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102911 《W.A.V.E.﹣城市微幅》一當代舞團 YiLab @華山烏梅酒廠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0a0bb0e013127adfc3b0d0c

      有點訝異城市夢遊的場次(晚上10點開演)居然也滿滿都是人,排隊入場時有聽到旁邊的人在說「沒辦法,就只有這個時候有空。」或許只要表演時間不會太長,是可以考慮以這種「符合台北人生活步調」的時間演出,方便某些觀賞族群。

       之前看到介紹其實就蠻好奇的,但它的票價真的太不親民,讓我一直到前幾天看到jimmyBlanca的介紹(http://jimmyblanca.blogspot.com/2011/10/yilabwave.html)之後才下手的,我承認有一半的原因是想看看如佛塞展的佈景,究竟能為舞作帶來怎樣的面貌;另一部份是慕蘇文琪的名,之前一直沒機會看她的作品,還蠻好奇的。

       進場看到的舞台上方垂掛者許多黑色長方體,高度大概是第二排觀眾坐著正視前方那樣。Wave可以說是作品的核心概念,不管是聲音、肢體和裝置呈現的效果,都可以用「波」來貫穿。但換句話說,聽了半個小時波動的聲線其實不是太誘人,而裝置設計跟舞者的互動其實沒有太強,我反而還比較喜歡最後面,只有裝置移動的聲響和設計的那段,大概是那些燈具和設計必須得固定住,沒法像佛塞展的錐鎚可以隨著舞蹈的肢體移動和糾纏,使得在看上半段時,我一直很困惑,舞者怎麼沒在燈具間穿梭。

        蘇文琪的肢體和肌肉一直讓我的腦海中浮出「健壯的爬蟲類」,而多數時候在地上蜷伏前進則讓我想到在城市角落寄生的蟲,但她的身體真的真的很好看。只是在昏暗的燈下,儀器頻率的聲響,真的很難讓我喜歡這樣的呈現,而且會有一種,如果這些燈掛只是在哪裡,時高時低的變換隊形,跟肢體或身體的移動沒有太大的關係,那,為什麼一定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還是,現代劇場裡的一切,本來就不必然要有密切的連結,並置一些概念上類似的東西,嘗試擦出新的火花,然後讓觀者自由發想就好了嗎?

        最後一段沒有音樂,唯一可以聽到的是掛著燈具的線移動時的摩擦聲響,高度不斷變化的光,除了很像錄音版上的螢幕之外,也很像城市中不斷閃爍的霓虹燈,留給觀者無限的想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