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042812 《史丹利的便當盒》2012 新北市電影節@大遠百威秀

圖片來源:http://www.ntpcff.com.tw/program8.html

        因為種種不湊巧,手邊多的那一張票卷差點就浪費了,也讓我覺得我在台北應該快沒什麼朋友了(唉)。感謝學長馬太太適時出現,讓我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夜晚。

        是衝著對《三個傻瓜》的喜愛,讓我想要看看《心中的小星星》編劇的最新力作。這部片子的開頭和結束真的很重要,片頭的動畫,道盡了故事的主軸,一大一小在搶便當;片尾則是點出此片的訴求是反童工。中間的故事,有一些不寫實,但具有情緒渲染力和戲劇張力的劇情和拍攝技巧。

        如果一個父母雙亡、遭受叔叔暴力脅迫的童工可以上學,可以得到同學的支持和喜愛,可以得到幾個老師的欣賞,可以得到發揮所長的機會上台演出,僅有的問題只是無法帶便當上學,因而被同樣沒有人幫他準備便當、自己也不會弄的印度文老師辱罵。我想,這個孩子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幸福的,至少他在學校方面得到的支持系統挺完整的。看電影時我一直想著,如果這樣的孩子出現在台灣,他還有可能可以得到同學的喜愛嗎?沒有被嫌髒、被嫌一直跟別人討飯吃就很不錯了。或許角色設定上,一個父母雙亡的童工已經很可憐了,如果在學校還一直被排擠,或許會讓劇情走向更為悲情或焦點模糊。

        為了增加戲中的笑點和張力,而有一個可議的角色,就是那個老是想要吃學生或同事便當的印度語老師。雖然說學校可議的老師可能不少,但這樣光明正大的仗恃自己身為老師的身份欺壓學生,在台灣應該會被家長告到死吧。不過,電影有許多特寫老師聞到食物香味引發的反應,不管是飢餓還是嘴饞,不斷擦拭額頭和嘴角的畫面,充斥著一股滑稽。被學生欺騙惡整了好幾個午餐時間,也不知道是該同情還是嘲弄。幾個老師的戲份不多,但都還蠻搶戲的,特別是美麗又善體人意的Rose老師,和面對學生和同事判若兩人的自然老師,還有神父校長。

        影片的前半段很多便當和菜色的畫面,讓我好懷念在斐濟吃的chadni和印度咖哩。從孩童的便當菜色也會發現貧富差距,最高級的真的就是阿曼那樣,烤餅配上各式各樣的咖哩醬,因為煮起來費工、多樣咖哩代表食材多樣,最普通大概就是現成的餅乾和土司。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新來的歷史老師的便當,他利用不同的蔬菜做出各色咖哩,雖然那些蔬菜基本上我不太敢碰,但我仍會好奇那嚐起來是如何,但這對於印度語老師而言,恐怕是吃不到大餐(阿曼的便當)的次要選擇。

        一直到接近尾聲,才知道小男孩的家庭情況,雖然母親已不再人世,但有非常會煮飯的大哥哥,其實也是一種幸福吧。

        簡單的小故事,喚起大人小孩對童工議題的重視,縱使有看來不合情理的劇情設計,但那或許也是為了讓活在現實世界面對殘酷的我們,能有一個相信幸福存在的方向。

042712 《陰道獨白》2012 V-DAY Taipei

圖片來源:http://express.culture.gov.tw/events_detail.php?ID=8578

         一直都戲稱大學所念的科系是在接受女性主義的薰陶,久聞的《陰道獨白》就彷彿是該修習的必修課似的,終於在週五晚上如願以償。

        這齣戲應該要分兩個層次來講,一是劇本本身及在地化的設計,另一個則是演出本身。副標「直到暴力終止」是很清楚的訴求,女性的陰道承載著種種正負面的看法,它是(就自然產而言)每個人出生都必須經過的道路,直至女生開始有意識自覺是女性時,它也可以說是種種煩惱/快樂的源頭之一,生理期、性行為、疾病,無不與它相關。除卻個人感受及生理現象,陰道卻也是部份女性遭受暴力的緣由之一,V-DAY就是與反暴力組織合作,希望增進人們對受暴婦女相關議題的關注。

         於是,演出片段就是在陰道之於個人、之於受暴兩者之間交錯進行,針對訪談內容擷取片段,不僅討論女性的身體和自主感受,也討論了受暴現象。在地化的設計指的不只是將劇本翻譯成中文,還包括加入了一些只有台灣人會了解的梗(如青蚵嫂),以及台語發音教學。這樣的設計,適時的讓整齣戲更貼近觀眾,觀眾也很買單的在某些地方爆出笑聲。在地化的演出可以找到能製造出相應的笑點,真的很不錯。

        另一個就是演出整體的部份,國軍文藝中心戲劇廳並不是一個太好的表演場地,加以演出內容有大量投影的需求,會造成投影時間過短或是顏色沒有調好導致文字的模糊,增加觀賞的不舒適,削弱訊息的傳遞,有點可惜。每個演員都有其特殊性和呈現片段的效果,也依據內容的不同而給觀者不同的感受。像是「陰道工作坊」、「因為他喜歡看」、「陰道正名」、「小酷穴的可能」和「一個喜歡讓陰道快樂的女人」等幾個跟觀眾自身經驗較有呼應的部份,多能贏得掌聲和互動回饋。然而討論女性受暴的幾個片段,就顯得相對沈重,必須在相對詩意、轉喻後的語言中去思索文字背後想傳達的意象和意義。

        在觀賞過程中,我也在自我尋找和了解的道路上,諸如你是否曾看過你的陰道?如果你可以打扮它,你想把它裝扮成什麼樣子?如果它會說話,你覺得它會說什麼?陰道讓你想到什麼?你是否有真正的性高潮(而不是裝的)?這些強迫自己去面對自己的身體和感受的提問,我其實沒有把握我能坦承的去回答,或者我根本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它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但我真的不曾了解它,好奇怪的疏離,熟悉的陌生。在父權導向、對性及相關的身體知識討論不那麼透明自在的社會中,多數的人不會去談論這些問題,就算找資料想要去了解也多會帶著罪惡感和隱晦不方便張揚的態度。認識自己及另一種生理性別的身體,為什麼不能以平常心對待?我想,這是我們身處的社會有待進步的地方。於是,突然很好奇也很感謝在場的生理男性同胞,不管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走進劇場,但至少這是個願意了解、良性的開始。

        我們真的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至少我們不必時時刻刻擔心自己隨時會受到暴力的脅迫和對待,如果我們對於身邊認識、不認識的人多一點點關心,或許真的可以減少這些暴力發生的機率,雖然,我知道要掃他們家門前的雪,需要很大的勇氣。真心希望,這些暴力可以有終止的一天。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042412 《真情襄詠.洪瑞襄紀念音樂會》@舞蝶館

圖片來源:http://www.perfectmusicalmatch.com/

        說真的,即便是坐在台下聽著這場紀念音樂會,也會有種她其實從未離開的錯覺。舞台兩側大幅輸出的海報,是《隔壁親家》顏治到台北酒吧工作的定裝照,表情帶有一絲孤傲,但大體呈現出的卻是那樣的溫柔和堅毅。

      大概是從《四重奏》開始喜歡這個女演員,然後音樂時代三部曲,到去年最新的《美麗的錯誤》和《左拉的獨奏會》。回顧過往,聽著不同時期認識洪瑞襄的人回憶起他們眼中的洪瑞襄之外,好像也不自覺的默默倒推自己當時幾歲,身處何處,好像也藉此回顧了自己一遭,很奇特的感受。


      舞台劇圈子裡,能演、能歌又上相的女演員並不多,而且聲音具有高度辨識度的人也沒幾位,有時候會因此覺得每一部作品不同的女主角之間,即便個性、角色塑造如何的不同,都還是會有相互重疊的部份,好像每個角色都是洪瑞襄多變個性的延伸一角。我得承認也因為如此,我才會幾乎場場買帳,只希望進去聽一兩首真的會讓我感動落淚的歌曲。

      昨晚的音樂會真的很精彩,收羅了不同時期洪瑞襄演過的戲劇、唱過的歌,雖然由其他演員唱出的感覺跟本尊已然不同,但細細回味,可以回想起原曲的風貌,以及不同時期聽到這些歌曲的感受。最厲害的片段莫過於澎恰恰和許效舜的即興片段,一搭一唱逗趣的演出,在緬懷之餘,可以這樣淚中帶笑,也是另一種安慰。


      從下午兩點進舞蝶館當志工,幫忙包裝販售的紀念商品和場佈,除了在劇場相關產業工作的人,以及學生之外,還有兩三位師姑。因為喜歡洪瑞襄,有的還特別請假從台中上來,早上先繞去上香,下午再來幫忙。雖然我們只是歌迷/影迷,或者根本沒有接觸過本人,但是為了想要成就圓滿這樣的一場音樂會,幕前幕後有許許多多的人放下自己的事前來幫忙,帶著一份祝願的心,感謝她曾帶給我們美好的演出和某種程度的陪伴。從來沒有想到《芳草碧連天》中的〈花園〉一詞會那麼的切合當下的景況,「那些感動可以戰勝時間,事隔多年阿,愛依然芬芳蔓延」。
    
      那些跟洪瑞襄一起演戲合作過的演員,更是放下自己手邊的事,練唱她曾經唱過的曲子,覺得程伯仁很厲害,在彩排時,黃士偉還沒來,他就頂替跟張世珮綵「給我一個機會愛你」,投影幕上的字句,真的很令人動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難題,好像每每都是到了身旁有人因為自殺而離開,活著的人才懊惱怎麼沒有及早做些什麼。殷正洋還是一樣的溫雅完美,對著桔梗花和《渭水春風》中陳甜的劇照唱〈世界恬靜落來的時〉,那種隔空對唱的氛圍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另外,目前檯面上可以擔綱舞台劇女一和女二的演員們:林姿吟、張芳瑜、史茵茵、張世珮和鍾筱丹都輪流上台演唱了經典曲目,我興奮的跟師姑分享,如果以後到台中演的舞台劇中有這幾個演員,幾乎都可以說是掛保證的招牌,就算你再不喜歡劇情,至少會聽歌聽的很開心。然,真的真的很可惜的是,即便年底《天堂邊緣》要重演,不會有洪瑞襄的感覺就是會有不同,但我相信,台灣舞台劇/音樂劇界,能夠在前人打定的基礎上持續前進,做的更好。
  
      來聽音樂會的,除了年輕人之外,也有幾個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或是年輕人帶著媽媽來,雖然舞蝶館的環境不是很好,位於飛機航道上,三個小時多的演出時間就有5班以上飛機轟轟劃過,比預計結束時間晚了一個小時,現場的觀眾還是安靜的坐在台下,沒有不耐的騷動。用著這樣子的方式紀念一個離開的人,的確比哭哭啼啼好很多倍,雖然不能認同她離開的方式,但這是一種轉換情緒的紀念方式,讓這份美好永藏於心。


       不論如何,今晚走出舞蝶館、沿著花博公園往圓山站走的時候,有種告別後的輕鬆。從洪瑞襄的身上看到非常多值得學習的部份,從今而後,要帶著這份感動更努力圓滿自己的人生。


       真的真的很謝謝你唱了這麼這麼多美好的樂曲,豐富了我的青年時期。

〈花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HLhH7Au9oA
詞曲  十方/蕭人鳳  演唱  洪瑞襄

用青春滾燙一壺水
把悲喜釀成了茶葉
汗與淚展開了苦和甜
這一杯阿叫歲月

回憶是自己寄給自己的信件
每個人都有厚厚一疊
未來是明天寄給明天的詩篇
你為我寫下幸福的一頁
一起走過的路開出一座花園
每一朵花訴說著一段從前
那些感動可以戰勝時間
事隔多年阿   愛依然芬芳蔓延

一起走過的路開出一座花園
每對腳印娟秀的像隻蝴蝶
雨後有彩虹和清澈的藍天
微笑肩並肩   坐看芳草碧連天

每一種回憶
每一段歲月
都是一座美麗花園
有些事擱淺
有些人走遠
有些愛
老了舊了卻更甘甜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042012 《兩男關係之古典與極簡》林奕華&HORSE驫舞劇場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500678e01351f0e19740221?lang=zh

        我承認,我是衝著林奕華才早早就下手的,然而,陳武康、蘇威嘉和李世揚三人組合在一起的結果,好令人驚艷。沒帶任何成見,甚至節目冊,是因為聽完演後座談才決定購入,但這短短的一個小時,看到兩個真誠的人兒用語言、身體在對話,時而角色互換,時而以或互相拉扯或擁抱的身體,細細訴說兩個相識、相熟已久的朋友、工作夥伴之間的關係。

        音樂很棒,是在幾次和舞者一起工作、練習後所構思出來的格式,然後每場演出幾乎都是即興。看到現場是掀開琴蓋的直立式鋼琴就在想會有什麼玄機,果然我的視線不斷的被琴鍵上方的琴弦給吸引住,特別是在中間之後,李世揚開始用音槌、錄音帶內帶等物撥弄或是阻礙琴弦,製造出各種聲響,或配合舞者的動作,或引導故事氛圍的進行,只能說,他真的很搶戲。然而,如果這場演出沒有這樣一位鋼琴師的現場即興,一定會遜色很多。

        從羽毛球開始也從羽毛球結束(註),開場由陳武康朗誦書本上的字句(是林奕華的文字嗎?),他的聲音很好聽,但是坐的離鋼琴太近,聲音有點被吃掉。蘇威嘉一個人打羽球,跟想像中的對手廝殺;隨後換陳武康。接著,兩人開始角色扮演,說起彼此成長中最在意的事,蘇對媽媽偏心的怨懟,陳對父親誤解的不滿。講述的同時,另一人彷若不倒翁一般的站起、跌落,蘇威嘉像顆有彈性的皮球(真的好可愛),面帶嚴肅但又有種說不出的喜感。陳武康則是脫掉西裝,再把汗衫和褲子反穿回身上。

        蘇威嘉訴說著陳武康之於他的意義,兩個極為熟悉的工作夥伴之間,在生活重疊的面向上,角色會隨著時間而轉換,陳武康帶點抱怨的字句,隱含著很濃很濃的在意和關懷。蘇在講話時,陳在地上不用手的奮力前進,像是在訴說著成長過程中那些難解之謎需用盡全身的力氣才有辦法度過。然而,和下半段相比,上半段零碎配合著音樂、文字、故事走向的單人舞就顯得有點薄弱。

        然,下半段的雙人舞真是精彩極了!從不斷的拉扯、接觸即興的相互找碴,再到以蘇威嘉為底盤、陳武康不斷變換姿勢的擁抱和支撐,那種緩慢但又具有令人安心的動作轉換,可以看出舞者間的默契和信任度真的真的很高,最後,陳武康說:「我最大的願望是帶我的學弟去看病。」蘇威嘉說了些什麼我倒記不得了,依稀好像是希望學長快樂之類的。像是透露著,兩人對彼此的關係相當的「生活」,兩人之間的友誼在林奕華轟炸式的問句裡,重新思索相互對待的方式以及情感的表達,遇到問題不再只是抽一根煙、打哈哈帶過,而是帶著耐心的等待彼此想開口時傾聽,不管是怎樣的關係,如果能有這樣的進展,無疑是相互信任又更進了一步。

        演後座談上陳武康提到會有這個作品是因為想跳雙人舞,也希望能跟林奕華有合作的機會,因此就找他來一起製作這個節目,林奕華工作的方式是問一大堆問題,他們兩人就像是戀人去看心理諮商師般,在問題中剖析自我、了解彼此,林的第一個問題便很犀利:「你們可以接吻嗎?為什麼不行?」林奕華習慣從感受、心理層面開始,而兩人過往的工作模式則是由理性構成,雖然工作模式有所不同,但是這個過程和演出呈現讓蘇威嘉覺得他在「做真的自己」。也提到或許因為這次的進行過程,讓彼此對對方多了點容忍,所以這是第一次一起工作而沒有吵架。

        如同會後觀眾分享的,這個作品很真實,兩人的友情很amazing,動作和配合的信任真的很高。 下半段有幾次我都快要被舞蹈和音樂塑造的氛圍弄到快掉眼淚,他們是這樣的真誠和真實,那種介於朋友、兄弟、戀人、工作夥伴之間的情感,那種願意去傾聽、膚慰、相互成就的真心,很令我動容。

        最後我一直有個疑問但沒敢問的,那就是為什麼兩人一定要留長髮呢?


註:林奕華在節目單上說道:「羽毛球看起來比較柔軟,但它其實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感覺有點像舞蹈,又有著很高的可變性和多面性,而種種變化又能提供戲劇性,如果能好好的處理,......,便成了另一層的表演跟觀看的趣味,同時構成兩男與兩難關係的比喻:......」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041512 《魏雋展--SOLO》@口袋咖啡

       「我不是迷妹」,不過,他真的很迷人。

        印象中應該只有看《戰》一二聯演時,對魏雋展詮釋的教練角色比較有印象,此番如此近距離的觀賞他講解他認為演員的日常訓練時,真的覺得這個人有一股特質,讓人對他印象深刻。口袋的演出分為四個片段,分別是魏從默劇、波動(沙畫)、模擬動物(擬真、能量、半人半獸、具體人形)和物件(定位)等四項不同的戲劇訓練方式,給自己功課、不斷去嘗試的成果。在分享的過程,穿插他所收集到、對他有啟發,或是教學上有用的短片,幫助觀眾去理解他所謂的訓練和練習,究竟是根據或是針對怎樣的素材而發想的。

        第一段默劇就覺得被震懾住,除了肢體動作的純熟之外,配上被困住絕望的表情,完全能引導觀眾進入演員想要詮釋的世界!模擬動物的實驗也很有意思,從擬真跳出來,去思考這些技巧能為戲劇怎樣服務,能量和具體抽象之間的轉換,該怎麼去調整和搭配,就會形成很不一樣的演出、給觀者不同的感覺,那個人妖檳榔西施真是很經典。最後一段的一人分飾兩角,兩隻手不同人之間的互動,會讓人有種這真的是兩個人的錯覺。

        雖然說口袋的場地會讓某些觀眾看不到某些片段的演出,但是能夠這樣近距離與表演者接觸,聽演員說說自己的想法、自我訓練的方式,真的很難得。(不過說真的,以魏的長相和表情,演悲情角色真的很有說服力,哈!)

口袋咖啡:http://cafart100.blogspot.com/2012/03/solo.html

p.s. 魏雋展在節目尾聲打了廣告「LAB壹號 實驗啟動」(http://www.wretch.cc/blog/short1player/3038342),主要是根據他今天分享的第三段訓練和實驗的結果,看了片段覺得這樣的嘗試很有意思,主題式的實驗和演出,或許會擦出不同的火花!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041512 《This is Modern》環球芭蕾舞團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4e556e40134e5fa44c50016?lang=zh

        今天看了兩個演出,都相當的精彩,雖然精神有些不濟,幸好沒錯過太多美好精彩的片段。

        帶著去年看《沈清》詭異的印象,一直覺得今天的演出一定比較好看,果然,亞洲芭蕾舞者詮釋Jiri Kylian、William Forsythe的作品時,初次欣賞現場演出,真的覺得好幾個舞者的身體和姿態的展現真的很美,觀賞時一整個很享受。

        Kylian的作品相當討喜,特別是晚禮服道具服,男演員躲在後面真的很有笑果。不過,《PETITE MORT》比較像現代舞,道具西洋劍隨著舞者的動作被俐落的擺弄,五組舞者整齊的隨著節拍變換動作;《SECHS TANZE》同樣是莫札特的曲子,就顯得輕巧有趣多了,舞者時常表演出逗趣、搞怪的小動作,讓在場的小朋友笑得很開心。

        在觀看William Forsythe的作品《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時,一直有種不和諧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音樂雖然有不斷重複的片段,但並不悅耳,而且佛塞設計的動作讓舞者跳一跳,就走到旁邊休息幾個小節,然後離開舞台,或是重新加入舞台中央的舞群,穿著硬鞋走來走去,縱使再輕巧還是會聽到叩叩叩的聲響。除此之外,我只想說,這是今天最精彩的曲目,舞者的身形、技巧和姿態,其美好展露無遺,特別是一位身材嬌小的舞者,輕盈的踢腳、伸腿、迴轉,超級迷人的。

        在看的時候,也會不自覺想到去年台北藝術節的《威廉佛塞》裝置展覽,雖然腦中記住的不多,但對眼前不熟悉的編舞,回家才想到利用舞者移動的痕跡而引發的圖樣,那些舞者看似沒有章法的位移和停頓,或許連在一起就是合理、有跡可循的圖樣。

        最後一首是Ohad Naharin的《Minus 7》,中場休息時就有舞者在大幕前方跟著音樂的旋律扭動身體,偶爾做出一些故意搞笑的動作,逗得觀眾很開心。第一首Tractor's Revenge的〈Echad Mi Yodea〉(http://www.youtube.com/watch?v=1XU-3IuzPEE)播出前,聽到的是2010年舞蹈秋天的巴希瓦現代舞團《十載精彩》以色列前言的英文版,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開場的震撼,總覺得環球芭蕾舞團的團員舞姿有到位,但那味道就是差了點,舞者唱出來的歌詞的力量就是沒有那麼撼動人心。

        不過,我很喜歡這次舞者下來找觀眾上台跳舞的這段,大概是看到好幾個觀眾舞的那麼自在、投入,還有一位身穿套裝的太太,一開始無措而尷尬的站在舞台上,後來跟著恰恰的音樂一起扭動身體,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印象就是,其實舞蹈沒有離觀眾那麼遠,只要自在隨著音樂扭動身體,每個人都可以、也都能跳舞。最後一位觀眾在台上,有點不知所措的看著所有的舞者倒在地上,舞台一側還有工作人員拿著聚光燈照著她下台,全場觀眾給予熱切的掌聲!謝幕,居然有男舞者表演自轉,場面超high的!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041312 《東區卡門》音樂時代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000000003488d6ce01349bbbd06f0063?lang=zh

        國父紀念館真的不是個好的演出場地,舞台效果、視野的感受,會先被前方大片觀眾影響。說真的,看了音樂時代到了第四部,會覺得如果優點一樣,但是感覺怪的地方一直存在的話,或是覺得深度不足,沒有提出對卡門新的詮釋,會讓我覺得,音樂劇只是一種政治正確的標榜,音樂很好聽,偶爾跳跳舞,配上一些搞笑的橋段,就這樣?!散場後覺得有點空虛。

        受限於場地的限制,某些片段會覺得有點空,但我還蠻喜歡後景的雙層舞台,在某些時刻製造出陣容華麗的張力;但某些場景就會稍嫌有點空,讓我去想,可以怎麼放置道具會更有戲劇效果。

        演員們的聲音還是一樣的好聽,最讓我感動的是小娟(鍾筱丹飾)唱的〈母親的問候〉,才唱到第二句我都快哭了,而且她對角色的詮釋和演出,其實有洪瑞襄的影子,一這樣聯想,不免有點感傷。很喜歡石姐(王詩淳飾)和Claire(管罄飾),兩位都是很有自己風格的角色,戲份不多,但是恰如其分的展現,有畫龍點睛之妙。Claire是個會算塔羅牌的人,〈命運像一副牌〉清楚點出牌不會騙人、吉凶早已註定,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人真的能無動於衷的全盤接受嗎?相比之下,高蕾雅的卡門就顯得有點悶,總覺得她的歌聲可以更棒,開場的〈卡門〉一直到最後幾句覺得「阿,這才是卡門該有的氣勢!」除了火辣的〈激情失樂園〉讓人血脈賁張之外,這個角色就很像,嗯,花瓶。

        江翊睿和葉文豪還是一樣的棒。江在此劇的突破大概就是打鬥片段吧(笑),其他的,就是他們本來就有的水準,不過,我還是覺得被女王騙的男人很蠢就是了,變心變得超快,然後得不到就想要毀掉的心態,著實不可取。不過,男配角王雄勇(張祐寧飾)和李響慶(林斌飾),以及艋舺幫的小囉囉,真的為下半場帶來歡笑,想要逞兇鬥狠,卻拙態百出,搞笑但不過份。

         我看舞群跳舞時會想到,其實從一部曲到現在,群舞的步數不出那幾招,有些地方很適用,但有些就不免顯得制式、缺乏新鮮感。舞者的身體跟真的在東區夜店混的辣妹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大腿的粗細差異吧(?)其他陪襯角色的演員,我到覺得都還不賴,尤其是開場那幾個巴望卡門回望的傻男子們,逗趣的可以。

        最後一幕詩意的呈現,換個角度來說,也有點突兀吧。中場休息聽到後排坐了一男一女說他們第一次在台灣看音樂劇,之前看過《西貢小姐》,不曉得他們看完會有什麼想法?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033012 《豔后與她的小丑們》國光劇團 2012TIFA

圖片來源:http://tifa.ntch.edu.tw/program_10.php#!prettyPhoto

       說真的,我還蠻享受觀賞這齣戲的過程。這次是既《金鎖記》之後,第二次看魏海敏的京劇演出,而對於紀盃的風格也不陌生,再加上沒有太多京劇欣賞的基礎,反倒在看戲時沒有太多的成見。再加上中場飢餓的出來找東西吃時,巧遇高中的國文老師,她為了趕回新竹,看了半場就離開,讓我從上半場的4樓3排中間,換到1樓16排12號,上下半場迥然不同的視覺經驗,很像是看了兩場不大一樣的戲。

        我跟莎翁不熟,對埃及豔后的故事自然也只停留在聽過,但對原劇本到底說了些什麼,段落如何安排,完全沒有概念,好像就算被劇中的提詞人一語點破,說搬演的版本被改的亂七八糟,我也還是能照單全收。而此次演出的方式,包括服裝、音樂和個別角色該有的唱腔,據說都與所謂的京劇相當的不同。

        初看到釋出的舞台定裝照,其實還蠻驚艷的,偏羅馬式的服裝讓以往不可能露手臂的男女演員,頓時增添些許風情;不過,我對於豔后拉出的亮紫色披風頗有微辭,為什麼要挑這種材質的布料呢?!顏色雖豔麗,但整個格調好像就低了些。雖然說,最後一幕的一代女王擺動旋轉真的很美啦。
       
        此次現場搭配的樂器不只國樂樂器,也加了豎琴、提琴、小喇叭等等管弦樂器,就編曲的風格來說,有幾次我一聽魏海敏唱時,腦中浮出:「魏海敏在唱現在流行樂耶!」那種新奇的感受(XD)。不過,這對常看舞台劇或音樂劇,對於京劇不熟的觀眾來說,其實是還蠻貼心的設計,會在其中好些段落聽到熟悉的感覺。

        演員方面,對於說書人和他的兩位侍從印象深刻,泰半是插科打諢的角色總是比較討喜,在適當的地方有畫龍點睛之效,而幾位檯面上有名的京劇演員,我都還蠻喜歡他們的演出,雖然後半段屋大維出現,與侍女交錯講話時,我有幾度搞不清楚現在聽到的這句是誰在講話。而小生的說話方式要一直吊嗓,很驚人。那些跑龍套的角色在下半場的打鬥片段,像是個個使出渾身解數的翻阿、滾的,配合盾牌陣行的變化,以少數的人模擬當時的征戰。但此時紀盃還是要跳出來跟你說,連現場的舞監(?)都得下場客串,不然演員不夠。

        走出劇院,其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覺得能清醒的看完一齣這麼長的戲,我還蠻厲害的。最後,忘了說一件事:最前面開場那一幕,豔后背對著觀眾,當下那一刻讓我很震撼,因為--魏海敏的背影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