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Who was Marie Curie?》課程雜記

Who was 課程第二本是《Who was Marie Curie? 》,老師給了兩個額外的子題要我們去找資料:The Radium Girls the Greater Good


讀了這本書和找了「鐳女孩」的資料才知道,原來我們目前所熟知習慣的放射線治療,就是源於一百多年前居禮夫人的發現,而且她還因為發現了鐳和釙得到第二次諾貝爾獎,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製作巡迴X光車協助軍醫執行任務。鐳這個放射性元素除了用在醫療上,也因為具有放射性的光線,在當時被用在其他地方,像是手錶指針、化妝品等等。


1917年受僱於美國鐳公司的女孩,因為想要又快又美的完成指針的塗飾,常常將沾有鐳的塗刷放進嘴中,一陣子之後慢慢出現牙齒脫落、下巴骨頭被腐蝕的問題,一開始公司想要掩蓋醜聞,派醫療人員檢查後污衊幾個女孩說她們是死於梅毒。但在1925年有一名女工決定站出來要控告鐳公司,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找到有律師願意協助她們打官司,這個事件在1927年成了世界新聞的頭條。


老師問我們幾個關鍵但環環相扣的問題:你認為居禮夫人知道鐳是有害處的嗎?她應該要為鐳女孩等不幸負責嗎?如果她知道有害,她應該要公開說出來嗎?她的研究是否符合學術倫理?為什麼?


一名工程師同學肯定的說居禮夫人對鐳女孩事件沒有責任,因為她的研究工作只是「發現」這個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化學元素,發現元素這件事本身是中性的,至於發現元素之後怎麼被運用,用的好用的壞可能不是發現者本身可以決定的;而且鐳的放射性危害顯現出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可能連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深受其害。但同學也認為,如果居禮夫人及早知道和確認放射性元素的危害,說不定可以讓其他因為應用研究,或是工作上會接觸到的人及早多做些防護措施。


我提出的觀點是,如果不是居禮夫人發現鐳,遲早也會是其他科學家發現,畢竟科學就是為了探究世界上未知的事物。再者,我假想一位科學家只能說出她「知道」的事物,她的研究是在化學方面,並非醫療應用,如果她真的是一名誠實自制的科學家,她應該不可能對於她「未知」、非其所研究的領域多作發言。(以上的發言被老師稱讚,開心撒花~)


Greater good 在中文中有一個很接近的詞彙「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老師問會不會是因為權衡之下,居禮夫人認為鐳對世界的貢獻大於害處,所以選擇不主動聲明其危險性?那幾位勇敢的鐳女孩在當時的美國選擇抱著病痛站出來勇於對抗大企業,做出 Greater good 的事蹟,如果是你會願意這麼做嗎?


我那時去查了一下,美國到1920年才成功爭取到婦女有投票權,在此之前婦女的意見應該不可能有人重視,因此1917年出現女工病變的事件,整個社會應該不會有太多人重視和相信吧。但不可否認,勞工的權益會漸漸受到重視,就是由像這樣的一批勇敢的女性出來發聲,慢慢爭取來的。


這堂課老師還延伸讓我們看的 Ted-ed的影片「Would you sacrifice one person to save five? - Eleanor Nelsen」電車危機的影片,



你要怎麼做出選擇?讓一個人死掉救五個人?還是有其他選擇?我很喜歡這部片最後提到的,雖然在真實世界中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非常的低,但隨著自動駕駛機械的發展,倘若有一天自動車、自動飛機真的取代人力駕駛,那遇到狀況時,「電腦」要如何判斷出最佳解,以避免憾事發生?所以研發自動駕駛的科學家邀請哲學家加入他們的研究,希望讓「電腦」更具人性。

這門課原本是設計給10歲以上的孩子(當然還有英語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討論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基礎),但就算是給成人來上,老師設計的問題都是非常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內容,每次上完一本書,都會忍不住想要花時間整理一下討論的議題和重點,真的是超值的課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