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051614 《戀曲2010》風格涉@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

        要為時代下註腳是不容易的事,但也請給我一個一場演出需要摔爛五把吉他的理由。

        第一次看李銘宸的作品。演出正式開始前,77年次的導演本人坐在舞台中間偏右(就觀眾看向舞台而言)的鋼琴椅上,把節目單上他想要以「戀曲2010」為題做一部戲的理由親口說了一遍,並善意的提醒觀眾演出當中會有裸露、突然的大聲響。舞台的左右兩邊掛著許多衣服、配件和鞋子,想來演員會直接在舞台上換裝吧?!

        我認為「單一演員站在舞台中間重複一段簡單的動作三次」是片段中間的逗點。有些片段頗有意思、有些取巧、有些顯然就是文不對題了吧。開演不久,演員輪流到舞台中間拿著麥克風模仿著目前生活中常出現的各式各樣的聲音,的確,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許多多有意思,一聽就會勾起認同和回憶的聲音,不管是廣播電台、小攤販或是鄰里廣播,不管你生活在哪裡,或多或少都不陌生。接著,一個接著一個擴音器/麥克風,舞台上播出孫燕姿的〈天黑黑〉和〈我懷念的〉,演員跟著唱。很喜歡這個視覺畫面,有點像是具象化的口耳相傳濃縮版。

        接著是張仰瑄教導大家如何報新聞,如何讓一件芝麻綠豆的事聽起來像是則新聞,之後一位男演員以播報新聞的技巧說了則網路上看到的笑話,上帝召見美國、中國和台灣的總統/總理說隔天就是世界末日的那則。這樣的教學和反省蠻有意思的,畢竟我們在生活當中已經看到幾乎可以媲美演員的主播,如何在主播台上帶入個人情緒的演說唱俱佳,讓觀眾忘了自己其實是要看新聞,而不是娛樂綜藝節目。

        之後的某一段著實讓我傻眼,導演在幕後拿麥克風,跟著監督台上的演員是否在講述故事時說出「你、我、他」三字就得脫去一件衣物,相撲coco和菲律賓人的故事聽來就是很臨時的即興演出,故事內容跟時事或是2010年的事並沒有太多的關聯,看起來就只是演員臨場反應和為脫而脫,給觀眾拖戲的效果。

        音樂在這場戲很重要,不管是蕭邦的〈夜曲〉還是其他的西洋或是中文流行樂,又或者只是演員的清唱和哼歌,每一段音樂出來,我都會想要知道這跟戲有什麼關係,特別是中間突然用大喇叭播出分貝超大聲的〈國旗歌〉時,不禁想到,這不是以前求學時代得立正站好、敬禮聽完的音樂嗎?怎麼現在聽到卻反而比較像是不熟悉的存在和指涉?

         聽到最令我驚艷的是一位女演員(應該是余佩真吧?),歌唱的聲音真好聽,一曲〈快樂天堂〉和之後聽似自行創作的三首歌,都好聽極了。而且模仿地方小混混的台語之流暢的,很精采!
     
        集體創作有趣和可怕的地方,端看導演拿捏的準確度。只能說近來看了些沒有清楚劇本,或是內容焦點不夠集中、台詞上有嘩眾取寵之嫌(話又得說回來,是想要取悅怎樣/哪些觀眾呢?),都讓我越來越不耐煩,想要搞笑不夠搞笑,想要訴諸情感引導(曾歆雁帶上眼罩,引導觀眾隨著她進入印象中的老家那段,可以感覺得到演員很投入,但是一旁的演員只是負責遞麥克風和清除障礙物,實在是讓人分神出戲的存在),但都因為發揮的力道和時間不夠,很難讓觀眾認同或是埋單。實驗劇場雖然是讓新銳演員和導演實驗的地方,但我誠心的希望,小劇場的戲可以再濃縮、嚴謹些,不是說丟出新點子不好,只是,也請端出消化過、通過自我檢視的想法。

        最後,也不知道是不是劇終的最後,因為已經播出演出結束的廣播,也有一半的觀眾已經離場),一位演員開始訴說起2005年5月16日他在做什麼,跳過2008、2012年細數每年的今天發生的事,接著導演問他2015年、2020年、甚至是演員六、七十歲的每年的今天,他覺得自己會在做什麼?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提問,留待每個觀眾細細去品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