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2fd2fd09012fd2ffc38a0012
開場交響樂團的演出,讓我有點捏把冷汗,不知道為什麼的有點不協調,木管有點爆。序曲之後,由阿慶父親的一封信展開了陳澄波的故事,阿慶是重頭到尾貫穿故事的角色,有時候是客觀的說書人,有時候是澄波的同學,穿梭主角生命的不同階段。劇從澄波由阿嬤和二叔帶大、結婚、工作、留學(日本)、教書(上海),再回台教書、至各地寫生,最後是他擔任嘉義市議員時,代表台灣民眾去和國民政府談判時,不經審判就被槍決等各人生片段。
場景多以陳澄波先生的畫作投影,垂降的布幕或是剪影為主;道具簡單,因此容易顯得舞台很空和簡陋。有幾幕的設計真的很棒,像是開場不久的「熱鬧的嘉義市」,背景是嘉義市街道的油畫,從歌詞中帶出嘉義的特色和當時的風土民情,配合演員舞者在街上熱鬧聚會的情景,讓人覺得當時的嘉義充滿活力。「水墨風光」透過垂降的片片白幕和舞者身上的白色大袍,投影出來的水墨線條,在視覺效果上真的不錯,但在劇情的走向的安排上會覺得有點突兀。
另外,下半場「畫家之歌」,透過一幅幅陳澄波在一年中有九個月的時間,遊走全台各地寫生的作品,配上歌詞的介紹和相關的戲劇演出,透過降下的一個個白幕看到色彩豐富的油畫作品,真的讓觀眾比較容易了解這位畫家對於鄉土的熱愛和他觀察獨到的眼光,他親自踏片全台各地,捕捉不管是地方特色,還是現代化的物件,因為在日本紮實的訓練和練習,以及他心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讓我們得以透過畫作了解他眼中美好的世界。
但是,多數的情況下,只藉由投影呈現場景的變化真的是簡陋過頭,像是在日本求學時的「上野連歌」片段,巨型樹狀剪影,投影出春天的櫻、夏天的綠、秋天的楓和冬天的雪,連續唱兩次表現陳澄波在日本待了兩年的時間變換,讓人覺得有點空虛。而發生在上海戰爭的處理也讓人覺得有點簡陋,雖然紅色的投影背景和前景的流刺網車,配合帶槍的軍人和無辜的百姓已經能夠表達爭戰的血腥和無情,但我還是會想,究竟該怎麼處理這樣的場景才不顯得簡陋和空洞呢。
然後關於重要演員,洪榮宏在節目單時有說,他覺得演出舞台劇的壓力不小,要很快的將18首歌全部記起來,透過歌聲、肢體展現一個人的確不容易,但他獨唱時,有些肢體動作其實比較像在開個人演唱會,不可否認他的聲音之宏亮好聽、氣之長的,而且在語言轉換的處理上,也有些有趣的地方,像是在上海刻意用「標準的國語」招呼三輪車司機,或是教導妻子和小孩時的用語,但感覺演戲的部份還是有點不自在。
高慧君的問題更怪了,在對台詞時,不管是和洪榮宏還是和飾演ㄚ環來喜的張瓈丹,都還算能掌握住出身不錯、自持自重的妻子的樣子,但只要唱歌,不知道是不是作曲的問題,起音的聲音都有點太衝,但唱了一段之後就好多了。
另外有幾個配角的狀況也值得談談,飾演阿慶的胡與之台風尚穩,但有時候他的聲音會被管弦樂團蓋住,最後一段的呼告顯得有點滿溢過頭,從故事的鋪陳到最後,會無法進入他所呈現的理解。而飾演寶珠嬤的易純則有別的問題,她飾演老年人的身段沒問題,但一開口唱歌,完全就是年輕女性的聲音,一點都沒有老態和滄桑,給人唱的和演的是兩個人的錯覺。飾演幼年澄波的梁長厚就好很多,稚氣又不怯場的表現,與二叔的對戲和阿慶的互動還蠻精彩的。裡面最討喜的大概就是張瓈丹飾演的ㄚ環吧,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一位忠心事主的奴婢,她模仿老爺的那段戲真的是把觀眾都逗樂了。
在看的時候很自然會 把它跟「渭水春風」相比,一樣都在講述一個名人的生命史 ,但是品質真的有差就是了,不管是道具還是戲劇的呈現方面,都覺得這不該是花兩年籌劃的樣子,好像有預算不夠好好設計舞台的捉襟見肘,有點怪異。比起「美麗的錯誤」,劇情的安排有呈現出比較立體的人物,可以看出澄波仙的熱情和善良,他積極幫助學生和鄰居,讓他得以逃過一劫;他與妻子長期分隔兩地但仍然鶼鰈情深,妻子張捷不畏眾人不解的眼光,仍然支持並深信丈夫在做有意義、偉大的事。看完之後的確有比較了解陳澄波他是怎樣的人,對於台灣的藝術界和鄉土人民的貢獻究竟是什麼。
而果陀這次用了不少比較年輕和少見的面孔,而這些演員的和聲都還不錯,像是開場的「熱鬧的嘉義市街」那首,有讓我想要再去嘉義玩的感覺。而王友輝的詞也寫的很棒,但是不知道是那裡出了問題,讓我在想,原創音樂劇為什麼就是只能有幾幕是可圈可點,但整體看來就會顯得有點弱呢?坦白說,我在看戲時就開始討厭自己當天看戲的態度和心情,在想,如果我可以放掉批判、檢視的角度和眼光,會不會能像當天散場時,我聽到旁邊的中年婦女說的「真是好看,好感人~」的感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