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提國王在無人島》是《麥提國王執政記》的續集,事隔幾個月,因煉乳老師的 #大人的兒童文學讀書會 討論柯札克而把《無人島》在三天之內看完。看到最後一頁,我真的脫口叫出「蛤?」的一聲,在驚嘆中佩服柯札克竟用這樣的方式結束故事。
這本書是延續《執政記》討論的「如何成為自己」過程中較為內在的部分,麥提國王從獄中想辦法逃出,最後真的用計在被運送到無人島的過程中順利逃走,到因為知道國王們在開會而自願被送去無人島。
他在「無人島」上有很多自己的時間去思考,
「他的腦袋裡的蜂巢一片混亂,腦中的小人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愛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飛出去、飛回來,也是看他們高興。他們會和彼此打架,甚至不會告訴麥提他們為何吵架、打架。看樣子,麥提想得越多,他知道的和明白的就越少。」(126頁)
這樣具象化的把各種思考在腦中激盪的情形描繪出來,讓讀者去思索能靜下來思考固然重要,這過程若能有閱讀廣博的知識或身體經驗會更有幫助。
讀書會上,煉乳補充了關於作者柯札克,先用二選一選擇題問,如果你生活在二戰期間,你想當有錢人還是貧苦人?想當醫生還是老師?會幫助他人還是照顧自己就好?好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柯札克的經歷有具體的感受和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接著補充《好心的國王》、《猶太區日記》是有關柯札克的繪本,《窗的彼端》是傳記。
接著進入有意思的討論:自由/權利/權力,有位讀書會成員提到孩子在學校選小市長,讓我想起小時候高年級時確實有這樣的活動,不過早就不記得同學們提出怎樣的政見,只記得有跑班宣傳這件事。但其實即便當選,小市長們的政見也很難被落實,他們在學校的任何決策究竟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好像也模糊不清。有這樣的制度設計,卻沒有給予相應的權力和權利,那小孩對民主制度的體驗是不是只淪為紙上談兵,更有甚者,認為只是做表面形式投票而已,對民主逐漸失望或冷漠以對。
煉乳提到每個縣市都有兒少代表,也有代表台灣的兒少代表,是能夠進入立法院參與議會發言的。但多數的人並不知道有這樣的設計。
回到小說,裡面有蠻多上個世紀初的情況,童工、戰爭的殘酷,是直白寫實的描繪。究竟要不要有兒童議會?麥提國王實踐後發現是個悲劇,男孩排斥女孩、大小孩排斥小小孩,但就因為這樣不應該有嗎?如果有適當的引導、規範和相應措施,或許是值得嘗試的。
而麥提在諸多體驗之後,選擇隱姓埋名的在農場幫忙、上學、進入工廠工作等等,自願放棄身為國王的權力。他實踐「積極自由」的概念,思考進而做出選擇,願意為此負責任、承擔代價。煉乳舉了《逃避自由》一書的概念來說明和引導,對於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很值得思考和花時間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的事。
讀書會的最後濃縮了楊翠在《執政記》的後記中的概念作結「成為孩子的一扇窗,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一枝彩色筆。」也促使我反思,在我20多歲在外闖蕩的那些年,我的父母確實給予我很大的自由,或者說克制了他們自己的擔心,讓我可以慢慢摸索。成為自己的歷程是未知的旅程,我希望我有足夠的智慧和耐性陪伴孩子走過,長成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