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1019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南海劇場

圖片來源:音樂時代劇場
        
        有道是「不期不待、不受傷害」,反而能從中發掘出一些可看、值得品味的點。這齣從蔣勳的書《少年台灣》出發的文學音樂劇,形式上跟以李泰祥的音樂為主的《美麗的錯誤》有點相像,但這齣戲是切成12個片段的呈現,每一段以一個台灣的地點為名,以「老師」對這個地方的印象、發生在這個地點的小插曲為主,從南台灣的龍坑、鹿港、笨港、九份、龍峒、豐山、西寶、鹽寮、南竿、集集。由殷正洋主演,姜柏任、鍾筱丹、陳何家、葉百恂、曾志遠、張擎佳、陳書婷、林凱薇等人同時身兼小單元的主角、chorus、搬道具的工作人員,講述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

        整體來說演出人員的聲音水準頗齊,唱歌時舞台兩側都有打出歌詞的字幕。在每一小段開始演出之前都有一段文字,講述蔣勳對那個地方的情感。片段的多樣性也算足夠,有年輕人出遊、老兵回憶、地震的記憶和民間信仰的虔誠,當然不會沒有原住民族的發聲,只是唯一讓我感到不安的是,西寶那一段,太魯閣族年輕的少女陪伴在一直等待機會回鄉找回初戀情人的老兵,兩人生下的少女在都市中的房屋仲介公司工作,自己的名字便是父親初戀情人的名字,被迫使用另一個女人的名字而生活,對比她挪用以往媒體中常見的名字作為建設公司案子的名稱,自以為有創意。我沒看過原著,不曉得這個片段/故事的用意,只是覺得以「台灣」為名的戲劇中的確不可忽視原住民族的存在,但如何合理的呈現原住民的身影,而不是以這種自以為忠義浪漫的橋段來呈現,讓我在看戲時覺得很不自在。

        另一個讓我不自在的片段是「笨港」的媽祖信仰,年輕的林默娘是如何凝視這片土地,乩童因為信仰而能不怕火燒,無論如何都不該只是大笑、神明上身這些僅有具體表徵的形象而已,這一段的氛圍其實是詭譎、不安的,看完還是無法理解為何台灣有一群人這麼信仰媽祖,或者以某些形式來表達信仰的虔誠。

        南竿的坑道故事,讓我馬上想起日前去金門的印象,戰地生活的荒謬和強迫,傳承了某一代人的記憶,那些過去同袍共患難的回憶,多數伴有驚惶、悲傷的回憶,或許造成戰後回鄉的男子一輩子無法抹滅的負面影響,也是使他們與其他家人有隔閡的根源。

        其中一段讓我驚艷的演出是殷正洋飾演的老兵,換了個口音和身形,一開始還聽不清楚這是誰飾演的角色,相當傳神而具有說服力。我都忘了殷正洋不是一直都那樣文質彬彬、唱美聲路線的歌手而已,他也曾是舞台劇的演員阿阿!只是最近看他飾演的角色都看「正常」了,可以欣賞他不同面相的演出,真好。

        以集集、921的回憶畫下句點,總覺得是作者/劇作家想要在這個當下,藉此傳達些什麼,在這紛亂的時代,或許也只是希望、我願仍能帶來一些正面的力量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