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我承認我腦波很弱,在7月《微型劇場?台北小劇場的新親密觀演美學》座談會上聽到鴻鴻宣傳「九歌3x3」的概念,想了想就決定排時間去看。每次的演出以毛根的顏色分成兩隊,分散觀戲的觀眾人數,由工作人員引導在不同演出場地中穿梭,工作人員也會稍微介紹一下行經的場地和地景。這種由9位演員自編自導自演,僅給予某個九歌中的角色作為發想的開端,短短的30分鐘之內,做出符合寶藏巖特殊場地而有的環境劇場,著實考驗每個演出者的功力。於是乎,呈現在觀眾前的樣貌就是評價高低不齊。特別是這個戲劇展還有一個靜態展「國殤」,裡面呈現近年來(或者是今年來)發生在台灣各地的社會運動景象,是一個象徵意味濃厚,帶點政治正確的作法。連帶的不知不覺會影響演出者的呈現主題和手法,有的頗具創意巧思,有的就有點牽強了。
第一週:10/13(日) 19:30
命運之神〈大司命〉 編/導/演:王世緯 /編導協力::單承矩 / 服裝舞台:李育昇
以生命包裹死亡,以死亡記載生命。娓娓道來命運之神的筆記。也許下一筆,就是你的故事……
生死之神〈少司命〉 編/導/演:陳曉潔
啜飲母親的奶水做為生命之始,呼吸汙濁的空氣作為生命之終,由初生走至消亡的路,究竟有多長?
山中精靈〈山鬼〉 編/導/演:劉大瑋
「等待」,是優雅的鬼魅,是固執的精靈,是幽怨而美麗、多情而醜陋的心。躲在山中,等待一個……
第二週:10/18(五)19:30
雷雨之神〈雲中君〉 編/導/演:吳柏甫 /編導協力:黃丞渝
天上之雲,招來黑暗、招來雷聲與閃電,招來恐懼與憂患。雷聲一響,本藏在個人心中的「祕密」,將因此乍亮……
黃河之神〈河伯〉 編/導/演:劉峻豪 /編導協力:雷煦光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水流之動,歲歲年年,在這湧動不止的脈搏中,究竟窺見了什麼樣的鉅變?
太陽之神〈東君〉 編/導/演:梁皓嵐 /編導協力:張剛華
如果有一天,我們賴以維生的光明不再東升,我們將選擇永遠的黑暗?抑或在心中燃起另一道希望之光?
----
以上是按照看戲的順序排列的。
----
扮演大司命的是王世緯,演出很短,以三首台語歌曲(有發歌詞)貫穿演出,講述了她自己是如何踏上戲劇的路,搭配想吃唐僧肉的蜘蛛精。設計了一些與觀眾互動的橋段,但總體來說,看完戲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知道蜘蛛精、大司命和王世緯這三者之間跟命題的關聯,是想要說只要你有心,就算待在偏鄉台東、不喜歡念書,也是可以出國讀戲劇?走上戲劇這條路?
印象中第一次看陳曉潔演戲,娃娃臉娃娃音,沒想到居然是一歲多小娃的媽,演出內容由產婦產品推銷員、帶著孩子講故事的媽媽、8月3日洪仲丘媽媽的演講片段。她的女兒很蠻不怕生的上台演出,看到演員跟孩子細膩的互動,對照故事繪本中所說的「謝謝你來當我的孩子」,心都快融化了。雖然我還是覺得最後一段影片跟演出內容雖然有點關連,但總得來說這樣的結束有點刻意。
劉大偉的山鬼是一齣寂寞的默劇,山鬼、面具、影像中的少女的互動,運用竹竿、布,也邀請觀眾下場協助玩下腰。或許多少受到雲門山鬼的詮釋,山鬼的肢體動作重在下盤,帶著面具的山鬼,給人一種不易親近的感受。這齣戲對於環境的運用我覺得是最成功的,不過投影的影像映在已經畫有塗鴉的牆上不是很明顯,而投影和聲音也不是那麼容易讓觀眾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情境,觀眾腦補要很豐富,不然比較難理解。
對第一週不是太滿意,第二週去看時就抱著不浪費票只是要看完的心態去,看到鴻鴻和林于竝。第二週開場的是吳柏甫的雲中君,他設定的是雷公,講了兩個中國民間故事中跟雷公有關的故事,梗概多是雷公誤霹善良的媳婦,因此後來有了電母,在雷公霹下之前照亮真相。演出的地點是屋頂,吳柏甫飾演女角和老婆婆,聲音刻意變得尖又細,多疑的婆婆、無言的媳婦,詮釋的很好。不過,在風大的屋頂會有風向影響聲音大小的問題,善用環境走來走去(或是用通往頂樓的轉角、放事先錄好的片段做對話),的確讓戲顯得更豐富。
河伯的演出,以河流流動、物是人非的諸多愛情老梗故事為主,不管是南部來北部努力打拼、因為沒日沒夜的工作導致和妻兒疏離、有錢乘坐郵輪環遊世界,我會想河流給人的想像為何時至今日還是那些常在長壽八點檔看到的老梗?如果想要善用新店溪(畢竟演出舞台的左側就可以看到溪畔夜景),何不講一個真實發生在台北的故事?
最後一段由梁皓嵐飾演東君,故事架在綜藝節目「鬼島逃走中」,一位上通告飾演東君的女藝人,必須在90分鐘之內完成各式任務、又不能被獵人抓到,結合影像、即時錄影投影的設計,又有與觀眾互動擲骰子比大小收集鬼島良民證,還蠻有意思的、寓教於樂。取其夸父追日無法追上的梗,雖然只是飾演東君,但在遊戲中不自覺想要完成任務、替鬼島解決各種危機,而當真想要解救村民。影像的畫面是剛剛觀眾都走過的幾處,與第一週大司命相同的演出角落,完全不同的演出方式和概念,有意思。
這種獨腳戲劇展的形式其實蠻大膽的,畢竟要邀集這麼多位演員給予命題,依據寶藏巖的環境進行發想和創作演出,即便是策展人也無法控制最終演出的結果,但我願意說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嘗試,不過有待跟演員溝通,以及演員自己是否願意突破演出環境條件的限制,盡可能的在30分鐘之內發揮出想要呈現的概念,否則很難說服觀眾再度捧場吧(畢竟票價也不便宜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