這樣的情況出櫃、暴露自我需要肯定的一面,這樣的方式究竟對表演者、對觀眾來說意義會是一樣的嗎?表演者要更有勇氣,夠肯定自我,才有辦法承受如此掏心掏肺的情緒轉折吧。

        有意思的是,現場真的開始做起菜來,然後芹菜花枝的味道真的好香,吃到一小口香煎蔥蛋,看著洋蔥紅蘿蔔炒蛋,想著這樣的味道真的好嗎?回到媽媽一直強調的,做菜不是只有美味就好,還要給人一種熟悉、媽媽的味道。聯想到對於某些人來說,親子、伴侶的情感維繫中,做菜是很重要的一環,重點已經不是好不好吃,還是透過做菜所展現的看顧和情感,真實的讓關係能夠持續下去。也或許因為吃是每天都必須勞煩的事項,是最為貼近生活的舉動,所以它才這麼重要吧。

        題外話,一開始我看到教你做客家小炒的食譜,然後,發現媽媽開始說臺灣國語時,我有一瞬間錯亂了。最喜歡的片段應該是小朋友演講,講白蘿蔔與紅蘿蔔的故事,可愛又饒富深意。而梁允睿唱歌還是相當相當的迷人,雖然某些句子中的雕琢有些刻意,但情緒飽滿的唱出來,仍然無比動人。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071212 《ABT開幕之夜》美國芭蕾舞團@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59b7f8501359b8288380003?lang=zh

        晚上去看ABT的《開幕之夜》,果然票價不同凡響還是有很多看起來是舞蹈班的小朋友前往捧場。其實看《開幕之夜》的感覺跟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的感覺有點像,因為演出是由許多片段組成,雖然片段,但可以從中看出這個舞團想要給觀眾什麼樣的感覺。這次選的幾個片段,炫技部份的巴黎火焰和戴安娜雙人舞,男舞者都好變態阿~爆發力和力道的控制精準的令人拍手叫好!而女舞者看似簡單的單腳站立往前移動的動作,要想做到真的好難。

       《阿波羅》有趣的地方在於四位舞者同時交錯舞著,三名女舞者要能和諧一致,又能展現出差異、各自詮釋,拿著書、面具和某個道具在阿波羅前舞著(然後,阿波羅還可以嫌棄她們)。這個阿波羅是肌肉男,半羅馬式的服裝使他的身材讓人一覽無遺,很是賞心悅目。

        最有意思但也最需要花點精神去看的是編舞家Wheeldon的《Thirteen Diversions》,最開始的布幕是斜拉式,斜遮左上角的1/3,有八對黑衣雙人組和四對灰衣雙人組,很喜歡這齣舞碼的服裝設計,灰裙最底部的裙擺,外頭是灰色,裡頭是桃紅色,隨著女舞者踢腿轉圈時若隱若現的;而黑衣舞者在幾幕配上僅有從布幕透出的背光中,他們就像剪影一般的貼在背景中。群舞的設計並不完全是相同動作,還蠻多是如波浪舞一般的循序,不過人一多就會顯得有點混亂,畫面看起來有點雜。最喜歡的還是兩支畫面乾淨的雙人舞,第一段背景是橘色的,時而柔軟時而俐落的轉換舞姿,配上現場伴奏不那麼熟悉的音樂,鋼琴和管弦樂團交錯進行,邊看時想到現代芭蕾跟現代舞的分別好像越來越少,現代芭蕾注重很多技巧以外的東西,像是整個畫面的調配和調動,動作上配合音樂具有豐富情感的呈現,給予芭蕾更多展現的空間。

---
*阿波羅Apollo
編舞:巴藍欽
音樂:史特拉汶斯基
演出:Marcelo Gomes/Veronika Part/Hee Seo/Melanie Hamrick

*巴黎火焰雙人舞 Flames of Paris Pas de Deux 

編舞:David and Anna-Marie Holmes, from the original by Vasily Vainonen
音樂:Boris Asafiev
演出: Sarah Lane/ Daniil Simkin


*Cruel World 雙人舞
編舞:James Kudelka
音樂:柴可夫斯基
演出:Julie Kent/Cory Stearn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0EO24POis)


*Diana & Acteon 雙人舞
編舞:Rudolf Nureyev , from the original by Agrippina Vaganova
音樂:Cesare Pugin 編曲: John Lanchbery
演出:Xiomara Reyes/Herman Cornejo

*Thirteen Diversions

編舞:Christopher Wheeldon
音樂:Benjamin Britten - Diversion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演出:Maria Riccetto / Jared Matthews / Isabella Boylston / Marcelo Gomes /
   Stella Abrera / Eric Tamm/ Simone Messmer / Alexandre Hammoud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I45pOnGBA)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062912 《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第一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南海藝廊

圖片來源:http://swsg95.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

        首次到南海藝廊看戲,有鑑於前一天白目的沒查劇場位置、留太少時間找地點而錯過前面十多分鐘演出的憾恨,今天出門前確定南海藝廊在台北教師會館旁邊,本想在附近的小七休息,可惜裡面充滿臭臭的高中生,轉到教師會館,發現有許多舒服的座墊,邊看書邊打瞌睡邊補眠,感覺好多了。這場演出是魏英娟策展,邀請六位年輕的藝術家以臉書為題,各自表述。藝廊的一樓有展覽空間,早到可以先看看。

蔣韜《表演。在南海藝廊:一個音樂行為》
一場通訊不良的臉書即興音樂表演。

      第一場是蔣韜設計的演出,到二樓首先看到螢幕上的是wikipedia的頁面,介紹某一種即興音樂的形式,果真,演出是蔣韜在現場,跟鄭各均和黃思農以臉書上的私人訊息方式,即時下指令,希望談吉他和拉胡琴,號稱不在現場,只有電腦視訊連線的朋友,三人即興。再加上有在一樓的「關仲」亂入(有70%的可能性是baboo),看著螢幕上好笑的對話,耳邊聽著據說是文青會喜歡的朦朧音樂。

        說真的,我並不喜歡所謂的「文青音樂」,但我覺得即興是件有趣的事,特別是有時間差,而蔣韜所給予的指令是很抽象的文字,給予其他兩位樂手很大的自我發揮空間,蔣只是像作曲人和指揮一樣而已,可惜他自己在現場彈鋼琴的時間太少,而即興的音樂本來就不是有頭有尾的樂曲,會有種音樂/節目為何開始,何以要節目在此結束,卻只是時間到了,觀眾請下樓而已。
      
余彥芳《島》
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單的島嶼。
      第二場是在一樓戶外,天空有點不做美,下著小雨觀眾紛紛撐起雨傘,導致後面觀眾看不到的問題,而余彥芳的演出以舞蹈為主,節目開始他從二樓爬下來,在地上有兩塊綠色的布。我這個不高的人站在後排只看得到他在左邊的布上,好像從書上撕下書頁,夾在以白繩編織成的大型蜘蛛網,之後他戴上翅膀擺動。下半段是櫥窗內的女舞者蝴蝶,那翅膀挺精巧的,按下胸前的裝置,邊喝水邊擺動翅膀,還蠻逗趣的。之後是女舞者踢腿、舞動,結束。(坦白說,今天身上背了六七本書,昨天又沒睡多少,疲倦又覺得節目不知所云到我很想提早離開。這個節目沒考慮到雨備的方案,有點可惜。)

許哲彬《行萬里路勝讀萬臉書》
你可以不和我跑,但是記得按讚。

     這是今天唯一有台詞的戲劇,但好笑之餘,我真的認為XX之夜應該也可以做出這樣的戲。演出地點是在中庭,觀眾站在一樓展覽空間往外看。以分享愛之類的節目開始,主持人訪問尋找失蹤男友的女生,因為她的男友突然某一天不上傳午餐內容、不在下午瀏覽朋友的發佈更新並按讚,不再打卡、消失蹤影,女友焦慮的希望主持人或是觀眾可以協助她尋找失蹤男友。誇張的表情和肢體,拿臉書上癮之後的人際互動做文章,讓觀眾一方面覺得誇張之餘,也反思自己是否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在與看似親密的伴侶、朋友互動。

        下半段的場景設定是南海客棧,觀眾走回第二個節目觀賞地點,幸好天公做美不再下雨,席地而坐觀賞二樓的演出,掌櫃得到武林密笈「臉書」,店小二也想要爭奪這本書,有段搞笑的過招。掌櫃的走火入魔無法脫離臉書,幸虧路過的小倩相救。小倩號稱為了尋找情郎竺采臣,但小倩對「臉書」也有意思,掌櫃、小二和小倩三人過招,評比的方式是多少人按讚、留言或分享,掌櫃的主題是反核、都更等社會議題,得到奚落的回應;小倩是自拍上傳美女照,以及分享該去哪裡吃什麼東西的言論,獲得不少迴響;小二更高招,講出網路知名部落客常會說出的箴言等,居然獲得上千人的附和。(由此可知,許多人逐漸發現發佈不花腦的言論得到的回應,會比認真的討論某些議題得到更多回應,那些真情流露的說說自己的困擾或是針對時事議題的辯論,反倒讓身邊的朋友不知如何回應。)

        許哲彬在搞笑劇結束之後,站在刻意留著大頭照的螢幕位置,講述他自己因為過份沈溺臉書而錯過許多早該做的事,說著他的好友竺定誼決定以跑步的方式環島,而且也真的這麼做了。似乎是呼應這個小品的主標《行萬里路勝讀萬臉書》,但說真的,類似的moral早就不知道聽過多少人以多少方式表述,感性的結尾後卻是「做臉不輸」的facebook之歌,先在櫥窗內跳一遍,到外頭請觀眾跟著一起簡單同舞同樂,頗歡樂。

        臉書造成的效應,以及多數人因應臉書而有的生活、思考方式的改變,是否真的讓我們的情感交流和人際互動流於表面和膚淺呢?劇場是否能提出有別於部落客、專家學者以文字批評形式的展現?至少在今天的演出中,我實在無法明確感受到。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061712 《Daylight》耀演@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40408e9627b8fff801280bd124420665?lang=zh

        沒趕上首演(誰叫小劇團真的太多,很怕踩雷),聽到許多正面評價之後,就下手買了戲劇院重演的《Daylight》,很幸運的有噗友比我早入場,讓我坐到第三排靠走道附近的位置,一開始還狐疑想說這位子怎麼是這樣安排,看到下半場開始就知道,走道邊是VIP位阿!!這個版本據說演員、故事都與首次製作有些不同,沒有包袱、單純享受一個主打音樂劇的演出。

        戲的開頭以幾首角色抒發心情的曲子作為引子,再將時間倒轉回到故事開始的那一天,在Daylight夜店裡的最初。故事有兩條線,一條是戲劇系的老師韓晏芬,在追尋自己的理想與不合拍的婚姻之間掙扎,對於自己指導的畢業製作得到「就和往常一樣」的評論不滿,但丈夫無法理解她的鬱悶,而把滿心的期待投射在愛徒身上,幻想若哲志接受她的愛,她就能重新再一次的年輕有活力。另一條是所謂的三角關係,關係非常要好的男女同學林哲志和張靜瑄,終究只是同學。縱使妹有情,郎無意也沒戲唱。男同學被夜店后湯若凱撩撥後,真誠面對自己喜歡同性的感情,兩人度過一段美好的日子。一日,若凱心情低落酒後亂性被發現,哲志無法接受也去買醉,結果竟然得到AIDS。

        下半場開始就是大家都在找哲志,靜瑄願意等待,希望有一天哲志會回應她的情;若凱則是想了解為何哲志不告而別;酒醉鬱悶的老師發酒瘋、不想面對木訥的丈夫。酒吧大揭露的下半場,眾人發現哲志之所以躲起來、不願面對大家,是因為他得了AIDS。靜瑄先主動表示她願意陪伴哲志,但漸漸清楚能夠帶給哲志快樂,或者說是哲志內心希望得到的安慰是若凱,意識到愛情不是自己一廂情願就可以有解答,認清並尊重自己所愛的人,以放手的形式給予祝福。老師則是在師丈的安慰下,意識到丈夫對她的愛與包容,跟著回家。若凱在靜瑄的鼓勵下去追回哲志,但一時心理還沒準備好,推卻了哲志的擁抱。但兩人回想在一起一年的紀念影帶,說好要照顧彼此一輩子的,找到陪伴彼此走下去的勇氣。

        故事其實沒有很複雜,演員謝幕時,或許是最後一場,好幾個演員都哭了,而觀眾席間好像也是有不少觀眾啜泣。或許是年紀大了,對於這種真愛戰勝一切的鋪陳,可以真的做到無視現實生活壓力而盡力相愛,都已經知道這是非常理想,要真的非常非常努力才有辦法如承諾般做到,就無法如此的投入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張芳瑜真的不錯,只是她的聲音有時候過於尖銳,如果再收一點一定會更好,不然,她很容易會把其他人壓下去;飾演若凱的梁允睿,聲音真的很好聽阿~近距離的看著他和張芳瑜對決,把queen詮釋的讓人好想撲上去,就角色塑造而言相當具有說服力,看他跟王靖惇飾演的哲志真的對嘴接吻,相當敬業的兩人(?)還是真情流露?相較之下,王靖惇就顯得很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太令人驚艷的點,但整體形象也蠻適合乖乖牌小男生的樣子。飾演老師韓晏芬的李潔亭聲音比較低沉,又因為有一些片段是喝酒裝瘋嘟噥,有時候講話會糊在一起,但是老師厲害的地方在於炫技的國標舞!!和飾演先生John Hammond的曾志遠搭檔的很不錯,John的設定是新加坡籍的商人,因此有時候講話會夾雜英文、廣東話和閩南語,外加一點新加坡腔,講話時有時候會因此比較不清楚,必須依靠字幕才有辦法清楚知道他在說些什麼,有點可惜。

        散場時,每位觀眾都會拿到一張AIDS防治的說明,以及一枚保險套,宣導有關AIDS正確的資訊,讓觀眾一起正視並關注這項議題,不要因為無知而產生無謂的恐懼吧。總之,這是一齣誠意十足,真的試圖做到讓音樂、歌曲引導劇情的演出,期待這個劇團的其他作品,我一定會繼續捧場的!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061012 《重演-在記得以前》周先生與舞者們@中山堂光復廳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681c3660136a06f5b5b0169?lang=en

       好久沒有看舞看的這麼的不耐,這舞105分鐘真的有點太長了。舞作是依據去年在北美館發表的作品開始,思考空間、身體、歷史和記憶的關係,以所謂舞蹈劇場的形式展現,可以想見整個作品是比較片段式的,有些是抽象的情感意念,有些則是具象的以某種動作、物件或是音樂出發,但我覺得太過片段,有些片段拿捏的不錯,但有些則顯得一再重複某些無以為名的動作。

        在中山堂光復廳演出,舞作的確善用了這樣的空間,觀眾席看向前方是V字型的階梯,二樓有如畫框般包覆一樓的空間。開場是一位舞者站在V字樓梯的交會平台跳繩,或快或慢,或低頭或轉圈。第二段是身穿大紅西裝的周書毅走出來,收拾地上排整齊偶有空缺的紙張,二樓是舞者穿著鞋子如軍隊操練般定速跑步,這是個有趣的設計,因為觀眾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只聽到沈重的腳步聲和影子,看不到人,不曉得發生什麼事,頗有老大哥就在你身旁的警示感。之後是一位女舞者出現,疑惑的探索這個空間,看似漫無目的,卻有好像在追尋什麼無法企及的事物。接下來所有的舞者有如美術館的物件、老照片般的一一出現,在舞台正中間擺出各種姿態,像是在記憶過往發生的美好片段,搔首弄姿的定格。接下來是男舞者鄭皓與最嬌小的女舞者的雙人接觸即興般的舞蹈,兩人的身體始終有一個部位相碰,以不同的動力來源施予彼此力量作用的方向移動,想起蘇威嘉和陳武康,但這兩人的動作又不是那麼的帶有濃烈的情感。接下來是一位舞者的獨舞,其實她很高挑、很美,上半身套了一件毛皮背心、腳穿淺駝色踝靴吹綴有流蘇,舞者的動作跟第一位獨舞者不同,有很多在地板上扭動的動作,最後舞者在地上邊扭動邊將背心脫除,讓我想到衣魚。之後的群舞片段就是讓我越來越不耐的開始,三組雙人和一個單人,舞者身穿不同設計的黑色衣物,有褲子有裙子,有的很美、有個則顯得有些普通。無法言明的晃動和掙扎,過長讓我陷入短暫的昏迷。

        醒來後,只希望趕快結束,但之後有一段是李登輝的演講片段,多數舞者舉起單手,似臣服聽從,這種引用歷史片段的嘗試,雖然我並不是很了解這個演講的時空背景,但的確很有可能在中山堂一類的場所發生,是有意思的呼應,可惜這個片段很短就結束了。倒數第二段群舞是燈光在地上投射出畫框,舞者依序翻滾前進,時而起身、時而倒地,就當我以為這舞作就要劃下句點,身穿寶藍色長裙的林祐如出來獨舞,拿著一杯水出場,放在地上兀自起舞。最後,周書毅拿著小立鏡出來,隨著《Only you》的音樂手部動作細碎的起舞,接下來每位舞者穿著高跟鞋(有的真的好美阿!!!讓我整個焦點放錯)、拿著立鏡出場,同樣的隨之激烈的舞著,最後的最後,林祐如出場,音樂變成兩輪播放的《Only you》,她毫不在意其他多數人跟隨的節拍,隨著較慢播出的音樂起舞,舞者們先是呆了一下,最後也跟著自在、投入的舞著。

        演出結束,說真的我很不高興,一是覺得舞蹈動作和音樂並沒有辦法讓我去了解編舞家想要傳達些什麼,過於細碎、不大相干的片段組織在一起,而又不是每位舞者都有辦法抓住全場觀眾的目光,這是很殘酷的事實,折磨舞者也折磨觀眾。二是在想,為什麼這些所謂新世代的舞者,好像連想要把自己的意念傳達清楚的意思都沒有,隨著喜好發想、自由的搭配裁切和置放,或許任兩段落對調和拿掉,究竟會不會對整齣舞作有影響,還是好像都沒差。舞蹈的動作當然不是說一定要有特定的師承或是固定的概念,但至少可以清楚連貫吧,而非僅只包含某些元素,像是掙扎、痛苦、疑惑,現代舞已經很抽象了,但這樣的抽象是可以有具體的主旨的,可是,我得說,除了某些具有具象、可以感覺得出是由美術館或藏品等發想出來的片段之外,說真的,我覺得這齣作品根本不需要這麼長。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060812 《2012 MDMA 莎樂美》1911劇團@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63708b501363f0467a200c1?lang=zh

        這齣戲的視覺意象和最後真正的呈現有美感效果上的差距。事前完全沒有做功課,也沒看過1911劇團的演出,衝著許多知名的新生代演員就決定衝竹圍一趟(真的好遠哪)。從節目單和看戲的過程拼湊出,編劇將王爾德幾個作品串在一起,《莎樂美》遠古、中古版、《格雷的畫像》、《快樂王子》和《鶯與玫瑰花》,以及現代版的劈腿賣藥的先知。整齣戲被切成許多片段,不同故事的片段交錯進行,幾位演員分飾不同的角色,中間穿插著幾個舞蹈的片段,融合一些印度舞元素,雖然不是每位演員都擅長舞蹈,但是這點穿插還是頗富新意。

        最喜歡的片段是《格雷的畫像》,鮑奕安和黃俊傑的對位,鏡面的扭打和對立,呈現與魔鬼交換青春永駐的內心撕扯。施宣卉還是一樣的美麗高傲,莎樂美不擇手段的要拿到先知保羅的頭和吻,眼神帶有殺氣、令人臣服。最喜歡的女角大概是黑衣女朱芳儀,原本是安靜而盡責待在先知身旁,受不了被劈腿和欺騙,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說真的,她舞的很美,雖然說也無法清楚知道舞之所以必須出現的原因,但少了這段舞,這個演員的呈現將會遜色些。朱安如的國王和爸爸也很不錯,遠古版的《莎樂美》,國王、皇后和士兵都帶著面具,清楚賦予角色所在時空與其他不同的意象;現代版的爸爸則是以紙板畫成的哭臉和鬼臉,相當富有喜感,刻板的傳達某些情緒和感受,就道具的運用而言,是成功的。

         最突兀的大概就是王爾德在獄中說完話,道謝下台後,後面居然還有一段?!我以為連劇作家都出來說話了,正常的劇本就會到此為止,但是之後還有一點點拖戲的尾聲,先知被殺,吳芮甄尖叫。說真的,整個劇中最令人摸不清楚,最像XX之夜的片段就是現代版的先知和用藥,其實沒有那一段,整齣戲好像也不會因此有太大的缺失,而且這個片段與其他東西的關聯太少,迷幻藥除了對於現代有影響之外,看不出在王爾德其他短篇故事之中的重要性,好像是為了MDMA而不得不有這樣的片段,但是這個片段呈現出來的張力,因為場地和演員呈現的方式整個弱化到有點不知所云。

        並不是每齣戲都一定要有慾望和三角關係吧?為什麼不好好選擇一兩個題材好好的發揮,如果說格雷喜歡席貝兒(戲中戲演出莎樂美),但她卻因為愛上格雷而願意拋下擁有的演員聲譽,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接合點了。但是並不是每段故事之間的扣合都像是經過巧思,但至少是合理的編排和呈現吧,就算我在五月底無意間聽到因為男主角軋戲的關係,這齣戲演出剩下不到十天都尚未整排,但這不表示導演和編劇可以這樣浪費這些不錯的演員,其實好幾個演員的能量和表現方式都很不錯,但總好像因為tone沒對上,或是整體氛圍扣連的不夠緊湊,使得某些片段真的很像XX之夜,甚至比之更不知所以然。雖然我是抱持著想知道10天可以變出怎樣的東西,也很期待再看看《K24》中幾個不錯的演員的表現,但良心的希望,或許演員軋戲、沒時間整排不見得會影響到最後的呈現品質,但至少請好好的說完一個故事。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052612 《不可兒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500678e0135521fe0d20ad8?lang=zh

        王爾德劇本的特色就是機智、富含深意的對話,也利用了觀眾和演員所知的落差製造笑點,演員的咬字和對槓的節奏拿捏上就很重要。這次兩廳院找楊世彭重新執導《不可兒戲》,找來了許多知名演員,這種票房導向的選角策略,對於觀眾而言無異於踩地雷,不過就今天晚上呈現的效果來說,我覺得有些賭注下對了,有些則略顯可惜。

         主要的二男二女:華任真(黃士偉飾)、亞吉能(段旭明飾)、關多琳(楊謹華飾)和西西麗(楊千霈飾),我覺得都很不錯。特別是段旭明聲音清亮、口條又好,把玩世不恭的資深兩面人把戲把玩的很好,愛吃東西邊吃邊講話,而我很好奇鋼琴到底是誰彈的。他的管家老林(孫士鈞飾)也很不錯,主僕倆短短的鬥嘴著實好笑。相較之下,黃士偉的聲音就比較吃虧,不過詮釋一位比較有責任感、認真的人來說,還蠻具有說服力的,但在跟段旭明鬥嘴時就不那麼對盤出色。

        楊謹華這次的演出還蠻令我驚艷的,平常很少看楊謹華的戲,也不知道她的表現會是如何,但她詮釋的關多琳還蠻讓人喜歡的,勇敢的表達自我喜好、但又帶點傲嬌氣息,尤其是第二幕跟楊千霈對槓的那一段,兩女在爭奪她們心目中的「華任真」,你一言、我一語的互鬥,到兩女發現都被欺騙的聯手,都令人拍案叫絕。楊千霈的未經世事、直率的女孩也很討喜,兩人交鋒從一開始不習慣城裡交際景況的一直被押著打,到後來力爭捍衛自己的權益,孩子氣的利用奉茶、端上點心的小動作刺激關多琳,雖說18歲女孩老蹦蹦跳跳有點太活潑,但愛做夢的年紀透露出來的情感和想像,是那樣的令人噴飯。飾演勞小姐的林秀君也不錯,把中年帶點矜持的老姑娘詮釋的很好,挺符合角色的形象。             

        這齣戲讓人比較失望的是盧燕的巴夫人,初登場時還有許多觀眾鼓掌(雖然我不太懂為為什麼要拍手就是了),一整晚下來常常吃螺絲和忘詞,不過她的演出真得很有名門夫人的樣子就是了。另一個要說口齒有點不清,節奏掌握還是不大好的就是林慶台了,牧師的台詞,我往往只聽的懂「勞小姐,.....」然後就有點不知所云,跟在一群口齒俐落,又刻意帶有京腔,將咬字掌握很好的演員群中,蔡牧師的發言常常就顯得弱掉了,舉止是還不錯,但以講話為主的戲就很看重彼此台詞的拋接阿...

        佈景和道具都有符合劇本設定的風格,只是我比較不懂的是為什麼一幕結束時,一定要投射頂燈定格,而且一定格大幕立刻降下,讓人有些錯愕。

        其實還蠻習慣一個人看戲的,只是此次的座位,左右兩邊各式三人一團的觀眾,中場休息開心的聊天,讓夾在中間的我偷聽也不是、閉目養神也不是,有點悶哪~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052512 《外遇,遇見羊》綠光劇團世界劇場@城市舞台

圖片來源:http://vip.eslite.com/LifeStyle/LifeStyle_D5.aspx?type=5&ActionID=2012041901

         開演前的廣告挺逗趣的,要大家關機,不要讓小三、大老婆、丈夫和客兄干擾觀賞節目,中文、台語和羊語三聲帶廣播(然後我就不懂,為什麼燈暗迅速換場時,還是有人手持手機滑來滑去?)。

         還蠻喜歡這個劇本、劇作家想要傳遞的訊息,什麼是正常的(性)關係?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幸福理想的家庭?在這兩小時內,如同兒子跟他父親抗議的一般,上台報告中原本幸福無奇的家庭,竟變成無可挽回、無法彌補的破碎。

        這齣戲的演員挑的還不錯,男女主角Martin(劉亮佐飾)和Stevie(謝盈萱飾)在第二幕夫妻吵架片段,恰如其分的引導觀眾的情緒轉折,當Stevie忍不住哭了,向過世的母親傾訴在婚姻中發現的荒謬和無法挽回的夫妻情感時,我真的也快掉下眼淚。看戲時會一直在想,如果是我遇到類似的荒謬情境(不見得是要驚世駭俗的人獸交,光是外遇就好),我到底有沒有辦法如此客觀的傾聽先生的心聲,然後,還能相信自己、相信兩人還能繼續佯裝無事一般的走下去?從這個角度去看謝盈萱所詮釋的Stevie,我買她的帳,從一開始不完全理解、不知情的大笑,到必須去面對超出理解範圍的荒謬,不願承認先生外遇對象是隻羊,想著先生在兩處來去,自己對於先生在感情、精神生活上的重要性居然和一隻山羊一模一樣!?就可以理解她絕對不會自殘,或是真的殺害先生,那,倒楣的就只能是「小三」。
        
        劉亮佐的演出很穩,從一開始帶有心事的晃神,到不確定是否能跟老朋友Ross(陳竹昇飾)說實話,以及誠心誠意跟妻子解釋自己的情感、希冀取得諒解,到跟兒子Billy(佘啟銘飾)小小擦槍走火,以及最後目睹心愛的Sylvia被妻子殺死的痛心,不特別搶眼,如實的呈現情緒些微的起伏和轉折。

        飾演朋友Ross的陳竹昇,我比較喜歡他在第一幕一開始的表現,做作的主持人,顧影自憐的很欠扁,不過後來就有點飆髒話飆的有點失控,但我很喜歡他表現的道貌岸然樣,一副自以為對朋友好、自以為正常就可以站在制高點批評別人的樣貌,其實多數人都是這樣,而且道德標準不存在,只要不被別人發現就好,完全就是嗜血媒體和愛看笑話、看戲的醜態。

        兒子Billy很西方,東方文化下的孩子不太會這樣跟父母說話。比較喜歡第二幕的詮釋,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度以為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家庭美好想像即將幻滅的不安和焦躁,站在母親那方的試圖批判父親一手毀滅幸福家庭的指控,活跳跳的孩子。但第三幕就相形單薄,小大人的想要指責父親,但又困惑於自己一時的情感無法控制而吻了父親,急迫的想要知道自己的情緒和慾望是正常的。

        這呼應了父親對非人的Sylvia的感情是否正常的討論。好像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的運行有一套隱而未顯的規範,但是,真切的情感表達並不總是能以世俗的框架去理解,然後,明明是抒發真實情感的快樂和美好,就會被外在的眼光限制或受到批判。同性戀和人獸戀相比,前者相形之下比較容易為人接受,但人不也是一種動物(畜生)?只是,感情終究是自私的,真心相愛、任誰都很難接受另一伴同時喜歡上自己和另一個人吧,只是這齣戲刻意挑了一個人獸戀的設定,增添荒謬性,突顯世俗眼光的無謂。

        舞台佈景、燈光都不錯,很喜歡背景的窗景升降裝置,按鍵可變換客廳佈景的設計也很有趣,符合角色的背景設定,一位得獎的名建築師。另外,音樂這次很安分,不刻意添加營造氣氛,完全讓角色透過對話和互動來建立情緒的緊繃或崩潰,只在需要的情境下製造聲響,很喜歡這樣的設計。誠如導演最後在謝幕時說的,這批技術、設計人員真的不錯。

        唯一覺得有點缺憾的就是,這幾年看世界劇場還蠻常覺得有類似的問題,就是整齣戲的步調有點抓的不是很穩,讓觀眾不是那麼容易進入角色和情節。不過,這齣戲的好處是120分鐘沒有中場,步調還算緊湊,不知所云處很快就會過去。另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場地的關係,謝盈萱講話時,有幾句話很容易被自己吃掉、聽不是很清楚,雖然有小瑕疵,但整體說來算是不錯的戲。

        劇場真的需要義無反顧願意支持的票咖和觀眾,然後,每個演職員不管演出份量多寡、有沒有被看見,都值得好好被認識!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051912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臺灣戲劇表演家@板橋多功能集會堂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000000003488d6ce01349bbbcfb3005a?lang=zh

        帶著高中時期看書和那些青春的回憶,走進劇場,感受那酸甜而純粹的愛戀。

        這種帶有回顧生命過往的觀戲經驗,往往是不客觀的,因為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有某些重量,於是,我無法帶著評斷戲劇連貫或是故事我願不願意買帳的客觀來看待。喜歡這個故事,雖然知道故事的設定原本就帶著陳腔爛調,網友、聊天室、BB叩等帶有國高中時期熟悉的字眼,還是會因為看到那些曾經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物而會心一笑。BBS的id、暱稱和名片檔的字句,在在反應出成長過程中,我們透過文字認識朋友、陌生人的方式,好像帶點復古而純真的韻味。而且,今年《鐵達尼號》再度重映,彷彿天時地利人和似的,這部作品在這個時候出現,好像是再刻意不過的往復,存心掀起舊有回憶。

        寫紙條、寫信,並帶著珍視的心情完整的保留下來,然後,陰錯陽差,而且是一再的。上半場最後小雯(楊琪飾)的「shit!」是因為她真的很了解輕舞飛揚的過往,也覺得老天開了兩人很大的玩笑。說真的,上半場前半部以痞子蔡(梁正群飾)的角度講了他大學後跟輕舞飛揚(房思瑜飾)認識的過往,再換輕舞飛揚講述寫給痞子蔡的信,從女生的角度再把故事講了一遍,透露出那些不安、期待等等的情緒。原本以為上半場女主角過世後,故事就該到此結束,沒想到字幕打出中場休息,還有點狐疑下半場會有什麼。

       下半場是阿泰(李沛旭飾)講古,把他高中時期跟痞子蔡的互動過往寫出來,日校夜校的紙條傳情,穿插國文老師搞笑的演出,雖然有點為了笑點而安排的刻意,但不可否認,高中時期除了同學以外,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老師還是很重要的影響和存在,不論是美女老師還是大刀老師,都讓高中青澀的回憶,多了很多可以共同追溯的要件和標的。下半場後半段,由小雯講起輕舞飛揚小學作文比賽與痞子蔡的過節,兩個不認識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居然可以創作出極度相似的文字和意象,雖然很難讓觀眾相信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但是,從有關美感的文章以及《窗外》的作文,奠定了兩人日後大學BBS名片檔文字的基調,好像小學的照樣造句,格式不變,內容可以依照當時的心情和議題而汰換。也解答了為什麼主角會交換相思豆、都喜歡「You are my Sunshine」這首歌(而且理由還是因為男主角澎風,隨口胡謅的),讓看似短暫交會即生死別離的兩人,賦予那句「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更具理想性和美好的詮釋。以及,最後的最後,在醫院一景的梗,很刻意白爛,但我買帳。

        喜歡旋轉舞台的設計,中間一個投影屏幕,秀出電腦開機、聊天室的畫面,也投射出具有意象性的畫面,甚至是雙面舞台的運用,使得故事中佔有很重份量的聊天室與真人之間不會顯得不協調,也讓配角可以自由進出,讓道具不多的舞台不顯得空洞,換景更為自由,著實是很適合這齣舞台劇的設計。

         或許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合搬演成舞台劇,但就這次的嘗試而言,帶有私心的認為是蠻成功的。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051812 《慾望片段》法國雙向肢體劇場 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5747a480135859f7df404df?lang=zh

        90分鐘,一氣呵成將舞蹈、音樂和戲劇融為一體,精巧的櫃形道具,巧妙的換景,訴說著不只是慾望的人生無奈。

        整齣戲劇除了中段電影的畫面和歌唱之外,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使用語言,但完全不妨礙觀眾理解故事的進行或是個別角色的感受和情緒,戲劇張力來自於演員的肢體,奇妙的道具運用,以及音樂和燈光烘托出來的效果。

        劇中有幾個角色是一人分飾,不同角色有著不同的肢體語言,最精彩的片段莫過於女管家(我對於這個角色的認知,並不同於節目單上所謂女家庭教師的說法)和父親的互動。從一開始詭異的下棋方式開始,女管家頭戴著的帽子上頭是棋盤,蹲坐在父子倆中間,一邊按鈴示意換人下棋,還可以一邊斟酒給兩人喝,配上音樂叮叮叮的鈴響,像是音符也在跳舞一般。另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片段就是父親的復健過程,真的是完美的手腳並用,精心排練和設計過的動作,讓女管家以肢體和身體律動的方式,一個人就可以抵過復健室的許多器材,而父親完全不抵抗的配合,突顯這樣的「運動」已行之有年,迅速而確實。

        上週的《梔子花》才談到變裝皇后,劇中的兒子一開始油頭白西裝的造型,脖子上圍著一條紅絲巾,從偶戲演出的小時候片段得知,兒子自幼即會拿女管家的跟鞋來穿,點出她對於女性裝扮的好奇和喜好。到後來成為酒店駐唱的變裝皇后,中間經歷的換穿衣服的過程,原有的衣服一件件脫落,象徵新的自我認同的裙子、假髮和化妝品,一件件穿戴在身上,女管家拿出大拖把緩緩的收攏那些屬於男性的衣物。到酒店駐唱時,還有華麗的伴舞先生,頭頂帽子有一條連著麥克風的繩子,手持兩根長棒,垂綴著流蘇,隨著雙手開闔,配合兒子歌唱的節奏和動作,一人抵過群舞的襯托出歌手的美麗和神秘。

        中間下半酒店外出現一位愛慕兒子歌聲的盲人,其實是有趣的對照。性別認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於外在的「表演」上,從服裝和姿態來判斷,但是看不見的人,他們的認識基礎和判斷標準會是什麼呢?被那低沉哀怨的嗓音吸引的盲人,究竟知不知道歌手的性別?還是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帶著一朵玫瑰花,獻給他仰慕的人就已心滿意足?盲人一直癡癡的等待,不放棄的陪伴,似乎帶來一股安穩的力量。

        這齣戲另一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戲偶的操作,一開始就出現的雞,相當的卡通,看的出來父親還蠻喜歡有雞的作伴,但是女管家非常的厭惡,到最後還把雞剁掉煮來吃,製偶的巧妙從剁雞的過程可以看得出來,符合常理的一節節處理掉,只保留身體,很西方。另一個有關偶的片段可說是提綱挈領的道出父子關係的糾葛,小男孩偷偷拿女管家的跟鞋來試穿,被管家叱喝,父親走出房門,把男孩抱起,接著開始脫衣猥褻(戀童癖?),整個父子互動片段都是以操偶完成,合理讓觀眾了解父子互動疏離、感情不合,以及為什麼父親老是會生氣的抽掉兒子的紅絲巾。

        最後父親過世,兒子一時間失去了對抗和懼怕的來源,顯得有些莫然和不知所措,在演後踉蹌的步出酒店,盲人仍在原地守候,逃避了一陣,最後,盲人將兒子抱起。

        整齣戲的燈光很暗,透露出一種身在大宅院不見天光的不自由,也透露出潛藏在個別角色心中那不可言喻、無法見光的暗流橫欲,喜歡這樣的詮釋,不露骨、但卻充滿詩意的展現。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051312 《梔子花》比利時當代舞團@戲劇院 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500678e013556d85eda0ba8?lang=zh

        週日午場的《梔子花》,受到觀眾成份的影響,讓我別有其他感觸。不過很開心散場後跟xykid同學交換心得,聽她講了一些關於變裝皇后的情況,讓我比較能理解下午所經歷的故事脈絡。

        座位前三排有位老媽媽,開演前、開演中因為重聽等原因,不大能進入狀況,頻頻想跟身旁的家人說她想先離場,偏偏她講話時,是唯一一段沒有配樂,僅有詰問和多種語言穿插使用的片段,講述的是這樣的變裝難道不美嗎?這些人的家人不美嗎?這些人的人生不美嗎?台上的無奈和反覆,對照台下老人家不耐的想先離場,兩種無奈在當下相互呼應和對照,很真實。也讓我想,如果是我想帶父母來看戲/舞,我會挑什麼節目?強迫年老無法按耐住性子的人安靜坐著近兩小時,究竟是在荼毒誰?

        整場我頗為有精神的看著,想知道接下來會有些什麼。開場和最後一幕相比,從原本西裝筆挺的中老年男子,到最後舞台化妝和服飾效果驚人的變裝皇后,那細膩的女性身形和姿態,我都快被洗腦覺得台上那些人根本就是女性,這也讓我想起,我們究竟是怎麼去認知社會所界定的性別,從外觀的穿著打扮、行走姿態,這些種種外在的象徵和指涉,是相當社會化的二分。

        最先想到的是性別認同,女同志中的T,多數會透過中性的穿著打扮,刻意隱藏女性「陰性」的那一面;不喜歡很女性化的女生,也多會透過不穿裙子等方式對外宣稱自己性別認同偏好。同學提到男同志的表現一直都有變裝皇后這塊,有時候不見得是認同的緣故,而是為了表演,她說如果今天的演出台下做的是比較進入狀況的觀眾,或是搬到紅樓外搭舞台,整場的氛圍可能會完全不同,戲劇院給人一種應該正經微坐的約束,於是當後半段精彩的走秀和演出片段,背景配音就有掌聲和口哨音時,坐在台下的我反而覺得很疏離,有點不知道何時該表怎樣的情才是合宜。而且,我覺得演出的片段被刻意切的太碎,幾秒幾秒的切換,低音和弦的底蘊一直在,彷若一種壓迫,提醒著觀眾演出者深沈/深層的感受,與外表光鮮亮麗形成截然的對比。

        觀看時,坐在我隔壁的老先生不時的舉起左手佯裝指揮般的享受音樂,不管是「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還是《悄悄告訴她》裡頭的音樂,甚至是20分鐘左右的《波麗露》。如果沒有這些我喜歡的音樂,我一定會憤而覺得台上到底想幹麼而焦躁不安。

        前半段介紹了個別演出人員的來歷和經歷,然後刻意以停格的畫面呈現有點搞笑的換裝片段。接著,就像是後台換裝的片段,穿插著不清楚、沒有翻譯的化妝、換衣服的低語和交換意見,不完全呈現舞台上光鮮的一面,但也刻意不把檯面下的具體生活內容交待清楚。讓我觀看時一直在想,導演為什麼要選擇呈現這群人的這些生活片段,沒有羶腥、沒有特別的高潮,但也不完全寫實、不過度暴露,欲言又止,著實讓我有種身為觀眾沒有具體了解台上到底在做什麼的不滿。但是,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尊重這群人,然後又保留空間給彼此(演員和觀眾)?

        整齣作品舞蹈成份不多,講述男同志(唯一沒有變裝的男性)日夜不同的作息和表現,內心的掙扎和無奈,說真的,那舞比較像手語歌。過於樸實、沒有太多修飾的講述,透過歌詞了解這樣的人被歧視、無法做自己的無奈,突顯社會上其他人的誤解和具有傷害性的白目玩笑,但,這些不是觀眾早就可以料想到的實情嗎?為什麼不多說點別的?

        我相信這群人各自的人生故事,一定比舞台上呈現的精彩一百萬倍,可是在語言的隔閡,以及認同方面的歧見,以及不了解音樂背後代表的文化意含,的確如同學所說的,這是一齣門檻頗高的劇場演出。不過,導演究竟希望跨文化、跨語言的觀眾看到些什麼,想些什麼,其實也是值得探討的部份。開演前字幕就有打出,部份演出片段和歌詞應導演要求而沒有翻譯,似乎是刻意讓觀眾保持某種程度的無知,而去感受言語無法訴說的氛圍和情感。

        演員之間的肢體交流,無法言說的沒有明天的末日感,回憶起過往人生的高潮片段,笑看那些不被理解、被欺侮的過往,帶有些微的深層控訴,但也不忘突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讓與這群人認同不相同的人/觀眾,可以用更為普世的情感價值去理解和看待。但,觀眾的理解真的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