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102811 《開心鬼》綠光世界劇場@南海劇場

圖片來源: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1832

        一直很喜歡綠光的這個系列,將一些國外得獎或是知名的劇本翻譯成中文,今年是Noel Coward的作品《Blithe Spirit》,看到演員名單上除了姚坤君和朱宏章,居然有楊麗音和鄧安寧,根本就是bonus阿!!

        其實每個演員都還蠻有個人特色,也都將角色詮釋的有聲有色,再加上很多橋段都真的是用心的加以台灣化,尤其是靈媒通靈的用語,更是一絕。但,其實長達快三個小時的劇,中間有一些段落的節奏還是有點冗,感覺幽默的笑點是分散的。而且兩位主要演員的說話方式,好像因為就是個人鮮明的特色,會讓人覺得跟去年的《文明的野蠻人》似曾相似,反倒是梁菲倚的Vivian和廖君茲的女僕還比較讓人有驚喜,但是姚朱兩人快節奏的對戲,還是相當精彩阿!

        梁出場之後George來George去的真的很好笑;而廖將女僕這個關鍵性的龍套角色詮釋的很好,除了蹦蹦跳跳之外,最後自在的唱著走音不成調〈青春舞曲〉,讓我很佩服。反倒是楊麗音的角色讓人覺得有點怪,不知道是角色設計就是中文台語夾雜,必須唸一些咒語或是做出怪異的舉動,她所呈現的咪咪阿姨其實不太融入整體的氛圍,如同戲中角色設定那樣的不自然和不合群。

       這劇本的角色設定很有趣,讓丈夫重新有機會和過世的前妻相處,對比看/聽的見和無法看/聽見的差異,使得詩平這個角色在驚嚇過後得以左擁右抱,選擇性的操弄兩段感情,而使得最後結局的設定更加的諷刺和有意思。另外也讓人想到,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或是舊愛還是最美等話,有些已經失去/逝去的人事物就別再苦苦追憶,因為就算再得到,其實也不見得是好事,而一再的翻舊帳、炒冷飯也不是什麼聰明的舉動,那種對於再續前緣的美好想像,終究只是幻像罷了,現實生活才是一切摧殘的源頭,對於各自再婚夫妻感情基礎薄弱的嘲諷,Coward真是精準而不留情面。

        不得不說,演出的舞台真的很棒,木製書櫃和設計擺設,讓我好希望以後也可以擁有類似的裝潢。而燈光和舞台效果的呈現也很到位,有一度我有被嚇得毛毛的,但這些效果和設計真的讓劇情更有說服力和張力。還有一件一定要說的是,我很喜歡嘉萱這個角色的服裝設計,每一套的配色和剪裁都好好看阿!!

102911 《W.A.V.E.﹣城市微幅》一當代舞團 YiLab @華山烏梅酒廠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0a0bb0e013127adfc3b0d0c

      有點訝異城市夢遊的場次(晚上10點開演)居然也滿滿都是人,排隊入場時有聽到旁邊的人在說「沒辦法,就只有這個時候有空。」或許只要表演時間不會太長,是可以考慮以這種「符合台北人生活步調」的時間演出,方便某些觀賞族群。

       之前看到介紹其實就蠻好奇的,但它的票價真的太不親民,讓我一直到前幾天看到jimmyBlanca的介紹(http://jimmyblanca.blogspot.com/2011/10/yilabwave.html)之後才下手的,我承認有一半的原因是想看看如佛塞展的佈景,究竟能為舞作帶來怎樣的面貌;另一部份是慕蘇文琪的名,之前一直沒機會看她的作品,還蠻好奇的。

       進場看到的舞台上方垂掛者許多黑色長方體,高度大概是第二排觀眾坐著正視前方那樣。Wave可以說是作品的核心概念,不管是聲音、肢體和裝置呈現的效果,都可以用「波」來貫穿。但換句話說,聽了半個小時波動的聲線其實不是太誘人,而裝置設計跟舞者的互動其實沒有太強,我反而還比較喜歡最後面,只有裝置移動的聲響和設計的那段,大概是那些燈具和設計必須得固定住,沒法像佛塞展的錐鎚可以隨著舞蹈的肢體移動和糾纏,使得在看上半段時,我一直很困惑,舞者怎麼沒在燈具間穿梭。

        蘇文琪的肢體和肌肉一直讓我的腦海中浮出「健壯的爬蟲類」,而多數時候在地上蜷伏前進則讓我想到在城市角落寄生的蟲,但她的身體真的真的很好看。只是在昏暗的燈下,儀器頻率的聲響,真的很難讓我喜歡這樣的呈現,而且會有一種,如果這些燈掛只是在哪裡,時高時低的變換隊形,跟肢體或身體的移動沒有太大的關係,那,為什麼一定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還是,現代劇場裡的一切,本來就不必然要有密切的連結,並置一些概念上類似的東西,嘗試擦出新的火花,然後讓觀者自由發想就好了嗎?

        最後一段沒有音樂,唯一可以聽到的是掛著燈具的線移動時的摩擦聲響,高度不斷變化的光,除了很像錄音版上的螢幕之外,也很像城市中不斷閃爍的霓虹燈,留給觀者無限的想像。

102911 《打鐵鋪三號:錯視》舞次方舞蹈工坊@華山紅磚區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13ffebd01314aded03101c1

        這是我第一次看舞次方的演出,受人所託參加「保庇團」,可以自由樂捐「香油錢」,但交換條件是要寫出建議和心得。難得有這個機會,當然是答應去看舞囉!華山的紅磚區隱匿在一個很奇怪的地方,我還是穿越停車場+流動廁所區才看到入口處,不過與主要演出區域隔開也有個好處,比較不會跟其他演出節目相互干擾。

        這支作品的簡介上寫到「透過劇場藝術與科技專業跨界合作,在舞作中加上與科技裝置、影像的互動」,數位技術的是工研院,動畫影像是雅奕超媒體,舞者中有一位是園區某間公司的人資,這個組合跟一般的舞蹈創作團體很不同,對常駐在台北的觀眾來說應該是比較陌生的。就是因為舞者的來源並非一定是科班出身,在呈現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不同舞者的質地,科班和非科班在肢體的運用上就會有所不同,但這對於舞作呈現的好壞其實影響不大,反而讓我在觀看時會想,或許舞蹈並不是離一般人這麼遠,端看有沒有用心投入。

        因為沒看過之前的演出,只能以這次看到的內容,以及之前看過的舞蹈與科技結合的演出來比較,雖然整支舞作的主題並不是具有明確而清楚的連貫性,但是先進的技術和創意發想出來的結果,我其實很高興這不是為科技而科技的演出,透過投影、體感辨識等技術,增加了畫面的層次和趣味性,讓人覺得這些技術或投影的使用是有道理在的,與肢體有互動,並不是各走各的狀態。

        裡頭有個片段根本就是XBox360類的衝浪遊戲阿!另外一段隨著手部動作,螢幕上出現一隻隻燈具,坦白說馬上讓我想起中學時段考前常做的惡夢,記得那時很長夢見自己被一大堆滾動的大輪胎追著跑,不斷增生的沒完沒了其實也蠻恐怖的。而最吸引我的片段是第二段前面的雙人舞,兩人面相對彎腰抱住對方,四隻手趣味的互動很有意思。還有一段是黑幕鬼火,隨著舞者的肢體移動,三團火花在背景布幕上移動,那畫面很美。既然有投影一定要跟影子玩遊戲的,那一段也饒富童趣。

        接下來,我要盡責的講出建議和意見啦:我看完第一個想法是,如果舞者在接受肢體訓練之餘,可以也去上表演的課程,對於情緒收放要突顯的張力應該更能掌握,畢竟現在的現代舞演出都已經不光是舞蹈本身,通常會結合劇場的相關元素,而有更多元的呈現。但在看舞作的時候常常會有片段、不連續的感覺,舞者在獨舞或是雙人、多人舞蹈片段結束之後,常常有緩慢移動到旁邊的換場動作,不知道是表情還是動作有點不自然的緣故,總會讓人覺得當下有點冷場,或是會覺得現在只是走位換場,但舞者明明就還在台上,而且音樂也還在進行,如果無法透過行走的肢體表現一些情緒或想法,會有點可惜。

        另外,我還蠻喜歡簡潔但有層次的舞台佈景,但是第二幕開始的第一支舞,舞蹈的動作和想要傳遞的訊息跟佈景沒有互動,會讓我有點狐疑,或許我也被眼前的表象制約,感覺看到窗櫑和樓梯就是要有人走上走下或是探出頭來之類的,但是什麼都沒發生,會有種期待落空的詭異。雖然後來知道原來樓梯只有三階,再上去就真的只是表象了,但總會希望既然比第一幕單純空白的佈景多出一些東西,那就可以再多加利用。

        還有,其實一開場的梳洗場景跟之後的片段關係不大,反而會覺得沒有這段好像也不影響整體的流暢,或許在安排舞者進出場的方式可以再調整,讓這些舞者直接在燈亮、下音樂之後馬上開始舞蹈,或許會更俐落順暢。

        透過投影的演出,除非像TPO的花園系列那樣,從頭到尾幾乎都在跟影像互動,不然畫面一定會被舞者的影子干擾,就算背景投影再怎麼強大,都無法輕易遮掩人的影子和投影出來的影像就是有不同質感的事實,因此,會覺得在畫面設計上還需要再精確一點,不然看到的背景白幕在很多情況下就會顯得凌亂無序,比較沒辦法呈現「錯視」的效果,因為先看到的一定是舞者具體的外表,再來才會看到投在白牆上的影子和動畫影像,除非在幕後演出皮影戲,很難製造出混淆真實虛假的效果。

        而且我覺得有意思的是,舞作中有一個人的身影很常如大量複製般的出現,短髮、兩腿跨開的身形很像男人,我在看的時候一直會想,為什麼四名舞者都是女生,然後背景投影出來的卻是個男的,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那是一個戴著頭套的「女生」。對我來說,這意外製造出性別差異的效果,大概是我真的想太多了吧~ XD

        在觀賞時,我想到一件事,好像在看戲/舞的時候都很容易被眼前的東西或是過往經驗給困住,非常容易出現不實的預期心理,然後很直接的影響到觀賞時的心情和感受,我有在想為什麼眼前的事物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它可以說出其他的東西,或者根本沒有要表達什麼,要不帶成見的觀賞真的很難。

        整個10月的華山Non-stop,我覺得比去年的精彩,當然規模上是比之前大非常多,邀集了各大小劇/舞團在華山連演,讓更多人可以有機會認識比較小的團體,卻又不至於擔心像藝穗節那樣可能會踩到地雷,雖然對於演出的評價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但總體來說,都各有長處可取可觀。雖然會不斷碎念,各公家單位、表演藝術團體很明顯的把節目集中在下半年的10、11月演出,深受金費審核和結案流程的影響,讓這個光輝的十月有點光輝過頭(節目爆炸多),但還是很開心這個月至少享受了幾場歡暢的觀賞經驗,明年也應該精彩可期!

保庇紅包帶和節目單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102211 《K24》完整6集版,台南人劇團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2fd2fd09012fe3ab466c0199

        最近看戲只有一個簡單而微小的願望:「我只是想要好好的看完一個故事。」好像近年來的大小劇場,劇本已經開始走向破碎支離化,看了幾部XX之夜的放大+所費不貲版,真的會讓人不想再踩地雷。但,在華山待了8小時,但卻完全不覺得時間有過這麼久,真的是相當過癮的觀劇經驗!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到今年才有機會看《K24》的第四版,據說有許多資深的觀劇者看了今年的卡司後,連進劇場的意願都沒有。我因為沒有之前的包袱,無從比較,享受了6個小時。然後,進場才發現,原來我買到一個很棒的位置(C3排),完全可以近距離看到演員的表情和肢體,又因為在正中間可以不先破梗的看到舞台兩側後面,整個很享受~

        一整個晚上的觀賞經驗是有層次變化的,第一集可是進入劇本所架構的世界,開始指認每個演員分別飾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本身的故事;然後,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二集,舞台上的混亂和無法按照原《羅密歐與茱麗葉》劇本的脫稿演出,張家禎的表現完全打中我的點,完全可以理解上週看戲的keco在中場就傳簡訊來跟我說:「張家禎真的太厲害了!!!」這句沒頭沒腦的話。第三集的確比較像是串場用,新排的「音樂劇」版本之莫名的(哈),但從第三集開始,工作人員在暗場中拉白布示意結尾時,都讓我覺得「蛤?一集演完了?!」完全沒有感受到時光飛逝!第四集Sandy為主角、三角關係的進退兩難,第五集開演的日本藝妓舞和居酒屋發生的搞笑片段,第六集的頒獎典禮和點綴式的回溯過去發生的某些片段,直到最後具有開放性結局的收尾,讓我看的目不暇給!真的是每一集都可以視為獨立的演出,但觀看連6集的爽度真的會比較高!

        演員連演這麼久還要出來簽名真的很辛苦,我的第一名當然是Sandy(腦中馬上浮現在居酒屋被說醜的那一幕,噗哧),同時飾演原有性別和反串的兩個角色,在聲音、肢體上都要有所區隔,又能放得開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橋段的亮點就是因為演出者吸引人注目的呈現,讓笑點的渲染力被放大。第二名是Mary,我蠻喜歡她把不希望有特權卻又得背負身份標籤的情緒收放控制,不光是看起來像嬌嬌女漂亮、歪著頭蹙眉就可以把這樣的角色演好,其實她很多台詞都是莫名其妙的文謅謅,光把台詞記熟、能講的順又帶有感情,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簽名時我很開心的對施宣卉說「你是我的第二名!」哈!)。第三名在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下,投給Mario一票,大概是這個角色的詮釋蠢/純的很到位,而在劇中的角色算是最討喜的一個吧。對於像是黃怡琳和李劭婕這兩位比較熟悉的演員,事先就已經知道有一定功力的演出,但還是要說那段馬克白夫人和蟑螂姊姊真的是太好笑了!鮑奕安的演出,我喜歡Sara勝過Paris,不是說他演Paris不夠好,而是我對Paris的喜愛沒那麼多 :p

        舞台設計應該是這齣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點,一開場還想說怎麼舞台這麼淺,後來才發現圓形的雙面舞台,經過布幕、拉門的設計,可以多有趣,不過這一定很考驗幕後工作人員的換景動作速度和推動舞台的力氣。最喜歡第二集雙面舞台同時運用,靠近觀眾側是後台、後方是台上演出的實況,兩面交錯穿插進行,相當有娛樂效果!

        其實一走出來就在想,蔡柏璋真的比較適合這種影集式的編劇(而且我就是吃這一套!),這可以說是優點也可以說是缺點,優點就是他可以把一個故事架的很複雜,但每一條主軸或支線都可以講出完整又能說服人的故事,劇情可以很通俗但又不落俗,不是譁眾取寵,而能留給觀眾在大笑完之後一些些的沈澱和想法。但這樣的企圖和習慣,在演出時間有限制的情況下,就變成無法忽視的弱點,像之前在看《Re/turn》時,雖然會訝異戲終時已經超過十點半,但還是會覺得故事還沒結束,沒有把每個出場的角色的故事交代完整,想要觸及的核心想法,並沒有被妥善對待,話講一半又不夠深入的感覺,其實還蠻可惜的。

        另外想到的是劇場的即時性,在演出時,正後方坐了一位非常捧場的男生,在很多小地方、只要這梗能打動他,他完全不吝惜的以大笑、驚呼來抒發他的感受,其實坐在前面的我,印象中只有在某一幕有大笑到無法自己的感覺,但因為我就在他前面,很容易就被他感染愉悅的情緒,讓很多原本不覺得那麼好笑的點,都看的很盡興。這或許就是當戲劇出了DVD,很多現場整體氛圍所帶給觀眾的即時感受會遞減很多,這也就是劇場迷人的地方吧,就算是相同的戲劇演出,隨著觀眾不同程度的投入,整體的感受就會有些微的差異。

        只要劇本夠有意思,演職人員都認真想要好好將一齣戲呈現出來,不管演員組合變得怎樣,其實都會有不同的效/笑果出現,如果以後還有機會重演或是觀賞其他版本的演出,或許我會試著跳脫比較的觀點,把它當成是不同戲劇的演出,好好的享受當下。

        不管怎樣,真的很期待《K24》第二季!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102111 無垢《觀》2011國際巡迴行前公演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40408e952326863f012331abeda90190

        在PTT上看到免費索票的訊息,當下就排定時間要去看了,一方面是因為09年旗艦製作時人不在台灣,錯過覺得有點不甘心;另一方面是上次看《醮》的印象很深刻,而且又有認識的舞友演出,就決定要去看一看。

        我得說,一如上次觀賞《醮》那樣,演出過程我睡睡醒醒的,有點懊悔那天出門沒帶烏龍茶,最近晚睡早起我的精神狀況真的不是太好。先說,景美文化園區的入口真的在一個有點詭異的地方,我整整隨著車道繞了一圈橋下才看到。

        趕路走的滿身汗,進場前先脫鞋,然後工作人員在我的眉心畫了一點朱紅。後來想想,這應該就是儀式劇場的開始,從脫鞋、點朱再到進場安靜的坐下,進入一個非平時的狀態,在門戶全都是開著的空間下靜下心來,感受周遭的一切。

        從禾神出來,我就開始慢慢可以理解無垢的訓練方式真的是很可怕,維持半蹲的狀態、緩步前行,看到舞者在中間有個汗流浹背,有的已經不自覺的開始流口水,不用想像就覺得舞者不管是練習還是演出,得集中多大的精神和注意力,才能以這樣的身形移動。

        坦白說,我是到了節目結束後,主持人簡短介紹舞作是關於鷹族的傳說,在舞台靠近觀眾席有一排桌子,桌子的正中央堆疊了兩顆石頭,象徵鷹族的兩兄弟,他們本該守護著河流和一些古老的誓言和禁忌,但卻因為私心相互鬥爭、破戒的侵犯白鳥,而使得大地變色、兄弟失和。而白鳥象徵這塊土地上的河流,她可以說是河神,她也破壞誓言和鷹族兄弟的其中一人發生關係。

        白鳥破戒 〈觸身〉 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吳明璟的身體和動作真的真的好美,從挺直背脊、半蹲的姿態走出,那纖細卻又不柔弱的身形和姿態,很吸引人。兩人親密接觸的感覺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因為白鳥身上全部塗白,鷹族身上是土黃色,兩人緩緩的肌膚接觸,相互沾染上彼此的顏色,把比較不可描繪言喻的氣味相融具體呈現出來。兩人過長的指甲(道具)在接觸時快速的抖動,發出細碎聲響,我覺得很像是內心澎湃的展現。

        演出中有許多演唱片段是許景淳演出,據說她的角色是祖靈,在台灣演出時是以事先錄製好的音樂配合現場演出,出國巡演時,她會在台上現場唱歌,在想,如果她真的在台上,演出的感覺應該會有些不同。靠近觀眾席的兩側各有一面大鼓,有鼓神現場演奏,還有澳洲長笛的演出,那聲音很像蕭,一種空靈但又滄桑的聲音。最後一段音樂是心經念誦,其實蠻好奇的,為什麼是心經,是因為心經名為「觀自在」,可以呼應劇名和創作者的意念嗎?

        舞台上的東西很簡單,大多數是紗或是布,代表河流等自然萬物,最後結束時將布像漣漪般的微彎散開,象徵同心圓的圓滿,舞者散落在其中,整體構圖也是一種意念的傳達。服裝設計是葉錦添,以黑、白兩色為主要基調,黑布裙下圍有暗紅、暗紫等色,但都讓畫面很乾淨,凸顯舞者頭飾的繁複,鷹族人頭上有京劇身上的長繩,整體的效果很異族,但卻不是我目前所接觸到的文化可以指認出的。

        最後,有觀眾分享說覺得這齣戲的元素和想法,應該能和許多原住民族群呼應共鳴,但林麗真起來回應,她並沒有將這齣戲侷限在原住民族群,她想用鷹族的故事隱喻全人類的處境。我想她的意思應該是,生滅變異本來就不是只有原住民會碰到,我們現在的生活跟自然的關係,也需要我們去反思和感悟吧。

        最後,我其實對整體呈現的順序有點疑惑,主持人是到最後,介紹完舞者和演職人員之後才說明舞作的梗概,然後藉由不同觀眾的問題和分享才進一步說明想要呈現的內容,坦白說我覺得節目單上羅毓嘉的文字介紹過於文學和意境取向,對於觀看時的理解上沒有太大的幫助,不過,或許舞蹈作品本來就是讓觀者可以恣意詮釋,並不光是編舞者主觀單一的詮釋而已。不過,可以近距離、幾乎沒有燈光變化之下欣賞無垢的演出,真的是件很過癮的事。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101411 《愛情放映中2-我是女主角》好劇團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2fd2fd09012fd3ca4f790071

        早在上半年看《Re/turn》時,就有宣傳10月的戲,由謝盈萱擔任女主角,然整個戲到底是怎樣,坦白說我一無所知。散場後,跟keco一起在景美夜市吃臭豆腐、豆花,一道討論對於這齣戲的想法和意見。

        戲中的小萱因為懷孕,發現孩子的生父本身就是最需要被照顧的人,因此,她開始尋找之前的幾任男朋友,串起從高中到30歲之間五段與不同男子之間的感情和互動故事。
        先說說我印象較深刻的舞台設計,文山劇場就像一般階梯型的視聽教室,除了布幕之外(而且這布幕鮮少拉下),舞台若要有變化,就必須另尋巧思。這次透過橫拉的佈景設計,玻璃窗牆、黑板、燈牆等等變化,配上劇情發展,使得演出的元素變得更豐富、更具有象徵性。最明顯的就是黑板,一開始是同居情侶相互留言的便利貼,再來是辦公室角力下、有如國王有對驢耳朵的黑洞,嫉妒、生氣又小人的男同事們在上面寫了一堆侮辱女主角的話語;到最後,黑板變成女主角年幼失去母親後童稚的想像畫面,以及她對於理想的家的想像和概念。
       戲中幾位男主角表現的可圈可點,不管是純愛少女最喜歡的籃球校隊隊長,曾經喜歡過但最後性別認同是喜歡男性的同學,本是是青梅竹馬卻在各自走上技職、升學兩條道路後便分道揚鑣的小學同學,還有(莫名其妙)油嘴滑舌、不肯說真話的情場老奸,還有一直隱而未顯的孩子生父。在一段段回頭尋找過去熟識的人的過程中,女主角發現自己的改變。
       30歲女性的自覺意識,是開場時著墨比較多的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程又青,就覺得相比之下,戲劇因為長度的優勢所呈現的完整度比劇場好很多,《我是女主角》相較之下就顯得草草帶過。
       另外,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最近的劇場都一定要把女主角的好朋友設定成男同志呢?是因為男同志對於自尊心比較高的女生而言,是比較不具侵略性、能夠交心的對象?當我在《我是女主角》的設定中是可以理解,因為女生演員就只有一位,不然是要到那裡去找同性的手帕交阿?!是不是也符合既定的印象/社會實情,喜歡女生的男生,永遠無法跟女性當好朋友?!
       提到只有一個女生演員的設定,一定要提到辦公室那一幕,所謂的上司是只有聲音沒有實體的存在,而這樣的設定有諸多好處,一是不用再找女二,二是透過從上方傳過來的聲音,透過發生位置和講話的口氣,突顯出絕對的權威。觀眾根本不需要看到有位機車的女主管踩著高跟鞋走出來,就可以腦內補完兩女之間的對立,以及諸位男性下屬對於女性主管的那種不敢張揚的不服。
        最後一段,也是最多人討論的片段,我覺得謝盈萱跳女爵的那段,就可以當作戲的結尾了,多增加的片段,不管是小學青梅竹馬的孩子在教堂受洗,女主角回想到幼年失去母親的記憶,再連結到自己即將身為人母的惶惑不安,到最後,在房仲業上班的籃球校隊學長幫她找到一個屬於小萱自己的家,幾個前男友一起來慶祝她新居落成。這一段的種種,對於前半段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切除後對整齣戲的理解也不會有問題。或許只是想要說明,她在尋覓一圈之後,發現還是靠自己最好?!如果是這樣,也該把話說完整吧?!與父母之間的連帶烘托的並不夠道味,反而留給我許多問號和不解。
        戲中有幾段自問的片段,反思究竟怎樣的才是好男人,跟keco聊天時她說,她認為裡面舉到的種種特質,其實可能是不同的人生過程的不同想法,15歲、20歲、30歲想要找的對象或多或少會不同吧。年輕時可能注重外表勝於一切,所以會捨棄後來變成同志的男友,投向籃球隊長的懷抱。再大一點可能就不會這樣選擇,雖然我覺得小孩的父親也不是什麼好的選擇,可能是母愛大爆發,所以才會找一個凡事需要人照顧的「小男人」吧?!
        最後,演同志的那個男演員,真是超有型的阿!!!!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100711 《我是油彩的化身》果陀劇場+長榮交響樂團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2fd2fd09012fd2ffc38a0012

        民國藝百的系列演出中,《我是油彩的化身》打著原創音樂劇,結合果陀劇場和長榮交響樂團演出,由洪榮宏和高慧君主演,講述台灣本土畫家陳澄波先生的故事。因為澄波仙是嘉義人,因此是嘉義市政府大力贊助和籌劃而成。

        開場交響樂團的演出,讓我有點捏把冷汗,不知道為什麼的有點不協調,木管有點爆。序曲之後,由阿慶父親的一封信展開了陳澄波的故事,阿慶是重頭到尾貫穿故事的角色,有時候是客觀的說書人,有時候是澄波的同學,穿梭主角生命的不同階段。劇從澄波由阿嬤和二叔帶大、結婚、工作、留學(日本)、教書(上海),再回台教書、至各地寫生,最後是他擔任嘉義市議員時,代表台灣民眾去和國民政府談判時,不經審判就被槍決等各人生片段。

        場景多以陳澄波先生的畫作投影,垂降的布幕或是剪影為主;道具簡單,因此容易顯得舞台很空和簡陋。有幾幕的設計真的很棒,像是開場不久的「熱鬧的嘉義市」,背景是嘉義市街道的油畫,從歌詞中帶出嘉義的特色和當時的風土民情,配合演員舞者在街上熱鬧聚會的情景,讓人覺得當時的嘉義充滿活力。「水墨風光」透過垂降的片片白幕和舞者身上的白色大袍,投影出來的水墨線條,在視覺效果上真的不錯,但在劇情的走向的安排上會覺得有點突兀。

        另外,下半場「畫家之歌」,透過一幅幅陳澄波在一年中有九個月的時間,遊走全台各地寫生的作品,配上歌詞的介紹和相關的戲劇演出,透過降下的一個個白幕看到色彩豐富的油畫作品,真的讓觀眾比較容易了解這位畫家對於鄉土的熱愛和他觀察獨到的眼光,他親自踏片全台各地,捕捉不管是地方特色,還是現代化的物件,因為在日本紮實的訓練和練習,以及他心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讓我們得以透過畫作了解他眼中美好的世界。

        但是,多數的情況下,只藉由投影呈現場景的變化真的是簡陋過頭,像是在日本求學時的「上野連歌」片段,巨型樹狀剪影,投影出春天的櫻、夏天的綠、秋天的楓和冬天的雪,連續唱兩次表現陳澄波在日本待了兩年的時間變換,讓人覺得有點空虛。而發生在上海戰爭的處理也讓人覺得有點簡陋,雖然紅色的投影背景和前景的流刺網車,配合帶槍的軍人和無辜的百姓已經能夠表達爭戰的血腥和無情,但我還是會想,究竟該怎麼處理這樣的場景才不顯得簡陋和空洞呢。

        然後關於重要演員,洪榮宏在節目單時有說,他覺得演出舞台劇的壓力不小,要很快的將18首歌全部記起來,透過歌聲、肢體展現一個人的確不容易,但他獨唱時,有些肢體動作其實比較像在開個人演唱會,不可否認他的聲音之宏亮好聽、氣之長的,而且在語言轉換的處理上,也有些有趣的地方,像是在上海刻意用「標準的國語」招呼三輪車司機,或是教導妻子和小孩時的用語,但感覺演戲的部份還是有點不自在。

        高慧君的問題更怪了,在對台詞時,不管是和洪榮宏還是和飾演ㄚ環來喜的張瓈丹,都還算能掌握住出身不錯、自持自重的妻子的樣子,但只要唱歌,不知道是不是作曲的問題,起音的聲音都有點太衝,但唱了一段之後就好多了。

        另外有幾個配角的狀況也值得談談,飾演阿慶的胡與之台風尚穩,但有時候他的聲音會被管弦樂團蓋住,最後一段的呼告顯得有點滿溢過頭,從故事的鋪陳到最後,會無法進入他所呈現的理解。而飾演寶珠嬤的易純則有別的問題,她飾演老年人的身段沒問題,但一開口唱歌,完全就是年輕女性的聲音,一點都沒有老態和滄桑,給人唱的和演的是兩個人的錯覺。飾演幼年澄波的梁長厚就好很多,稚氣又不怯場的表現,與二叔的對戲和阿慶的互動還蠻精彩的。裡面最討喜的大概就是張瓈丹飾演的ㄚ環吧,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一位忠心事主的奴婢,她模仿老爺的那段戲真的是把觀眾都逗樂了。

        在看的時候很自然會把它跟「渭水春風」相比,一樣都在講述一個名人的生命史,但是品質真的有差就是了,不管是道具還是戲劇的呈現方面,都覺得這不該是花兩年籌劃的樣子,好像有預算不夠好好設計舞台的捉襟見肘,有點怪異。比起「美麗的錯誤」,劇情的安排有呈現出比較立體的人物,可以看出澄波仙的熱情和善良,他積極幫助學生和鄰居,讓他得以逃過一劫;他與妻子長期分隔兩地但仍然鶼鰈情深,妻子張捷不畏眾人不解的眼光,仍然支持並深信丈夫在做有意義、偉大的事。看完之後的確有比較了解陳澄波他是怎樣的人,對於台灣的藝術界和鄉土人民的貢獻究竟是什麼。

        而果陀這次用了不少比較年輕和少見的面孔,而這些演員的和聲都還不錯,像是開場的「熱鬧的嘉義市街」那首,有讓我想要再去嘉義玩的感覺。而王友輝的詞也寫的很棒,但是不知道是那裡出了問題,讓我在想,原創音樂劇為什麼就是只能有幾幕是可圈可點,但整體看來就會顯得有點弱呢?坦白說,我在看戲時就開始討厭自己當天看戲的態度和心情,在想,如果我可以放掉批判、檢視的角度和眼光,會不會能像當天散場時,我聽到旁邊的中年婦女說的「真是好看,好感人~」的感想呢?!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100111 《嬉戲:Who-Ga-Sha-Ga》創作社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2fd2fd09012ff9208af1034a

        沒看過第一版《嬉戲》,在2011年光輝10月的第一天就跑去華山湊熱鬧。不得不說,每次在華山看戲都會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那就是要接受這不是一個專業的表演場地,要習慣旁邊會有很多歧異的背景音。陰雨綿綿,10/1下午剛好也是華山 NON-STOP 的開幕活動,廣場上的舞龍舞獅正賣力的表演雜耍,可惜,天候不佳沒幾個人駐足拍手叫好,哐嗆聲以及不知哪傳來的卡啦ok聲,還有旁邊鑽地的背景音統統都成了這齣戲額外的背景音!

        整齣戲是虛構的台北城內亂記和某劇團的演出內容交織而成,錯亂荒謬的劇情跟現在電視上常看到的狗屁倒灶的節目有得拼。久聞紀盃的慧詰、戲謔不下流的風格,對於多年前的《夜夜夜麻3》還有點印象。這齣戲在笑點和隱喻鋪陳上,其實有打到觀眾的點。但,我想這真的是我的問題吧,還是會覺得不夠,有些梗斷的地方會讓人有點火,覺得怎麼才這麼一小段,我還看不夠過癮哪~還有,有時候會覺得某些笑點還真是有年齡和經驗區別的,有些東西,像是政治、八點檔等等的梗,如果平常就有在看電視,真的會覺得很好笑吧。

        看到後來才知道,為什麼一開始是一位候選人站在椅子上,拿著麥克風對著人民(觀眾)叫囂,因為內亂始於多數人聚集到中正廟廣場嗆聲,然後因為某個不知名的原因,台北城毀了,不分黨派的相互鬥毆,連原住民都下山來出草了(賽德克的梗,還是有點好笑),南部的觀眾因為聚精會神坐在電視機前看轉播,反而沒出什麼亂子(by the way,都亂成一團了,記者還是可以忠實的把現場畫面回傳到電視台播出,真是敬業的讓人佩服不已)。因為台北多數的人都掛了,所以「流亡政府」南下依附在高雄國苟且偷生(想來這段讓高雄國人看到,一定會更顯興奮,可惜,我來自無關緊要的中北部),宜蘭獨立,基隆也想要發聲,噗,說不定這是可能發生的事 XD

        劇團演出的片段,其實在細節上都很詳盡,像是第一段教授把鼻屎擦在主播的手上,其實是很小的動作,但有看到的人,應該都覺得胎哥的好笑吧。最喜歡的一段應該是紀盃的自嘲,因為受不了電視劇情而發出引起公憤的喟嘆,在學生自助餐廳被攻擊的場景,怎麼想都很好笑,尤其是像我這種,看到莫名其妙的橋段會邊看邊惡搞的學主角講話、或是批評編劇的沒腦的觀眾,實在是相當認同紀盃的作法和心情,可惜我只是小咖,只敢自己在自家的電視機前這麼說,沒膽去人多聚集處大放厥詞。

        話說回來,這段諷刺台灣本土編劇生態的扭曲還真是令人拍案叫絕,短短一集內讓主角歷經一堆常人一生都不見得遇得到的事件(雖然說,電視編劇再怎樣天馬行空,也多少是本著3分事實寫到8分虛構),然後還被製作人嫌不夠重口味,無法迎合觀眾的口味,回頭來想,這不就是暗諷我們這些貪得無厭的觀眾,是如何嗜血的追求更多不屬於日常生活的刺激嗎?好像是真實人生太無趣了,然後人又沒有勇氣去追尋異於常人的刺激生活,所以才希望在電視節目或是戲劇中尋找寄託,在笑罵生中日復一日,才有勇氣在隔天一早面對屬於自己的所有責任?!

       劇本有一點碎,但整體來說還是很好理解,這次的演員我還蠻喜歡的,不過我得私心的說,喜歡女演員大於男演員,泰半是因為我喜歡這次兩位女演員的聲音,在本土劇雙簧的那段,女生的聲音表演真的比男生好,營造出邊念台詞、邊排戲,或是集體朗讀賦格的效果。而且女主播和秀蓮的表情都超級棒的,看到一半就在想說,如果今天角色換人演,或許有些笑果就會有落差。

        雖然,當演員在爆炸後排排站在舞台前等著謝幕時,我有點小錯愕,想說:「蝦咪?!戲就這樣結束了?!」但還是大力的鼓掌,感謝他們為我帶來這開心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