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052011 《小南管》林文中舞團


圖片來源:http://wcdanc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html


【開】一進實驗劇場,就看到舞台上舞者和江之翠劇團的樂師們在做南管暖身操,以〈望明月〉的曲調,手勢和身體配合調子轉動,有一些變化,加入投球、氣的轉移等等動作,感覺有點像是在做暖身的遊戲。

【訪一】開場先播放舞者的訪問片段,請他們自我介紹,說說對於南管的印象,南管和舞者的關係。年輕的舞者其實沒接觸過南管,有聽過的舞者其實也只是在《情歌》這個舞作有跳過一小段而已。
第一段【塾】是南管補習班教學,由南管樂師魏美慧交唱、林雅嵐帶領科步,舞者們一同學習〈風打梨〉的片段,泉州人到台灣後,將南管這個民間藝術形式帶進台灣,民俗樂曲也就是在生活中的藝術,會隨著時代改變,當然在現代社會,這類的傳統藝術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很少人能靜下心來去體會。

【試】在南管的音樂中,琵琶、木魚、嗩吶等演奏下,演員隨著曲調舞動,雙人舞、三人舞和集體舞蹈交互出現。這段還請觀眾上台一起示範,用觀音手、螃蟹手和鷹爪手三個姿勢玩猜拳,淘汰一半的觀眾,剩下的人一起跟著林雅嵐的動作,舞了一段南管的身段。其實挺有趣的,但我相當懷疑這些觀眾是暗樁,不然不可能在沒接觸過南管、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能很快的跟上前頭老師的動作,尤其觀眾是跟隨在老師身後,很多手部的動作都是在身體前方擺動。

【訪二】第二段訪談是訪問大師,包括吳興國、王心心和南管的老師們,最後一位是林文中的媽媽。訪談的內容有些頗有道理,像是關於傳統就是過去某一個年代的流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就會存留下來;有些則是對於當代求新求變的感嘆。吳興國的話頗耐人尋味,他說有人說他在革國劇的命,他想了想,那就革名吧!重點是你能走多遠、你敢走多遠。
這其實能連結到林文中此次將南管入舞,或許對擁護傳統南管的人們會有微詞,但對於推廣、認識這樣一種傳統藝術而言,其實很妙。舞作中林文中也透過改編〈家後〉的歌詞,表達出他改編巴哈十二平均律就不會有人有疑問,但他將南管入舞,就會有一堆人問他為什麼。哈哈~

【情】這個段落,舞台上有約莫10支左右的木頭,林雅嵐坐在最前面唱〈魚沉雁杳〉,特殊的燈光和錯落的木頭,讓人聯想到《春琴》。

【贅】配樂是南鼓演奏,舞者使用木棍,想著如果人身上多了一個木棍,會更便利嗎?如果不便利,那有什麼意義呢?舞者有時將木棍夾在脖子、腋下或是腿間,有時交錯、有時擊地,很精彩。

【唱】這個片段,由舞者、樂師輪流唱上舞台唱〈風打梨〉,每個人唱幾句,對舞者來說這應該也是個挑戰吧。唱完之後,樂師下場演奏樂器,舞者配合曲子舞動身體,最喜歡的是最後這一段,有些動作呼應《情歌》和《尛》,特別是舞者接觸和轉換的動作,有些身段則可以看出是南管的姿態,最後連林雅嵐都跟著一起舞起來,很妙~

看完先是很訝異自己沒睡著,畢竟猶記當年看《情歌》時,聽到傳統樂曲那一段,真的是看著看著就不支打瞌睡了,連邱鈺雯都承認她當初跳的時候,聽到南管音樂其實不是很喜歡。但這次的呈現並不是南管的再現,而是現代舞者的南管學習日記,忠實的傳遞這樣的學習過程,包括穿插舞者在學習期間的一些感想,可以看出舞者的身體有被南管影響,開發不一樣的肢體形式。

這支舞作中,可以看出張凱森和邱鈺雯有自信且貼合的舞出林文中的作品,而其他幾位舞者雖然有時「戲份」比較少,但仍然盡份的演出。連樂師也跟著舞作的流程有一些不同的演出,包括在一開始跟著舞者暖身,很有意思。很想知道這些樂師對於這個作品的看法和參與演出的感受,畢竟這種跨界交流,要入心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