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092511 《神諭》西班牙阿塔拉亞劇團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08d233d01308d9d3d16001b


        據PAR說,這個劇團擅以誇張的肢體和表情來表達,因此,就算聽不懂西班牙文,對於戲劇的理解應該不會產生太大的障礙。儘管如此,我還是在出門前多少瞄了一下劇本翻譯(不過也只看了三成左右),在戲開演前把節目單上分幕的介紹看完。

        看了演員介紹時發現這齣戲雖然每位演員有主要的角色,但他們也個別分飾其他小角色,一開始看時會有點擔心是否會搞混,但開演後發現每個角色都有各自非常分明的特色,邊看邊對照印象中的劇情介紹,很快就可以融入劇情。不過,雖然背景正上方有字幕投影,比起在戲劇院觀賞時在舞台兩旁已經好多了,但還是會覺得很可惜的是,如果可以聽懂西文,那麼就可以更專心的欣賞演員極為豐富的肢體、表情和張力,尤其是在演後座談聽到每位演員都是全職、每天跟不同師父上課,吸取個人需要的表演元素和能量時,更覺得應該要好好欣賞每個人獨特的肢體動作呈現。

        《神諭》的精髓在於最後,當村人想要拿石頭砸不潔的瑪麗蓋洛時,她的丈夫佩德羅蓋洛站在她旁邊,用拉丁文講出「自認無罪者,可以朝罪人丟石頭。」對這個位於西班牙的小鎮,多數人都聽不懂拉丁文的情況下,尤其佩德羅在此時更是丹田飽滿的發聲時,這樣的一具話彷彿神在說話,讓在場所有情緒鼓譟激動的村人靜止下來。這其實讓我覺得有點諷刺,如果說當時多數的歐洲人都信仰基督教,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教義和該做、不該做的事,劇中仍然充斥著許多罪惡,包括偷竊、憤怒、嫉妒和通姦等等,而人們仍愚笨,只有在這樣的時刻,才感受到神蹟般的啟示,暫時被震懾住、安靜下來,但我相信過了一陣子,這樣的神聖敬畏的感受又會遠離他們的生活,他們又會回到依然故我的生活。

        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一幕,就是瑪麗蓋洛把死去的孩子背回去時,像是碰到惡魔般的在精靈的圍繞下舞著。這幕讓我有點震撼,雖然背景放出許多的煙霧,但所有演員們上空演出,那種掙扎和引誘的種種,雖然我並不了解為何一定要以此種演出方式去表達,去鋪瑪麗蓋洛最後會被眾人抓姦而後公審的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齣色調本來就比較陰暗、不光明的劇中,有一段幾乎接近魔幻的氛圍的演出,用比較抽象、肢體去表達纏繞在角色心中那些陰暗的層面,其實有畫龍點睛之效。

         最後演後座談有觀眾提問在這齣戲中關於「輪車」的運用,導演說其實這個劇團的演出,很多概念是演員們的發想,他原本希望可以用乾的樹葉來當主要的道具,但乾樹葉並不好收集,而且排練演出幾次就很容易壞掉,他又不喜歡人工、塑膠的假樹葉。剛好他們的排練場附近有個電力公司,外頭散置了許多的輪車,他只是好奇的踢了一下,覺得好像蠻能符合劇中的需求,就決定要用這樣的東西。但用這樣有點笨重的道具,對演員來說是一種折磨,他們常常會被車輪弄傷。但不可否認,數量多的輪車可以有許多種的應用和變化,除了當車子或是桌子,看似無意的堆疊在一起,也能夠營造出一種像是穀倉或穀堆的效果,可以給予觀眾無限的想像。

        導演在演後座談時提到,這齣劇是從不完美的體態著手,劇中的人物都帶有缺憾,這些缺憾指的不光是身體上的,如小羅雷阿的畸型,還指涉劇中的每個人幾乎都帶有的人性缺點,像是嫉妒、憤怒、性慾等等,每個人每天都會帶著這些缺點-像武器一般-的生活/打仗。這些角色都有負面可笑的成份,甚至帶有殘忍的真實,像他們面對小羅雷阿被他們弄死之後,大家各自推卸責任,不想惹上麻煩。

        導演希望觀眾面對這些不完美的角色時能夠笑,透過笑藉以清除這些缺點。這麼說來,這齣劇便具有療癒的功能,我們一方面在其中看到真實人生的種種,那種愚昧貪婪嫉妒和性慾的真實,在笑的同時也會不自覺的想到,我們其實也會在自己的人生中犯這些錯誤;另一方面透過觀看和大笑,彷彿將自己隔離於這樣的真實,從中得到一些領悟和認同。我想或許這就是導演說的,雖然這齣戲不是劇作家瓦葉.英格藍最有名的一個(最有名的是《波希米亞之光》),但這齣戲卻是最能夠在世界上不同地點都能得到回應和共鳴的,讓各地的觀者可以進入劇作家的世界,向之學習。想想90年前完成的劇本,到現在都還能引起迴盪,足見對於人性在貧窮下所顯露出的黑暗面深刻的描繪,是擁有超越時代、跨越地域的普同性。

        導演另外提到,這齣戲有個特色,劇中角色共有四個聲部,不同的聲音就像不同的樂器,像米格林的聲音就比較刺耳,這個角色代表的是嫉妒,演員的身體重心在腹部,眼睛永遠睜很大,在觀察四周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偷,手部很靈活,動作很繁複。演員還現場示範了一小段這個角色的片段,相當精彩!

        導演也特別提到能跟阿塔拉亞劇團合作真的是很棒的事,因為這群演員真的很厲害,甘願待在劇團,不因為其他電視或電影圈出更高的薪資而跳槽到其他領域發展,每個人都很認真的跟著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大師們學習上課,依據角色的需求汲取不同的表現元素,以太極的修為讓自己專注於當下,投入角色的世界。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092211 《拳擊手之死》西班牙動物實驗室劇團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09302c40130939f5cc10016


         全長約100分鐘左右的劇,沒有中場休息,西班牙發音,旁邊有中文字幕。這齣戲跟其他戲最不同的應該是舞台上有座位,開場後,坐在三樓最前面那排的我,有點後悔沒有用5折券買舞台上的座位。

        戲以拳擊擂台比賽的規則區分為12回合,從西班牙拳擊手烏坦的一生,以倒敘法讓人了解西班牙的政治歷史,以及媒體透過操作讓一個「運動員」大起大落的唏噓。演出過程多數的情況下演員並沒有特意使用麥克風,透過對話傳遞角色的情緒,從聲音可以聽出身體能量的驚人。就憑著這樣的演出方式,我覺得在小劇場裡面看一定會超級過癮,但是在戲劇院這樣的大舞台來看,就顯得很空。

        一方面因為語言的關係,總覺得字幕切換上並沒有非常流暢,雖然數年前學過一年的西文,到現在都已經快忘光光了,但還是會猜得出好像有些句子在切換上有點太慢,第一二句出現在螢幕的時間比較長,第三四句就顯得有點太匆促就被切到,對於細部透過語言來呈現的故事情節,其實很難去掌握。

        話說回來,劇本的安排上是倒敘法,先演出的回合也會提到尚未演出的往事,然後再前後參照比對之下,就更顯現出為何烏坦會在全劇中講了三次「我到底做什麼事?為什麼都是這些骯髒的事?」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雖然會印證開演前看節目簡介上的說明,知道他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英雄,本身並不是真的非常會打拳,一直到最後一兩局,得知他一開始只不過就是很會「舉石頭」(而且這顆石頭非常的華麗,效果超棒),還因為這樣被父親伊豹痛打時,就會覺得很諷刺。

        此外,劇中另一個諷刺的點,可能要多了解西班牙的政治和歷史才有辦法理解的部份是,他其實來自鄉下,一個母語根本就不是西班牙語的地方,然後卻被媒體和某些官僚捧成代表西班牙的英雄,離家到他全然陌生的地方,被當成傀儡般的操弄。有幾幕看到昔日友人軟硬兼施欺騙,還昧著良心說不會離開他,親吻著烏坦的臉頰和額頭,就覺得烏坦怎麼這麼好騙,或許如果是我們處於他的立場,在那樣不熟悉的地方,也只能選擇相信身邊的人不會欺騙、背叛自己吧。

        但他也不全然是無辜的,權力和金錢使他腐化,貪戀酒和性也使他日漸迷失,一開始漠視妻小的需求,到最後就是妻小離開他。雖然有碰到一位引起他熱情的女人,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因為烏坦代表的光環而接近他。到最後,他自殺之後居然是一位清道婦人發現,更證實他到最後眾叛親離的慘淡。

        運動場上光鮮的背後,是不是有很多動手腳的空間?看到拳擊協會會長似乎有出面幫忙動手腳,烏坦在英國打歐洲賽冠軍時,最後居然是一再攻擊他的對手主動拋毛巾投降,而烏坦在比賽結束後一度完全看不見,那可憐無助的樣子,真的讓人對於運動員的處境很同情。

        第11局在報社,四人分坐在椅子上,七嘴八舌的討論該如何為烏坦自殺這個事件下標題,也談及他日前有來報社要照片,要那張與佛朗哥的合照,我對西班牙政權更迭、法西斯主義不是太熟,但覺得劇中特別拉出這條線或許有特別的意義,一來那是烏坦生涯巔峰的代表,一位出身鄉下的小伙子居然能跟當時最高領袖合照。雖然透過回溯兩位官員的對話可知,這樣的安排具有政治意含,而且他們根本不希望兩人交談,只要合照就好。這或許暗指他們看不起烏坦的出身或談吐,也許是擔心他的直率和天真會說錯話吧。

        這齣是集體創作的成果,有幾幕群舞、群戲我還蠻喜歡的,報社成員各自打字、在小酒館內烏坦的好友群聚在一起歡慶,穿插幾首歌曲,配上群舞舞步,只有Te amo這首歌好像有聽過之外,隔著語言文化並無法領會這些歌曲代表的深層含意,了解這些歌曲緣由的人或許能聽出什麼弦外之音,但這點是我們無法抓到的,著實有點可惜。

        此外,記得在PAR中的導演訪談有提到,這齣戲的動物是媒體代表的獵犬,但我覺得在戲中其實沒有太多的部份有這樣的動作或象徵,有點可惜。雖然眾人環伺烏坦或伊豹的畫面,真的有獵犬虎視眈眈在伺機而動的感覺,但其他的部份就顯得有點薄弱。

        最後一幕也就是第一局是伊豹的死亡,逞強招致的惡果,而旁白在其上緩緩道出時間,那個時間是烏坦的出生,好像悲劇的接續,父子倆都因為力大無比,在眾人的環伺之下,因著不同的原因,一前一後的躺在想像的血泊中。

       最後一句話是「Buenas Noches(晚安)!」燈光瞬間全暗帶來的後座力,頗強。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090911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麥田

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7026

剛看完北歐千禧年三部曲,接下來換到東北亞的北韓,嚴格說起來,這不是一本小說,也不完全是一本報導文學,只能說這是一本融合作者本身多年來的採訪實錄,對照各種資料所撰寫而成的「北韓人民的生活」。穿插六位脫北者的生命故事在其中,夾雜著相關的歷史和事件對照說明,讓北韓人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現實,道出我所不知道的國度。

對我們這些生長在自由、資本主義當道、經濟富裕的國家來說,真的很難想像極權國家的領導人到底可以做出多麼荒謬的事,然後,還要小心翼翼的欺騙民眾,讓時局每下愈況時,還能振奮起民眾的精神,壓制那些微不足道的反抗。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物,只是想要求生存而已,一個社會本來就會存在許多不同的異議和聲音,但如果生活還過得去,那麼這些不同於統治階層的聲音其實不會那麼容易出現,但當糧食不足,甚至是隨時有人在你眼前餓死的時候,人們只能想著要活命吧。

旁觀他人的痛苦,或者是,只有犧牲身邊的人才有辦法得到自由的罪惡感,或許是一輩子都無法遺忘的印記,就算書中對於當時的細節,包括被監視、餓的只能吃樹皮等等細節清楚的交代,說真的,對於沒有被飢餓攻擊過的人來說,還是很難想像那是怎樣的滋味。關於脫北者在異地的處境和心態,其實很值得思考,如果你一輩子都不需要擔心人生該怎麼走,出生就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和醫療(糧食配給、免費醫療等),然後因為祖先的身份和背景,未來的命運就被決定好,該從事怎樣的工作都是固定的話,人真的會變得機械式的認命吧。但換個角度來想,不需要自己做決定和思考每個選擇會有的後果,好像也是一種幸福。

看完之後,讓我對於北韓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維持到現在越來越好奇了。每一種制度都有其利弊,端看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處境,但人很容易透過比較,從中獲得滿足和信心,不管是貶低敵人、誇揚自身的好,最基本的需求或許是知道真相的自由吧。


090811 《迷離劫》莎士比亞的姊妹們

圖片來源:http://aprillulu.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5.html 

走進實驗劇場,手上先拿到一份「迷離劫」的宣傳海報,一份像似簡化版的節目單,在灰白的背景前,斑斑血跡讓我開始揣想,該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接下來的130分鐘,而且,沒有中場休息。 

早在出門前就有稍加瀏覽,這不是一齣講故事的戲,是在探討感情,那些不能、無法的愛。夾雜著舞蹈、歌曲和台詞流洩的舞台,充滿意識流的不知所措。或許是我已經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又或者正在面臨生活中現實的一面,對於那種追求情感深處,錯綜複雜的愛與糾葛,顯得有些不耐。 或許是沒有劇情走向可以讓我融入,我開始觀察,觀察每個角色,哪個人的肢體比較純熟,舞動的感覺較為自在,哪些人的聲音比較好聽,在唱歌時是否有加分的作用。順道觀察燈光的變化和設計,以及道具和衣服換穿的意義和目的,一整個很疏離。

林鈺玲給我的感覺最像徐偃玲,她的聲音大概是三位女主角中最順我耳的人,她的歌聲有感情、帶有渲染力,勞兒的天真或世故的遺忘,讓男子傾心而氣憤。蔡佾玲一直給我很像所上學妹Egeva的感覺,或許是那頭染髮和化妝的效果,她飾演依娜母親那種漠然和恨意,很有力。魏沁如的歌聲坦白說,讓我有點不敢恭維,神秘的女子和依娜兩個角色,一高一低,很強烈的區隔。但她的身形真的很瘦很美。 

三位男演員的身材都不錯,雖然我不是很懂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們在接近觀眾席的區域穿脫衣服,而且我對男性健美的身體也不那麼感興趣,但這好像會是一種賣點吧?!李辰翔顯然比較沒有經驗,在角色的詮釋和舞蹈的帶動過程中,有時會讓我覺得他快要不行了。對比朱宏章和莫子儀,或許是朱的角色戲份比較多,感覺他的演出比較完整,講述依娜的故事,陳述自己對於撰寫故事的不確定,在戲劇張力的呈現上真的比較好。

不過,在最後蘇菲式的轉圈中,最吸引我的卻是莫子儀,雖然從上方打下六個燈光,六位在台上旋轉超過五分鐘,但幾個人讓我覺得他們轉得很辛苦,從不變的手部動作讓我覺得他們好像在遵照某種預先給予的指令在旋轉,不大有那種我印象中,為了讓自己達到出神狀態、追求另一種境界的旋轉。但我還是很佩服能這樣旋轉超過五分鐘,我在看的時候都快暈了。 

實驗性質、不帶有故事性的演出,短期內我想我是不會再碰了。或許這時才能體會某位姊姊的話,到後來會看的戲真的會越少,不光是因為經濟或是時間的考量,而是在「繳學費學經驗」的期間,已經開始自動篩選出喜好,然後,還要加上個人心境在每個階段的轉換,現在,我只想好好的被一個完整的故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