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這學期 #探索多元文學 首次邀請黃筱茵老師開課,講《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這本書。
閱讀時讓我想起幾本過去看過的討論美國種族議題《鬼男孩》或是父親/母親離開的小說,故事是講六個在學習上有「特殊」狀況的五、六年級學生,在學校的安排下被集中到一個班級,老師讓他們在週五下午到另外一間原本是美勞教室的「沒事」教室,只有學生待在裡面,在沒有老師和其他人的情況下自由的聊天,但要尊重彼此。
一開始大家都很抗拒,而讀者也隨著幾個角色輪流展開他們的故事,窺見他們的獨特性和各自的家庭故事。透過訴說自己的故事、聆聽他人的故事,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和相互信任的情誼,成為守護彼此的港灣。故事之下還有故事,故事會連結人們。
主角海莉要求叔叔幫她買一支錄音筆,故事中有標楷體的部分就是她錄下的內容,不管是在沒事教室錄下同學的故事(她想紀錄下同學的聲音),或是她自己在家裡錄下獨白;以及父親寫給她的信,和同學埃斯特班的父親寫給他的詩作。
在閱讀時,感受到作者企圖在青少年小說中放入移民的「美國夢」議題,不管是合法還是非法移民,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們在學校、社會上生活都遇到不同的情況,但「說故事」讓他們可以更靠近彼此、更了解彼此。因為主角之外還有五個同學,每個同學提到自己的情況多半是點到為止,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哲思放在主角的反思和埃斯特班父親的詩作。
整體而言沒有太刺激的劇情,但我讀到海莉第一次去荷莉家時,被荷莉的媽媽發現海莉是她孕期拉梅茲課的同學時,還是有點激動,雖然知道是青少年小說作家刻意鋪的梗,但對於有機會透過第三者去認識已過世母親的橋段安排還是很感動。
作者透過小說探討故事的力量,裡面有一段在課堂上老師提出讓大家一起討論的部分: 「我要把每個瞬間所進腦袋裡的其中一個房間,希望它們能像我身體裡的細胞那樣增生,直到我長成一個充滿記憶的大人。也許就是記憶讓我們獲得自由,是我們走過的點點滴滴,是那些好的和壞的。」(75頁)
為何記憶可以讓人獲得自由?還是沒頭緒。或許有記憶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誰?可以不用害怕一天過了就是過了、船過水無痕,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記憶,都是幫助人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吧?)
另外一個重點是談「熟悉」和「不熟悉」,跨出舒適圈當然會遇到不舒服和抗拒,但如同海莉說的「我不曉得不熟悉的事物也很美麗、有趣,也會令人心碎又艱難。」(217頁)不只是對青少年,對成人也是,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到不熟悉的地方,旅遊不算,不總都是令人愉快的,但要如何調整心態迎向改變,運用自己的超級力量,幫助自己也幫助你真心喜愛的人,譜寫下人生眾多故事中的一則故事結局,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開始,我想是讀完小說可以好好沈澱思考的。
致謝中作者提到「在我們國家如此瘋狂的時刻,我很感謝所有幫助我寫作的人們。......我要說的是:我們每天都要守護彼此,就算對方式陌生人也不例外。」 (219頁)
筱茵老師在開始上課前放了作者的Ted Talk「Jacqueline Woodson: What reading slowly taught me about writing | TED」前半段,剛剛把後半段看完,故事不僅只是文字或是口傳,可能是歌謠、可能是拼布被,但故事就是讓人可以慢下來品味的,在這科技快速變遷的世界中,為人帶來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