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葛老師讀書會討論的小說是《不會改變的清單》,這本書我在去年4月未來親子線上讀書會就看過一遍,參加完讀書會後看完書還寫了一篇心得,想紀錄閱讀時的感動。
這本書是我這週第四個讀書會,我本來抱持著用去年的心得來參與討論就好,殊不知讀書會前一晚睡前打開自己的紀錄,發現一開始就看不懂了,「玉米田的聲音」???那是啥???然後我就翻開書,一氣呵成的讀完了。。。
今天的討論從閱讀小說的方法開始,在討論的過程中成員各自發表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覺得書中作者的巧思。葛老師提醒我們,詮釋須本著證據來說,在字裡行間找尋,不過度超譯。
這是討論之初大家都同意的,作者雷貝嘉·史德是律師,她在小說行文中用字簡練,在章節安排上蠻有意思的,同一個章節名稱出現不只一次,甚至連續5章都是「我告訴米蕊安了」,5章都短短的,製造緊湊的戲劇張力。其他地方穿插著她給姐妹桑尼亞的手寫信,這些設計都讓這本小說在形式上有變化,加上出版社找來的繪者An Chen畫龍點睛的插圖,增添閱讀的樂趣。
有成員先表達跟著故事的情節走,從米蕊安跟碧雅的對話也獲得了安慰和療癒,好像我們也被諮商歷程給撫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顯性情緒的背後可能還有隱藏在後面的情緒。專心發愁、先想兩步、做出不好的行為不等於你這個人很壞,這些對大人小孩都是很棒的提醒。
針對碧雅為了什麼原因開始接受諮商,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分歧,爬梳內文,文中並沒有清楚的表明,只知道是在碧雅父母離異、父親搬走、發生三件不愉快的派對事件的同一年,碧雅開始固定去找米蕊安談話。
畢雅因為被堂兄姊嘲弄和孤立而萌生報復之舉,米蕊安告訴畢雅,「你可以犯錯,並且被原諒。」(231頁)這點對畢雅來說非常的重要,讓她知道情緒和行為是分開的兩件事,以及即便做錯事,也可以在事後有些舉動而被原諒。
這次閱讀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碧雅在聽到米蕊安提醒,A情緒躲在B情緒後面,或是B情緒擋在A情緒前面時,她說了句跟困擾她的拼字測驗和班導的拼字排隊高度相關的一句話:
When two vowels go walking, the first one does the talking.
碧雅無法梳理清楚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混亂也連帶影響到生活的其他面向,她無法搞清楚拼字規則,這個勾連真的是很厲害。
讀書會的最後葛老師問大家會怎麼推這本書?
就一個家長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很適合跟目前四年級的小孩一起共讀,透過故事情節和諮商對話讓他慢慢了解生活和人際互動過程中的那些不舒服是可以慢慢的梳理。但回到教師要介紹給學生時,故事一個很重要的情節,也就是同志議題,難免會擔心家長的眼光而先行自我審查。或許是因為同志議題對我來說已經不是糾結點,就會忘記對不同立場的人來說或許可能仍然困難,但我覺得書封上的三行小字真的很適合父母記下來常常提醒自己:
有一種愛,
它不要求你成為任何人,
只要你做自己。
當碧雅透過心靈之眼,看到許多明亮的線條將她把她所認識的人連結起來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如同一朵綻放的花朵(236頁)。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碧雅是被很多人疼愛著,而她也不吝惜的展現她的情緒和喜好時,或許也是時候提醒讀者,我們也是和很多人連結在一起,也是愛著和被愛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