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122714 《紅樓夢 What Is Sex?》非常林奕華@戲劇院

圖片來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先貼出借來的人物出場順序)

1. 賈母與劉姥姥(劉嘉騏)
2.
平兒與鳳姐(王宏元)
3.
大鬧學堂(莫子儀、盛鑑)
4.
秦可卿與王熙鳳(王捷仟)
5.
香菱與黛玉(戴旻學)
6.
似曾之我們又見面了(時一修、朱宏章)
7.
小紅與鳳姐(黃健瑋)
8.
鳳姐與賈瑞(時一修)
---中場休息---

9. 王夫人與襲人(黃俊傑、彭浩秦、王肇陽)
10. 寶玉與黛玉(莫子儀)
11. 大鬧寧國府(大亂鬥)
12. 任憑姐姐裁處(莫子儀、盛鑑)
13. 抄園(大亂鬥)
14. 黛玉與寶玉(莫子儀、盛鑑)
15. 柳湘蓮與尤三姐(朱宏章)
16. 救贖(諸男站一排)
---韋禮安唱歌「似曾---

       漸入佳境並不是最好的呈現方式,而且可能有些觀眾會在中場休息就決定走人。或許因為紅樓夢已是許多人太熟悉的故事,再怎樣的改編,都有可能有人不滿,但在舞台上唸原典會是好的呈現方式嗎?而我認為戲並沒有扣緊副標「What Is Sex?」,反而在許多地方更像是「What Is Love?
       上半場給我的印象是「很吵」,周姮吟的「我要殺了你」的開場好吵,她想要具體化的是鳳姐嗎?質問其他女人「為什麼要搶我老公?」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有必要這樣嗎?(忘了說,開場莫子儀等兩人居然跟觀眾自拍?這是想玩其他頒獎典禮的梗?)第二段的王宏元,一邊唸著平兒和鳳姐的對戲,一邊在時裝店找衣服,「刷了它/殺了她」,賈府中的勾心鬥角就只有殺了她?
       上半場最喜歡的只有最後一段,印象中的紅樓夢並不存在這段故事,沒想到鳳姐也有勾引其他男性的紀錄,而且還一再被玩(後來爬文才知道,這段是與原著相反的設定,原著中是鳳姐玩弄賈瑞)。而這一段的說書人,唱作俱佳,在暗夜廂房苦等、在小房間旁被潑糞,生動有趣。

       
下半場開場挺有意思的,一邊在詮釋襲人在王夫人面前打小報告,讓她取得優先佔有寶玉的機會;一邊的眾男子從擺桌巾開始,一個接著一個放上餐盤、湯碗、餐具和餐巾,是想表示性和吃之間的關聯嗎?
       讓我內心揪了一下的是柳湘蓮和尤三姐這一段,朱宏章等人在這段真的把尤三姐的剛烈表現的很貼切,就這樣自刎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就這樣在夢境中訴說著感謝和道歉,道歉或感謝之後就不是自己了,就已經走過放下了。這段連結到最後的,在柳湘蓮決定出家後,韋禮安抱著書上場演唱「似曾」,眾人一一離去,傳來第一段開場劉姥姥講的故事,雪地裡有女孩外出抽柴,接著燈暗幕落,亦是一種白茫茫的大地一片真乾淨,而不需要真的有一個出家的人的背影、不需要有雪花,就足以留給觀者不勝唏噓的感受。

       
不曉得是不是寶玉和黛玉的故事早已被搬演無數次,第十段的莫子儀和一旁的周姮吟不時一搭一唱,以煽情的手法重述寶玉和黛玉之間的對話,欲拒還迎的兩小無猜(?)不知怎的情慾四射起來,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段是我覺得最貼近副標的一段就是了。

       
總體來說,我覺得眾男子(或之前三國、賈寶玉的眾女子)輪流或一同上場的講話,誰的口條好不好非常明顯,特別是唸紅樓夢的原本過程中,不只有單純的唸誦,還會有背景音樂、其他人的對話打斷,以及隨著劇情而有的情緒表情,這些都在在考驗演員是否有辦法掌握好角色及情境,很可惜的是,口條清楚的人並不多,這讓面對大量不熟悉的台詞在空中不斷交錯的觀眾難以理解台詞,更難以入戲。

       
還是好想知道為什麼《紅樓夢》最後決定的呈現版本是這樣,大量唸原典,一比之下有清楚故事主軸(寶玉是主角)和美麗女子的HOCC《賈寶玉》好看多了阿。林奕華只有這樣嗎???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101014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綠光劇團@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綠光劇團臉書專頁

         羅大佑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創作了這首〈未來的主人翁〉, 這首歌貫穿了整齣戲,既是畫龍點睛,也像是一個沒有明言的隱喻。

        因為目前的狀態完全就是劇本設定的對象(六七年級生)和遭遇(結婚、家庭照護),人間六應該是短期內的第一名。好久沒在劇場又哭又笑,共感愉悅到有種「劇場就是該有這種魔力」的讚嘆!

        四個片段組成的一齣戲,以宋老師(羅北安飾演)這個角色作為核心,戲從薄幕後的耀群(高臣佑飾演)和婉如(張靜之飾演)婚宴開始,燈亮時已經在宋老師的生日當天,兒子陽山(吳世偉飾演)和女友瑞君(范瑞君飾演)正在照顧中風臥病在床的宋老師。客廳坐著江遠帆(黃懷晨飾演)和廖耀群這兩個同學和他們的妻子劉慕瑛(尹崇珍飾演)和葉婉如,聊著過往、及當下的狀況(生養小孩)。

        接下來就是幾乎每一對角色有兩個主要的場景,在短短的時間內鋪陳出六七年級生,以及他們的父母對年輕一代的期許和看法,也因為必須用幾個角色就將當代生活刻畫出來,有些設定和劇情走向不免流於刻板和典型。然而,就是因為 如此,反而可以讓不同背景和年紀的觀眾很容易自行帶入,就算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常常聽到身邊的人在訴說著類似的故事和衝突曲折,想想,這又是吳導厲害的地方,即便是老生常談的情境,靠著編劇和演員的發揮,仍舊能夠觸動人心、令人回味再三(是的,我很糟糕的回家後馬上刷下加演場,這真的是第一次!)。

        男女關係中,遠帆和慕瑛這一對結婚多年但卻仍沒能生下小孩,在房間內床上的討論,設計的相當寫實而細緻,其中兩人雖在交談,但時不時拿起床頭、桌上的手機滑阿滑。 從對話中得知他們過去曾經拿掉小孩,慕瑛說出了一段有意思的話,她說懷孕的quota是註定的,用掉就沒有了。(題外話,這讓我回想起高中時有過的奇想: 每個人拉撒的量也是固定的,馬桶會連到天上某個容器,裝滿了,這一生就結束了)而兩人也認真的討論為何要生小孩,好像戀愛到一個程度,感覺快要消退,就用結婚來製造新的高潮;而婚姻兩人的相處激情淡去,似乎有個小孩就可以挽回些什麼。耀群希望老了之後有人照顧,慕瑛的出發點比較有私心,希望與真心相愛的人共同孕育新生命,感受一個生命在自己的體內成長,生下來之後可以看到最純淨澄澈的眼神,她認為女人的生命這樣才完整。(我得說,我的確是因為認為懷孕是身為女性才能夠體驗到的身體變化過程,而將懷孕視為結婚重要的動機

        延續對新生命的期待,耀群和婉如在面對小學的兒子作業及生活的討論,則相當發人深省。耀群未來的想像中,他的孩子能夠得到國際殊榮,他去接機時一道接受記者的訪問,這樣的風光想像促使他督促小孩以及小孩的老師,要盡可能的做到世俗上認定的成功(考試成績都要好);然而,婉如對小孩未來的想像則是,當她老了之後,孩子能帶孫子回來探望她,一起去淡水海邊散步,但是這個場景中沒有耀群,因為耀群跟他期待中的孩子正在電視上接受訪問(XDD)。這讓我想到小時候最常聽到爸媽吵架的原因,就是對我們的期待和教養方式的差異。

         再來要說的是私以為本劇中最令我喜愛的部份,陽山和瑞君在宋老師過世後,受到王董的力勸,要在百日內公證結婚時,瑞君回到家中向父母表明時,方父(陳希聖飾演)說,他早就想好牽女兒走在紅毯上,將女兒交給女婿時要說的話:(前情提要,方父方母從年輕吵架到老了仍常常鬧脾氣、想離婚)他們這麼常吵架,也順便把女兒未來和伴侶之間的架都先吵完了,他們未來可以和樂共處下半生了。聽到這段話,可以感受到為人父母一方面反省自己婚姻中不完美、甚至對兒女來說是負面教材的示範,一方面卻以幽默轉化成為給子女的祝福,那種含蓄而婉轉的祝福,完全就是一種說不出的體貼。

       婚姻及家庭生活的現實,就在這三對角色的相處中道盡了其間的難處,以及在維持/經營關係中需要多思考一點,想清楚和多溝通,多點幽默感和自我轉換,為他們著想是不變之道(寫這段是要用來提醒自己的 XDD

       親子關係則是透過幾對父 子/女表示。王家俊(吳定謙飾演)和王父(柯一正飾演)在咖啡店的對話,完全道盡胼手胝足打拼成就的上一代,對於這一代青年雖有高學歷和經歷,卻選擇對他們來說格局相對較小的夢想的不理解。其中,家俊向父親表示,就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讓他看到了自己的侷限,不是接班人的料,有自己的更想要做的事,而且是自己必須也情願為自己負責的事。親子之間的溝通渠道是怎樣被關上的,又可以如何開啟,或許對於長輩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學著練習尊重小孩的自主看法,小孩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另一段很感人的是吳導的溫柔。吳導在劇中客串了葉婉如的父親,是個在豐原賣種子的農人。得知女婿因為心高氣傲而離職,整個家庭有房貸、小孩的開支,深怕女兒過不好,而偷偷塞錢的貼心父親,這場景大概是有類似經歷的子女,最能感受到原生家庭的關 愛和體貼的一刻。

       回過頭來講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段,也是促使我想要帶玩具再度進劇場的關鍵,就是宋老師的角色,一個因中風長期臥病在床,兒子試過請看護、送安養院,最後自己辭職接回家自己照顧的轉折和難處。久病床前無孝子,但身為孩子的立場也是相當為難,陽山認為自己的生活隨著照顧父親而停滯,彷彿隨著父親的老去,自己也跟著老去,沈重的生活負擔,身心皆受折磨的情境,讓他忍不住脫口說出不孝的話。藉由雷雨天,幾近虛擬夢幻的場景,由父親說出中風以來的心路歷程,讓那些因為中風而無法再說出口的內心真實的想法,殘酷而真實的再現出來。沒有照顧慢性病的人,永遠不會真正理解照顧者的辛苦,以及被照顧者那種無法言明的辛酸。回想起走過奶奶中風、住安養院兩年,從一開始會自己拔鼻胃管不想造成子女困擾,到幾乎無法自己活動,終日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兒女和其他人對他說的話,他到底是否還能聽得見和理解。對子女來說,擔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照護有沒有辦法取得平衡,父母是不是有被不當照護,以及後來在奶奶離開後,爸爸還自責如果自己照顧是否就能讓奶奶活的久一點。這些真實到近乎殘忍的現實,以及雙方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對彼此述說的話語,透過戲劇的呈現,彷彿找到一個出口,一種真誠面對的坦白,點到為止,但卻又值得讓人思考,在台灣這種慢性病或癌症普及的環境下變老的我們和爸媽,未來臥病的生活究竟可以怎麼過,如果可以有機會先行思考,會不會讓每個人都能有更有品質、更符合自己意願的老年生活?

         吳導在謝幕時說了一段話,他以這齣戲來表達他對現在社會環境的看法,他覺得他們那一代真的沒有做好,希望能跟年輕的一代一起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說真的,很感謝有這樣一群人,不斷的透過戲劇真誠而細膩的反省及反映人生。看戲三小時不短,但這寫實的生活掙扎,就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人生寫照,是多數人必須花這輩子的時間去實踐和體驗的。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081514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烏布王》@中山堂中正廳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以一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執行者的生活、回憶、心理狀態表達為主題,混合真人、偶、影像(包括動畫、新聞片段、照片等)的演出,嘗試面對民主化前的悲傷歷史,以及轉型正義的議題,《烏布王》對台灣的觀眾來說其實並不好懂,畢竟我們的國際新聞很多都是對岸的食安或是荒謬的真實生活事件所組成,畢竟我們對於南非的情況了解的很少,我也沒看過「曼德拉」,頂多知道種族隔離政策這個關鍵字,但實際對於該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或是發展的過程,一無所知。

說真的這樣的一無所知其實是會造成觀賞上的障礙,先不提真相調解委員會那段,除了烏布王和烏布媽的互動(烏布王去執行殺害人的任務,烏布媽一直以為他去找女人)之外,其他的多少都帶有隱喻,尤其是影像和偶的部份。

先說影像,這在這齣戲中其實佔有很重要的部分,三支腳的攝錄影機,有時會變身成大眼怪,有時還有真人的眼睛畫面穿插呈現,似乎要說這一切惡行,即便執行者自以為無人知曉,但還是有著一隻眼睛在「見證」著這一切。有些畫面成為作證或新聞的片段,有些則以動畫的方式表示人被殺害的過程和方式,以一種比較隱晦而不冒犯當事人的作法,回顧這段民主化前的歷史事實。雖然有些意象具有過多的指涉意義,對於不了解其背景和史實的人很難做出有意義的連結和詮釋。

偶的部份,據坐在前排的友人說,連眼睛都活靈活現的,可惜坐在中山堂中正廳二樓第一排的距離還是遠了些,無法清楚的看到這些細節。偶主要有兩種:動物和人。動物的作用和意義比較豐富,一直在舞台左側(從觀眾席看)的禿鷹、鱷魚和三頭狗都是擬人化的表示。眼後座談上有觀眾問起「鳥/禿鷹」的作用,演員回答牠是從頭到尾的旁觀者,適時的鳴叫提點劇中人,我自己覺得有點像是希臘悲劇中的歌隊,故事主軸在上演的同時,旁邊有一種客觀/全知的角度切入,只是在此劇中觀眾聽不懂鳥叫聲罷了。

三頭狗據說代表著執行種族隔離的三派勢力:警察、特務和軍隊,這三者在最後的審判時獲得不相同的下場。演後座談上,演員補充說,因為南非民主化的過程是透過協調、和平轉移而達成,正因為是協調,所以有了某些條件交換和商討,像是某些人透過撇清關係的自陳而除罪(當然我們都知道那樣的陳述不完全是真實),雖然聽說後來也有人不滿這種最後審判的差別就是了。

我認為鱷魚則是烏布王的親信,一開始烏布王就把許多事情跟鱷魚說,詢問牠的意見,甚至是認為事情敗露之前,將重要的證明文件塞進鱷魚的嘴中,希望牠保守秘密。可惜,鱷魚不敵烏布媽的溫情攻勢,把許多文件/內容吐了出來,讓烏布媽有開記者會的梗。以動物偶的方式處理,(演員說)迴避了人必須扮演邪惡角色、同時還會盡力博取觀眾認同的問題,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在反應人喜歡用動物來比喻人性,好像就可以把相較之下不符合道德倫理的一面推給獸性之類的狡猾心理,動物成為怪罪的對象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其隱喻的人性黑暗面。如同演員說的,偶的運用製造出距離感,讓觀眾可以投射情感和理解。

真相調解委員會完全以偶、口說地方語言,搭配英語逐步口譯的方式呈現,部分陳述的內容有以動畫或真實畫面表示,部分則是受害者自陳,透過自白讓觀眾跟著語言想像其所看到的震撼悲慘畫面。我注意到幾乎全部的證詞都是說,「他們要我去認我的小孩的身體...」或是「我的孩子被....」,布藍卡幫忙在演後座談上提出這個問題。演員的回答是,這齣戲的證詞都是真的,在挑選擷取證詞時,證人剛好都是父母或長輩的原因是指向1976年的反動事件,(如果沒聽錯)當時是反種族隔離的後期,在學校有語言歧視的情況發生,導致學生/小孩起來反抗;而反種族隔離的諸多路線中,到了當時已有應以更為激進的方式表達的聲音和行動出現,讓年輕的學子有參與運動的切入點,因此,多數被殺害者都是孩子和學生。

劇中的真相委員會存在的目的,演員花了一些時間說明,這樣的機制能並置受害者與加害者,他認為加害者要能被社會接受,必須透過受害者的包容和接納,才有辦法被社會接受。散戲後跟戲友討論時,友人提到如果把南非種族隔離所發生的這些事件類比成二二八事件,應該會好懂很多。我會想,說真的,我對二二八的了解也沒有很多,不過,的確台灣社會在這部份(所謂的轉型正義?)其實沒有以整個社會的高度做出些什麼行為,除了官方代表道歉,多數的民眾(不管是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後代,甚至完全沒有被影響到的家庭)並沒有機會聽到事件不同角色的聲音並陳,沒有多方了解,也就難以被完全接納/接受,對立和怨恨等諸多情緒也就難以消融。這麼一想,也就分外佩服這個劇團選擇這樣的題材,盡力的做出類似社會運動功能的戲劇。

正因為這齣戲有太多特定的社會背景和脈絡,也有許多編導和呈現上的巧思和隱喻(像是有觀眾問到烏布王為何只穿內衣褲?演員說這身穿著表示他已失勢,被相信的系統和背後的機制所背叛),異文化/非經歷相同歷史的觀眾難以全然的理解。然而我覺得,正因為如此,這齣戲能有精采及容有多方詮釋和討論的開放性,使戲劇在當代社會能有更豐富的意義和作用。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080914 張懸台北無歌單


無歌單的張懸才是我的愛阿!
(對不起,我知道《潮水箴言》才是張老闆認為有挑戰性、概念完整的舞台演出。可是,對我來說,無歌單的演出才最貼近我喜歡張老闆的樣子)

感謝 Ting 的介紹,九年前在女巫店吃晚餐、聽人生第一場 live house 的演出,記得吃飯時,張懸就在舞台區調整麥克風、音箱等物。演出時可是坐在第一排,

比起現在票價貴3倍坐在TICC 53排是有些感慨,但是可以聽張老闆碎碎念、聽初期的歌(少女張老闆耶),那種療癒和被祝福的感受是近日難以得到的阿!!

Slowpoke - Neil Young
路口 - 陳昇
我想你要走了
危險的是
就在
瘋狂的陽光
親愛的
外婆橋
無狀態
留下來陪你生活
I Shall Believe -Sheryl Crow
我好想你 - 蘇打綠
Satisfaction - Rolling Stones
Lotta Love - Neil Young
變化 - 來吧!焙焙!
Crazy For You - Madonna
玫瑰色的你

Encore

You'll see - Tizzy Bac
喜歡
關於我愛你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080814 《情色度假村》2014臺北藝術節@城市舞台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本來借了市圖的書《情色度假村》,打算在看演出前先了解故事,不過借了書後因為事多、書多,放了一個月也沒翻開,再加上有讀者預約的情況下就只好拿去還了,想再度預約借閱已經要排候補2號了(結果,今天晚上看完戲,回家收到市圖通知已經可以取書借閱了,哈)。不過其實如果有去六月份的講座,與談人已經把故事的梗概介紹的相當清楚了。

旋轉舞台、錄相即時投影是這齣戲主要的呈現方式,透過演員的獨白、心理醫生與主角和男女主角間的對白,呈現當代社會疏離的人生觀、對愛或性的渴望、歐洲人到泰國買春、度假隱瞞/轉換身分等議題。

本來就是知道原著之赤裸的描寫性慾,真正觀賞演出時,在長久以來的文化氛圍和某種道德標準的作祟下,說實在的是有些尷尬(隔天看舞時聽到有觀眾抱怨,有的媽媽帶小孩來看,這劇情和台詞之讓人困擾),但我覺得是相當有趣的測試。呼應演後座談上,總監認為台灣的觀眾有慧根或是翻譯很到位,因為劇中所鋪的梗,都有即時聽到觀眾的笑聲和回應。這呈現出一種奇妙的矛盾,在一個假掰的中上階層社會中(台北尤其如此),某些議題不是觀眾能舒服接受的,但是這不正就是引入其他國家劇團演出的目的嗎?打破往常觀看世界的方式,多好

就先不論這戲的內容是否老梗,我想說我看到的和當下想到的:錄相及情感。

錄相在這齣戲中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理醫生訪談時、做愛的表情、SM酒吧的內景,以及我覺得最有趣的,以電視斷訊的黑白畫面呈現度假村發生爆炸的場景。演後據演員所說,錄相可以代表說謊、幻想和白日夢的情節,臉部表情放大投影很快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即便演員是背對觀眾或是在靠近舞台深處的空間演出,都不妨礙觀眾理解劇情的發展。在看的時候就產生了疑問,所有的畫面基本上都是即時投影,只有一段在酒吧裡,拼貼式的畫面讓人無法清楚判斷圖像內容,後來想想是因為放大影像給人的衝擊很大,這齣戲只是直接援引韋勒貝克的赤裸語言,又不是毫無意義的下流,的確沒有必要清楚明白的呈現酒吧內部的景象,而且已經透過角色對話點出酒吧的特色,也沒必要再用影像說明一次。斷訊畫面有意思之處在於,下一段的開頭是主角昏迷數日後剛剛清醒,對於爆炸之後的記憶留有一些空白,斷訊是個很好的比喻,也因此無須直接呈現爆炸的慘況,甚至連設計爆炸聲響、火光畫面都不需要,就可以清楚的銜接劇情。

男女主角有一段對話問到,歐洲女人和亞洲女人的差別,大意是說歐洲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已少見全心全意為愛付出的人;以及男主角自陳遇到女主角是多麼幸福和幸運,掩飾矯情的話不用多說,可以直接感受彼此的情感和性慾,而不用擔心身材、身分等外在因素。言下之意頗有種當代社會已失去純粹直接的情感交流的感慨。

記得六月的座談會上(主持人:耿一偉,與談人是鴻鴻和沈清楷),忘了是誰說的,原著就是把所有男性想的但是不敢講的全都說出來,完完全全是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待兩性關係、性愛與買春的行為,如果女性朋友看到覺得不舒服,看似是無法避免的。這齣劇也沒有要為誰辯護,就是把種種的男女關係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刺激觀眾的接受度,迫使觀眾去反思自身或是周遭聽到的事務。

這也就會牽涉到一個問題,身為觀眾的「你」,看戲當下的帶有哪些身分,或許是因為自己即將進入契約化的兩性關係中,自幼接受不少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之下,透過這齣戲去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互動模式和感受,蠻有啟發性。

男主角史蒂芬.夏夫(Steven Scharf)的戲份很重,從略有憂鬱症、自絕於外在世界的孤僻者,遇上超溫柔又美麗的女主角(卡蒂亞.賀伯斯真的超有魅力的),三個演員加影像設計師在臺上隨著不同場景變換角色,流動的身分和轉動的場景,原劇名為「平台」,著實就是真實人生的反應阿。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062114 《淡水小鎮》果陀劇團@國家戲劇院


        上次看《淡水小鎮》是06年的事,依稀還記得那圓形舞台時鐘的意象,陶大偉的說書人娓娓道來的小鎮故事。年初看了台南人改編的《安平小鎮》,無意與之相比(《安平小鎮》對我來說聲音吵雜了些、舞台走位因著歌隊的位置而顯得雜亂了點),只想說說這次看的感想。

         事隔近八年,或許是自己的年紀增長,來到了即將轉換身分的時間點,對於劇中陳少威和艾茉莉要結婚,兩人的雙親及兩人自己的心理轉折,聽來特別能引發我的認同。的確,連結婚當天都是母親在張羅早餐、叮嚀穿著,隔一天就變成兩人獨立生活,從吃媽媽做的早餐變成自己早起做早餐給先生吃,那轉變對女生來說不可謂不大。但對比起最後,艾茉莉受不了回到人間重過生日的心理折磨,在一個沒有時間延續的空間,沒有衰老、沒有離別,回過頭去看人世間的感情糾葛,用一句「媽媽,他們不懂。」就可以豁達了嗎?對我來說這一段的安排還是跳太快了。

        看到最後會想,對,我們都知道汲汲營營的活著,很容易忘卻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握當下的去感受、體會周遭每個人的情感,深切的反省什麼對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可以做到,或許可以省下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不知所以的選擇所造成的困擾。但,處於心態混沌狀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回到戲本身,找來曹啟泰當說書人,他的詮釋真的有點過度,特別是冰店老闆的部份,這個劇本順順走完是可以留予餘韻的小品,或許是導演怕這樣一來有些單薄,刻意加上幾近鬧劇的成份,雖然看似成功引起笑聲,但對於劇場熟客來說,這樣的安排顯得刻意而譁眾取寵。而陳艾兩人在冰店的告白,也莫名的拖戲,的確在真實情境中,這樣年輕男女的對話絕對會留有許多安靜的時刻,但,在舞台上如果如實演繹,則會出現尷尬的空白。不是不能理解,只是稍嫌有些單薄。

        這次唯一的亮點或許是舞台後方的投影吧?雖然一進戲劇院發現中庭有許多展示的畫作,還不明究裡的想說這種異業結合的緣由是什麼。看到中場就知道,舞台上的背景投影就是外頭畫作的放大,淡水小鎮的風光,藉由一幅幅畫呈現出來,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嘗試,總比單調稍不小心就變得卡通化的巨大佈景來的更有說服力,這的確是八年前較難以做出的佈景效果。

        多數的演員都沒有變的兩個版本,我還是期待除了演員個人演技的成熟之外,導演和編劇可以多用點心,精益求精,讓這個能夠歷久不衰的經典故事,有更令人欣賞的呈現。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052214 《伊底帕斯》臺北海鷗劇團@牯嶺街小劇場

圖片來源:臺北海鷗劇場臉書

        記得上次在實驗劇場第一次看臺北海鷗劇場的戲《她殺了他的孩子》,號稱一票雙戲一悲一喜,結果我被喜劇搞的很怒(因為太像XX之夜的程度),以至於《伊底帕斯》首演那次,因著成見沒購票,後來聽到很多網友說很棒時,有那麼些許扼腕。幸好,事隔不到一年,還有機會親自進劇場看!說真的,在521事件過後,再看拭父娶母的悲劇時,我突然很懷念,很希望可以像上次一樣,在看完一齣無力抵抗神意的悲劇後,能有一齣喜劇可以來調和沈痛的心。

         正式開演前,四位演員上場以類似賦格的形式念出近詩意的語言,部分文字是出現在投影幕上的,引言並提示這是齣悲劇。已然熟悉故事的梗概,得以把力氣集中在觀看演員的呈現和走位。第一次在牯嶺街坐在橫向的觀眾席,數條繩子從天垂下,既是分隔空間所用,也是部分戲份的道具,幾張椅子做簡易的道具,極簡的舞台考驗演員表演的張力。每位演員身穿無袖長裙,披上圍巾和外套後,變換角色。

        雖說開場由歌隊長(曹瑜飾)拿著擴音器大喊出來面對時,不禁皺了眉頭一下,這梗也太新近了些。幸好之後的演出回歸到故事主軸,愈發好看。最喜歡的一段是伊底帕斯(吳秉蓁飾)向王后由卡絲坦(陳敬萱飾)求愛那段,其中一個動作設計是伊底帕斯鑽進王后的裙子中,王的頭的位子正好是后的腹部,一種雙關,既是歡愛、又是懷孕,把王后身為妻子和母親的雙重身分透過一個畫面完整傳達!到最後伊底帕斯發現他無法脫離命運的掌控,犯下不可赦的罪行後,演員是真的流下眼淚,在小劇場如此貼近觀眾的距離,那種帶入情緒的呈現,極為撼動人心。

       每位演員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上頗為用心,就身形、聲調和衣物裝飾的區隔具有說服力。洪嘉敏飾演的克里昂、報信人和先王雷爾斯在外顯氣質方面有著微妙的差異,並不僅是靠斗篷外套的不同穿法呼弄過去。唯一讓我不甚滿意的應該是投影的字體吧,很像是已然氾濫的康熙字典體。

       我沒有很喜歡把一切的事件或命運歸於至高無上的神的想法,但是在神諭下生活的人們,一方面得到警示勿胡做非為,另一方面也是在艱困生活下的心靈寄託(底比斯有著高牆,因為外面有怪物和神)。古希臘悲劇看似剝奪了人的能動性,但話又說會來,現代強調人定勝天,長久來看又豈不只是妄語罷了。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051714 Memento Tour 何韻詩巡迴演唱會 2014 台北站@台大體育館1樓


有幸在517「國際反恐同日」這天去聽何韻詩演唱會!

雖然說我聽過的歌曲非常的少,演出也有將近一半是粵語歌,但完全不妨礙我欣賞並舉手揮舞參與這場演出。一個主唱可以在台上又是彈貝斯/吉他、吹木笛、演戲(聽到三首《梁祝下世傳奇》之後,居然是〈癡情司〉!!!)和勁歌熱舞,我不知道還有什麼人可以這麼誠懇又大方的帶給樂迷這麼多元的演出。安可還唱了蘇打綠的〈小情歌〉和陳綺貞的〈魚〉!

舞台和燈光的效果很不錯,讓樂手在台上露面(並牽著他們全體敬禮謝幕),舞者的扮像和服裝也挺有趣的。演出段落分明且各有特色,幾段講話中數次感謝到台灣來讓他有重新出發、找到自己的機會。願意這樣讓自己重新開始,在不同的演出過程中了解並接納自己,且願意分享並捍衛自己相信和實踐的價值的歌手,真是令人愛不釋手阿!!!

轉貼網友記錄的歌單: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天使藍
3.青山黛瑪

4.瘋子
5.迷你與我
6.千千萬萬個我
7.無名

8.不眠皇后
9.韻律泳
10.未來
11.可可

12.波西米亞
13.詩與胡說
14.出走太平洋
15.愛沒有不對

16.勞斯萊斯
17.嘆息橋
18.睡王子
19.化蝶
20.癡情司

21.光明會
22.你是八十年代
23.艷光四射

24.青蔥
25.眼淚教我的事
26.木紋

ENCORE
27.明目張膽
28.花花(只有一半不到XD)
29.小情歌(蘇打綠)
30.滿地可
31.魚(陳綺貞)
32.光榮之家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051614 《戀曲2010》風格涉@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

        要為時代下註腳是不容易的事,但也請給我一個一場演出需要摔爛五把吉他的理由。

        第一次看李銘宸的作品。演出正式開始前,77年次的導演本人坐在舞台中間偏右(就觀眾看向舞台而言)的鋼琴椅上,把節目單上他想要以「戀曲2010」為題做一部戲的理由親口說了一遍,並善意的提醒觀眾演出當中會有裸露、突然的大聲響。舞台的左右兩邊掛著許多衣服、配件和鞋子,想來演員會直接在舞台上換裝吧?!

        我認為「單一演員站在舞台中間重複一段簡單的動作三次」是片段中間的逗點。有些片段頗有意思、有些取巧、有些顯然就是文不對題了吧。開演不久,演員輪流到舞台中間拿著麥克風模仿著目前生活中常出現的各式各樣的聲音,的確,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許多多有意思,一聽就會勾起認同和回憶的聲音,不管是廣播電台、小攤販或是鄰里廣播,不管你生活在哪裡,或多或少都不陌生。接著,一個接著一個擴音器/麥克風,舞台上播出孫燕姿的〈天黑黑〉和〈我懷念的〉,演員跟著唱。很喜歡這個視覺畫面,有點像是具象化的口耳相傳濃縮版。

        接著是張仰瑄教導大家如何報新聞,如何讓一件芝麻綠豆的事聽起來像是則新聞,之後一位男演員以播報新聞的技巧說了則網路上看到的笑話,上帝召見美國、中國和台灣的總統/總理說隔天就是世界末日的那則。這樣的教學和反省蠻有意思的,畢竟我們在生活當中已經看到幾乎可以媲美演員的主播,如何在主播台上帶入個人情緒的演說唱俱佳,讓觀眾忘了自己其實是要看新聞,而不是娛樂綜藝節目。

        之後的某一段著實讓我傻眼,導演在幕後拿麥克風,跟著監督台上的演員是否在講述故事時說出「你、我、他」三字就得脫去一件衣物,相撲coco和菲律賓人的故事聽來就是很臨時的即興演出,故事內容跟時事或是2010年的事並沒有太多的關聯,看起來就只是演員臨場反應和為脫而脫,給觀眾拖戲的效果。

        音樂在這場戲很重要,不管是蕭邦的〈夜曲〉還是其他的西洋或是中文流行樂,又或者只是演員的清唱和哼歌,每一段音樂出來,我都會想要知道這跟戲有什麼關係,特別是中間突然用大喇叭播出分貝超大聲的〈國旗歌〉時,不禁想到,這不是以前求學時代得立正站好、敬禮聽完的音樂嗎?怎麼現在聽到卻反而比較像是不熟悉的存在和指涉?

         聽到最令我驚艷的是一位女演員(應該是余佩真吧?),歌唱的聲音真好聽,一曲〈快樂天堂〉和之後聽似自行創作的三首歌,都好聽極了。而且模仿地方小混混的台語之流暢的,很精采!
     
        集體創作有趣和可怕的地方,端看導演拿捏的準確度。只能說近來看了些沒有清楚劇本,或是內容焦點不夠集中、台詞上有嘩眾取寵之嫌(話又得說回來,是想要取悅怎樣/哪些觀眾呢?),都讓我越來越不耐煩,想要搞笑不夠搞笑,想要訴諸情感引導(曾歆雁帶上眼罩,引導觀眾隨著她進入印象中的老家那段,可以感覺得到演員很投入,但是一旁的演員只是負責遞麥克風和清除障礙物,實在是讓人分神出戲的存在),但都因為發揮的力道和時間不夠,很難讓觀眾認同或是埋單。實驗劇場雖然是讓新銳演員和導演實驗的地方,但我誠心的希望,小劇場的戲可以再濃縮、嚴謹些,不是說丟出新點子不好,只是,也請端出消化過、通過自我檢視的想法。

        最後,也不知道是不是劇終的最後,因為已經播出演出結束的廣播,也有一半的觀眾已經離場),一位演員開始訴說起2005年5月16日他在做什麼,跳過2008、2012年細數每年的今天發生的事,接著導演問他2015年、2020年、甚至是演員六、七十歲的每年的今天,他覺得自己會在做什麼?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提問,留待每個觀眾細細去品味。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051014 《馬克白後傳》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蘇格蘭國家劇院@高雄至德堂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蘇格蘭國家劇院的組合《馬克白後傳》驚彩好看,特地搭車南下,相當值得!

       看戲之前其實還是有點擔心,因為久沒聽英文了。不過,刻意要自己不要依賴字幕之後,可以聽懂百分之六十已經相當感動了。樂手和歌隊的現場演奏,讓演出增色不少。

       關於蘇格蘭皇后和英格蘭將軍之間的感情,我覺得此戲沒有交代的很清楚(是,我沒有為了看戲回頭先去看《馬克白》),不過,並不影響對於劇情走向的理解。將軍和蘇格蘭國王在國家治理上觀念的落差,其實帶來蠻多省思。

       兩方對於在蘇格蘭境內兩派勢力不斷競爭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詮釋,國王認為他表現的越弱、越不具有威脅性,反而越能達到平衡。接受禮物、回禮,按照當地的習俗才是合宜的表現。但是將軍無法理解,他只認為國王過於沈溺在美色、美酒當中,無心好好經營一個國家,也不認同當地人的作法,這或許就是他雖然走了蘇格蘭境內一整圈,但卻無法真正去理解這個地區最高權力出現及運作的方式,用盡各種他能夠理解的方法卻都無效之後,他開始訴諸自認合理卻相當殘酷的行動。

       另一個將軍無法理解的是「和平」的實質呈現方式,他一心一意要剷除蘇格蘭兩派勢力中的皇后家族勢力,單純的認為只要讓兩家聯姻,或是有一方勢力被消滅,那樣的和平就是蘇格蘭需要的和平。但國王用和平如大海來比喻,表面上平靜,實則波濤洶湧不斷,動態平衡的秩序,四季循環流動,才是他所理解的和平。很顯然的和平並不是光憑人的意志可以掌控和全然理解,而且秩序和和平並不是相等的概念,將軍無法接受蘇格蘭表面用語的保留和多義性,只希望能夠得到明確清楚的說法,但是自以為的定義清楚並不表示有採取殘酷手段的正當性,且一味用著自己認定的「和平」概念套用在不同文化身上,硬要逼他者用著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說話、解決問題,其實只是徒增更多困擾罷了。

       就如同演前導聆的老師說的,這部戲雖然是以蘇格蘭和英格蘭為背景,但是內容其實離我們沒那麼遠。看著看著會悲觀的想到,我們現在覺得的和平和「現況」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海面上的平靜而已,對照以前某師說過的話,遷台的第一代人士,鮮少享受過太長的平靜生活,沒有看過「年老」,沒有人生遲暮的參照對象,讓人在面對自己的年老會格外驚慌。

       我們認為的和平和維持和平的方式是什麼?有多少容許內部處理而沒有外在干擾的空間?這不僅只是如介紹上寫說,劇作家藉此劇批評中東局勢,我想同樣可以適用於被外力強勢介入的任何族群和國家的情況,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才能夠獲得全球劇評及觀眾的好評吧。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四季轉換由不得人。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041714 雲門2《春鬥》@新舞台

(還是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了,很有罪惡感哪)

晚上看了春鬥首演場,開演前舞團行政朋友看到我還特別說:「你看首演場喔?」我還傻傻回說:「對阿,明晚有台南人了。」演出結束謝幕完畢,居然衝入數位攝影記者,鄭宗龍說邀請過去曾在新舞台演出的重要人士上台...廖瓊枝、平珩、梁志明、林佳鋒、李寶春、古名伸和(變成最小咖的)陳武康、林懷民,講了一輪新舞台的合作經驗和讚美、為不捨熄燈請命,我倒蠻欣賞林懷民說的:「如果沒有場地我們就上街頭,劇場本來就是從街頭開始,到時候我們一定更潑辣。」

講完一輪之後換辜懷群上台,說了李國修和林懷民的小故事後,提到林懷民刻意邀請陶身體、安排春鬥演出,延遲新舞台熄燈的時間,希望因此爭取到轉圜的空間,還特意在首演場加映記者會,也真是煞費苦心。

說到這次的舞,越來越喜歡鄭宗龍的概念和演繹方式,杜連魁加上廟會音樂,身體的運用也與以往多了更多戲劇性的呈現,王爾德小說的有聲書口白也變成了配樂,某些動作呼應了劇情走向,也挺有趣的。

黃翊號稱融入電影和劇場的元素在新編的「浮動的房間」中,坦白說只有一開始不到10分鐘是重新搬演原有的概念,之後就神開展了(誤)。不是不能裸露、不能暴力、不能夜店風,但是一旦將寫實的元素融入,卻又無法清楚交代發生的脈絡,只能說很突兀和沒頭沒尾,在我看來這樣的詮釋除了最後的螢火蟲之外,一點也沒有如他在開演前所介紹的「甜」阿。我反而還比較喜歡2010年版,不過用技巧製造出來的「小朋友」算是亮點,舞者在動作和穿脫衣服之間之流暢的,一定練過很久吧 XDD

布拉瑞揚宣告不再為春鬥編舞,之後要回部落尋根。這次跟桑布依和陳主慧大提琴搭配的舞,有些動作可以看到「找路」的肢體,有無以名狀的焦慮和掙扎。不過舞台設計蠻美的,中間一大塊泥土,一根Y型樹枝立起來(從我這邊看過去彷彿桑布依後有一條抬起的腿,頗詭異),舞者在舞作中後期拿泥土起來丟灑,塗在自己身上,亟欲親近土/土地的瘋狂和感傷,還蠻震撼的。

春鬥至今每位編舞者的作品,斷斷續續大多看了至少5年,可以看到編舞家的變化,和舞作發展/呈現之間的關係,雖然還是有怎麼編舞家就這幾個,但是說真的,年輕編舞家要能好好發展出一個比較長且完整的作品,真的需要有這樣的環境和空間可以發揮,有一群願意讓年輕人成長的長輩支持著,這過程無法速成,但是漸漸會看到令人感到有趣、驚豔的成果。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030814 《慢搖‧滾》林文中舞團@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從小系列一開始就開始看林文中舞團的作品到現在,一直很喜歡林文中的編舞與音樂的結合,雖沒有特意留意他的創作想法和轉變,但從此次的創作者的話也明說了「我也常常期許自己編導的節目要能嚇到自己,就是做出一個自己也沒看過的節目,進入一個不知道盡頭或形貌的世界。」其實會讓人蠻好奇他想要做什麼的。

        找來南管的樂師、音樂表演者李世揚(沒在認真記名字,果然是跟兩男關係的鋼琴手是同一人)和舞者一起,穿插南管樂器的演奏、配上即興(?)的鋼琴,加上(在我看來)以接觸即興做為主要動作發想的肢體呈現,試圖打破過往跨界多有的拼貼的問題,讓樂手跟著舞動,以音樂作為最主要的動作依歸。搭配了偶爾出現討論愛情和關係的詞,不過我倒是覺得這部份比較沒有必要,因為林文中自己的中文咬字不是太清楚,而且我也無法具體的感受出念出來的詞與舞蹈動作或是當下的意境有太密切的關聯。

        話雖如此,三女一男的南管表演者的唱詞婉轉動人,可以邊演唱邊跟著轉換動作,還蠻厲害的,而且他們的肢體和呈現的氛圍讓人覺得他們很享受當下;而李世揚與黎偉翰的雙人舞一直讓我覺得很有趣,李世揚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並沒有一般舞者或表演者那樣的多變,可是一直很吸引我的是他投入的表情,不是太熟練、仍試圖融入整體。而他的鋼琴演奏,同樣令人享受,有時低調的搭配二弦、三弦、琵琶、洞簫,當做這些樂器彈奏出的主旋律的陪襯,時而成為主角,讓觀眾將目光集中在他的彈奏上。四寶和雙鈴的聲響配著唱詞,相當有味道。

        還是覺得最後一小段林文中脫去身體的衣物意味不明,而且因為找來原本不諳肢體演出的南管樂師一同演出,在動作上及肢體張力上會少了些完整性,但,我也在想,如果跨界是以這樣的作法,兩邊試圖去了解彼此的長項、學著去做,並將之內化而後呈現出來,我還是蠻肯定這樣的嘗試的。不過,就真的會讓演出看起來有點像練習之作就是了。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030114 《愛情剖面》埃梅劇團@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看簡介得知是將兩齣探討愛情的戲放在一起,一齣是法國馬里伏的《爭執》,另一齣是英國莎拉‧肯恩的《渴求》。一直以為是劇團演出者是外國人,之前沒有看任何簡介進劇場拿到節目單之後,「蛤?陸弈靜?應蔚民?」梅多想,其實也蠻好奇到底會是怎樣的呈現,畢竟之前一直錯過這個導演的戲。

        上半場的故事清楚,王子(應蔚民飾)和女人艾蜜安(陸弈靜飾)為了爭執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先不專情、不衷心,由王子的哲學家父王設了一個實驗,讓四位男女分別長大,只接觸到照顧到他們的黑人管家,一男一女─卡希絲(周蓉詩飾)和梅胡(胡祐銘飾),直到18歲(?也就是王子和女人艾蜜安去旁觀的那天)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鏡子、外在的世界。

        首先出場的是胡書綿飾演的艾歌蕾,說真的當看到四肢著地、以爬行方式移動的演出出場居然是一絲不掛時,我有點嚇到。雖說是小劇場,但如此近距離的接觸裸體,還是不大習慣。故事情節直白易懂,艾歌蕾遇到第一個男人亞卓(廖原慶飾)、愛上他,在管家勸告之後還執意自己絕對不會變心、不願分離;之後遇到另一位女人艾婷(賴玟君飾),表現出自視甚高、自己比較迷人美麗的樣態。

        艾婷的男人梅漢(洪唯堯飾)遇上亞卓之後,兩人打鬧變成哥兒們前有一個測試彼此性向的段落,其實覺得蠻有趣的,何以兩個從不知道世界上除了自己和梅胡之外沒碰其他男人的男人,只能喜愛上女人?確認對彼此沒有強烈的吸引力之後,兩人開心的打鬧在一塊成為好朋友。不過,在艾歌蕾出現之後,艾歌蕾明顯表現出比較喜歡新來的梅漢,對亞卓失去興趣,這讓亞卓痛苦,也讓艾歌蕾陷入內心的膠著,毫無掩飾的表現出內心的天使與魔鬼,該是忠於原有的選擇?還是順從自己對新事物的渴望?卡希絲引導她遵守道德忠貞的方向,但仍無法避免艾歌蕾和梅漢擁抱在一起,傷害了亞卓和艾婷。

         我想這是劇作家刻意呈現的對立,為何兩個女人就必須是對立的存在,男人是友好的相處?且刻意找身形不同的演員,也有不自覺引導讓人覺得梅漢變心選擇艾歌蕾是有道理的?

         心碎的亞卓和艾婷站在一旁,此時舞台上的演員開始變換,特別是應蔚民、陸弈靜、周蓉詩和胡祐銘,紛紛脫去原先幾乎完全包裹身體的衣物,周蓉詩甚至裝了一個大肚子。莎拉‧肯恩的《渴求》在導演的呈現之下,似乎是讓四個年輕的演員發聲,應蔚民等人走位、轉換姿態、無聲(偶爾發出聲響)地具現男女關係中那種希望得到愛卻又不得其門而入的種種樣態。四人看似在對話、自言自語,情緒上的暴衝、話語的重複,觀眾只能從片段隻字中拼湊這些控訴的梗概。

        裸露身體這件事應該已經有很多人在談了,我想要來說說我的觀賞感受。說真的,很少在劇場看到本國人全身裸露,邊看會邊偷偷的比對演員和自己的身形,觀察自然的生理反應是否有外顯。看的時候就在想,導演這麼做是故意的吧,不過,是想要故意引發觀眾怎樣的情緒和反應呢?(至少我看的週六晚場,坐在中間沒有看到觀眾提早離席)青春肉體的裸露多少造成我的分神,正視著他人毫無遮掩的身體,思索著導演這麼做的必要性,這些分心或許平衡了第二齣劇本的沒有故事性的發展可能造成的不耐。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Elizabeth L. Cline(陳以禮譯)時報出版

過年期間總算是把年前就開始翻閱的書《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看完,當初會想要買這本書是被書名和小標〈評價時尚的真相〉所吸引,現在的忠孝敦化站,被 ZARA、UNIQLO給包圍,據說 H&M 之後也可能進駐台灣,就更別說 NET、HangTen、Giordano等學校附近的店家,連網路上也常看見 lativ、天母嚴選等等諸多平價(甚至是廉價)服飾賣場,很想知道這本書會指出哪些我知道或我所不知道的事。

看完之後,覺得本書的重點有兩個,一個事「快速時尚」的介紹,在美國的情況主要是以下這幾個品牌:ZARA、H&M、Forever 21、Target、Walmart和K-mart,這些品牌多以獲利為中,在全世界尋找便宜的勞力,以期獲得最大的利潤。也論及美國成衣業的興起和衰落,中國和孟加拉成衣工廠的實況。

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慎選衣著(Slow clothes)」,主要的論點是要注意衣服的材料及其製程是否合乎環保、成衣工的待遇是否合理、工作環境是否良好等;除此之外,便是要消費者注意不要貪小便宜而亂花錢買了一堆流行但不耐穿的衣物,了解價格與品質和工藝之間的關係,更由甚者,便是可以自己動手使用縫紉機或學習縫紉技術自己動手修改或縫製衣服。

作者在出版此書時31歲,正是成長於平價、快速時尚的年代,而中國可提供廉價、高水準的勞力和產品,以致於這些平價時尚品牌在美國大行其道。然而,中國的情況卻已不再是如此,基本工資的調漲,以及中國人也想要翻身賺錢,逐漸挑戰過去十年左右美國人輕易享有平價衣飾的情況。作者在文末也提到,當中國的消費力開始崛起(這讓我想到淘寶網?),是否這股平價時尚的風潮會在中國的加入之下,讓成衣製造的環境更加惡化。

在我看來,我也很懷疑真的有多少美國人會因為中國(或世界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情況正在改變,因而開始反思、反省過往浪費的消費行為?若貧富差距的兩極化越來越嚴重,快速且平價時尚服飾真的會那麼容易被修正或消失嗎?

看完書後之就開始觀察我的衣服:車工細緻的,會看到背後脖子那圈有多一條細布,把領口的縫線遮起來;還有布料是不是厚實等,這些都是很直接可以感受到的品質差異的細節。但是一般人購買衣服時,究竟有多少人會注意這些細節,還是只要覺得樣式好看就買,我想特別是網購發達之後更是如此,就算網拍業者把每個細節的照片都給消費者看,還是很難知道品質吧?

看書的時候,我想應該是原文作者的行文風格就是如此,寫作的邏輯不是太清楚,時序上常反覆跳躍,引用了許多報告和作者親自去各地拜訪所得知的材料和訪談內容,根據作者下的分章小標穿插出現,其實在閱讀時往往會無法立刻了解作者想要陳述的論點,或是這些事件和情況發生的切確時間點。後來想想,不知道該說自己過去看的專書多是學科的學位論文或是改寫之作,這類的著作多少都有清楚的論點和鋪陳,但這本書越看越像是作者在雜誌或是網站等發表的媒體評論集結和改寫,每一篇看似有一個重點,但書寫時需扣緊單一議題的掌握上還是稍嫌不足。雖說如此,還是不影響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讓我想要多去接觸這類的文章和書籍,找尋教授裁縫技巧的課程,想要實際嘗試親手修改和縫製衣服。

圖片來源:博客來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2013 看戲&電影清單

說真的,我一向不敢認真去計算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和金錢在我的興趣上。不過,還是列下看戲記錄,當做走過的痕跡吧。

1月4日    台南人劇團《行車記錄》
1月13日  果陀劇場《動物園》
2月17日  馬歇爾舞蹈劇場《金雞》
2月22日  智利猴厲害劇團《魚不會飛》
2月23日  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
3月3日    柏林人民劇院《賭徒》
3月8日    孫尚綺《浮‧動》
3月10日  2013KSAF高雄春天藝術節-《賈寶玉AWAKENING》
3月15日  梅田宏明《形式暫留》&《觸‧覺》
3月22日  201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春季公演《911》
3月24日  希臘阿提斯劇院《普羅米修斯》
3月29日  雲門2-春鬥2013 《搞不定》
3月31日  碧娜˙鮑許《穆勒咖啡館》&《春之祭》
4月7日    屏風表演班【第六回作品】《西出陽關》依戀版
4月13日  海鷗劇團《她殺了他的孩子》
4月14日  寶塚歌劇團《寶塚歌劇團臺灣公演》
4月21日  果陀劇場《搶錢的世界》
5月2日    動見体2013春季製作《台北詩人》
5月3日    嚎哮排演Dumb系列作品《即刻相親》
5月10日  本事劇團《三顆頭》
5月17日  新舞風2013—勅使川原三郎《鏡╳樂》
5月24日  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 創作社「CS監製作品-2號」《檔案K》
6月7日    烏犬劇場《你用不上那玩意》
6月8日    2013新點子舞展─陳韻如《呼∞吸》
6月8日    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身體不記得的》
6月14日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卡拉瓦喬》
6月15日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柏林芭蕾巨星饗宴》 
6月16日  親愛的劇團2013版《收信快樂》
6月28日  2013新點子舞展─楊維真《泡泡旅社》
6月29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山海經傳》
7月19日  MeimageDance《2012 鈕扣 New Choreographer計劃》
7月21日  三缺一劇團《大宅門.月光光》
7月26日  2013新點子舞展─賴翠霜與舞者們《家‧溫℃》
7月27日  金枝演社《浮浪貢開花》
7月27日  日內瓦芭蕾《羅密歐與茱麗葉》
8月9日    中國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8月11日  蘇格蘭國家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青蛇》
8月16日  庫倫卡劇團《安德魯與多莉妮》
8月18日  EX-亞洲劇團《赤鬼》
8月23日  加拿大阿爾馮斯馬戲團《伐木樂園》
8月24日  表演工作坊《如夢之夢》
8月25日  日本青年團劇團+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
8月30日  驫舞劇場《馬上三人》
9月1日    菲林癲視環境劇場《在你之內1.0》
9月4日    作動Make and Move(香港)《親密風景2微型有機舞演》
9月5日    耀演劇團《耀演2作劇—柒天》
9月6日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SMAP X SMAP- In love with the 90's》
9月11日   北京國家大劇院大型原創話劇《王府井》
9月12日   台北劇場實驗室《愛神紅包場》
9月13日   法國祕密集社劇團《又一個,米蒂亞》
9月22日   阿喀郎‧汗《DESH》
9月25日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音樂會
9月26日   世界之窗比利時系列—基‧蓋西耶&東尼浩斯劇院《沈沒的紅》
9月28日   綠光劇團《Closer》
9月28日   天作之合劇場音樂劇《天堂邊緣》
10月4日   王小棣《丈夫的一千零一夜》
10月6日   世紀當代舞團2013孵夢劇場《美好的五O年代》
10月10日  我是這樣看世界 《山‧海‧漂流—舒米恩與達卡鬧》
10月11日  林文中舞團《小‧結》
10月13日  黑眼睛跨劇團2013《九歌3X3》獨腳戲劇展:〈大司命〉、〈山鬼〉、〈少司命〉
10月13日  比利時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
10月17日  狂想劇場《寄居》
10月18日  黑眼睛跨劇團2013《九歌3X3》獨腳戲劇展:〈雲中君〉、〈東君〉、〈河伯〉
10月19日  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
10月25日  西班牙國家舞團《佛朗明哥喝采》
10月27日  稻草人現代舞團《激戀》
11月1日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Pu'ing‧找路》
11月2日    台南人劇團《安平小鎮》
11月9日    大開劇團《金花囍事》
11月14日  世界之窗比利時系列─楊‧法布爾《死亡練習曲》
11月15日  人力飛行劇團《china 昌南》
11月21日  世界之窗比利時系列─楊‧法布爾《藥讓我活下去》
11月27日  《春眠》讀劇會
11月28日  台南人劇團《浪跡天涯》
11月29日  2013彭佳慧《My Moments In Time》世界巡迴演唱會 
11月30日  雲門舞集《稻禾》
12月5日    世界之窗比利時系列─步兵舞集《壞到底》
12月13日  何韻詩音樂舞台劇《賈寶玉》
12月14日  果陀劇場《超級奶爸》
12月14日  香港舞蹈團《蘭亭.祭姪》
12月19日  小劇場學校《昆西莫多》
12月22日  換屋計畫《白馬要來的那天》&《自由的幻影》
12月27日  蒂摩爾古薪舞集《umaq‧烏瑪》
共83場表演藝術節目+1場演場會

電影
4月13日《阿嬤的夢中情人》
4月30日《東京家族》
5月5日《無理人生》
5月9日《電腦的前世來生》
5月10日《蜜色肌膚》
5月16日《印象雷諾瓦》
5月29日《大亨小傳》
5月30日《鐵娘子》
6月19日《花神咖啡館》
7月2日《聽說桐島退社了》
7月15日《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
7月16日《失婚記》&《阿里88》
8月1日《派特的幸福劇本》
8月25日《總鋪師》
9月14日《拔一條河》
9月18日《不老騎士》
9月24日《愛‧慕》
9月29日《不如跳舞》
9月29日《絕版危機》&《未來教育》
10月2日《教改戰爭》
10月5日《我想了解你的明白》
10月8日《男生愛女身》
10月8日《南海舡人的回憶》
10月20日《鄭淑麗特集》
10月20日《漢娜鄂蘭》
10月23日《風起》
11月2日《看見台灣》
11月7日《我的意外爸爸》
11月12《霧社‧川中島》
共31部,含新北市電影節、台北電影節、【教育?教育!】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