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不會改變的清單》閱讀心得

 


11月葛老師讀書會討論的小說是《不會改變的清單》,這本書我在去年4月未來親子線上讀書會就看過一遍,參加完讀書會後看完書還寫了一篇心得,想紀錄閱讀時的感動。
這本書是我這週第四個讀書會,我本來抱持著用去年的心得來參與討論就好,殊不知讀書會前一晚睡前打開自己的紀錄,發現一開始就看不懂了,「玉米田的聲音」???那是啥???然後我就翻開書,一氣呵成的讀完了。。。
今天的討論從閱讀小說的方法開始,在討論的過程中成員各自發表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覺得書中作者的巧思。葛老師提醒我們,詮釋須本著證據來說,在字裡行間找尋,不過度超譯。
這是討論之初大家都同意的,作者雷貝嘉·史德是律師,她在小說行文中用字簡練,在章節安排上蠻有意思的,同一個章節名稱出現不只一次,甚至連續5章都是「我告訴米蕊安了」,5章都短短的,製造緊湊的戲劇張力。其他地方穿插著她給姐妹桑尼亞的手寫信,這些設計都讓這本小說在形式上有變化,加上出版社找來的繪者An Chen畫龍點睛的插圖,增添閱讀的樂趣。
有成員先表達跟著故事的情節走,從米蕊安跟碧雅的對話也獲得了安慰和療癒,好像我們也被諮商歷程給撫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顯性情緒的背後可能還有隱藏在後面的情緒。專心發愁、先想兩步、做出不好的行為不等於你這個人很壞,這些對大人小孩都是很棒的提醒。
針對碧雅為了什麼原因開始接受諮商,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分歧,爬梳內文,文中並沒有清楚的表明,只知道是在碧雅父母離異、父親搬走、發生三件不愉快的派對事件的同一年,碧雅開始固定去找米蕊安談話。
畢雅因為被堂兄姊嘲弄和孤立而萌生報復之舉,米蕊安告訴畢雅,「你可以犯錯,並且被原諒。」(231頁)這點對畢雅來說非常的重要,讓她知道情緒和行為是分開的兩件事,以及即便做錯事,也可以在事後有些舉動而被原諒。
這次閱讀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碧雅在聽到米蕊安提醒,A情緒躲在B情緒後面,或是B情緒擋在A情緒前面時,她說了句跟困擾她的拼字測驗和班導的拼字排隊高度相關的一句話:
When two vowels go walking, the first one does the talking.
碧雅無法梳理清楚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混亂也連帶影響到生活的其他面向,她無法搞清楚拼字規則,這個勾連真的是很厲害。

讀書會的最後葛老師問大家會怎麼推這本書?
就一個家長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很適合跟目前四年級的小孩一起共讀,透過故事情節和諮商對話讓他慢慢了解生活和人際互動過程中的那些不舒服是可以慢慢的梳理。但回到教師要介紹給學生時,故事一個很重要的情節,也就是同志議題,難免會擔心家長的眼光而先行自我審查。或許是因為同志議題對我來說已經不是糾結點,就會忘記對不同立場的人來說或許可能仍然困難,但我覺得書封上的三行小字真的很適合父母記下來常常提醒自己:
有一種愛,
它不要求你成為任何人,
只要你做自己。
當碧雅透過心靈之眼,看到許多明亮的線條將她把她所認識的人連結起來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如同一朵綻放的花朵(236頁)。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碧雅是被很多人疼愛著,而她也不吝惜的展現她的情緒和喜好時,或許也是時候提醒讀者,我們也是和很多人連結在一起,也是愛著和被愛著。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會玩才會學》閱讀心得


 《會玩才會學》是B612第三期台灣杉班讀書會的第一本指定讀物,據說之前這個主題的選書是《遊戲力》,但因為今年有舊生就換了一本。

在討論之前,Emma先分享了她對台灣實驗教育的認識和第一手的經驗,應證了部分我的理解和疑慮,但也開啟了我的認知,在現在多元入學方案下,並非實驗教育就無法進好大學,但也是要看小孩自身的意願和目標 ,以及家庭的支持。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Free to Learn,封面上寫著「教育不應該是用逼的,而是玩出來的。」


第四章作者Peter Gray 羅列了義務教育體系的七大罪宗,讀書會的討論先針對這七項罪宗逐一討論,大家認同嗎?認同或不認同的理由分別是什麼?


罪宗一:無法以正當理由和程序拒絕


第一條就引發大家的熱議,有成員提到自學的審查,某個方面來說是為了保障小孩的受教權,畢竟有時會聽聞不肖父母把小孩關在家中忽視或虐待的新聞。


我的疑問在於,作者將義務教育的學校類比為監獄,「我們卻只根據年齡來囚禁兒童。」(98頁)享有自由等權利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法定成年年紀的訂定,不就是代表這個社會認為孩童在一定年齡之前須受到監護人的照顧和教導,但究竟可以用怎樣的判斷來證實法定成年年紀以下的孩童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就我所知,我媽媽在小學階段就得煮飯給全家人吃,自己收拾上學用品,帶著弟弟妹妹走路去上學,但我的小孩在現在有能力這麼做嗎?是我們沒有給予相應的環境讓他們發展出這樣的能力?我們小看了小孩嗎?


另一個讓我疑惑的是「罪宗五:干預合作發展並促進霸凌」,作者指出義務教育不能逃學的規定,讓在校受到霸凌者無處可逃。但霸凌的議題還包含很多不同的面相,不是容許學生在必要時有離開學校的自由就能解決。即便作者在這罪宗最後寫道「依照孩童的年齡分層囚禁,使他們無法避開騷擾他們的人;教導他們努力競爭和贏得勝利,只有比別人更好才是最高價值;以及在學校管理階層,拒絕他們發出任何具有意義的聲音……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助長霸凌向外傳播的溫床。」(110頁)我還是覺得未免武斷了些。


其他的罪宗像是干涉個人責任與自我導向的發展、破壞學習的內在動機、抑制批判性思考等比較沒有疑義的獲得一致認同。


接著討論第六章提到的玩樂力:身體、語言、探索、創造、幻想和社交玩樂的生活實例,扣連到山的十堂課在爬山的過程中會引導小孩在爬山的過程中,在安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尋找遊戲的點子和做法。


最後一題是:大人在小孩遊戲的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因為第一題討論的太熱烈,二三題很快帶過,就我之前跟課的經驗,大人主要是引導、陪伴的角色,這是我第一次實習時有感自己不足之處。


讀書會的討論到此結束。


我閱讀時有個覺得奇妙的地方,應該說是我對作者真的不熟吧。裡面講了他所參與創辦的瑟谷學校的諸多優點,混齡學習的優點我以前真的沒有特別留意到。


也讓我想到兩小年紀還小的時候去參加過混齡的共學團,是以Free Play為主。確實在混齡自由遊戲的場景中,年紀大的小孩自然有機會帶領遊戲,並降低難度配合低幼年紀孩童的程度進行遊戲,讓參與者都覺得好玩,讓遊戲得以繼續下去。


可惜在小孩進到小學後,可以自由遊戲的共學時間幾乎被壓縮到沒有的時候,這本書提醒我是應該要再想辦法為小孩撐出這樣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在不同情境中長出各種能力和力量。

《碧翠絲預言》閱讀心得

「到頭來,重要的並不是預言。...重要的是愛,還有,故事。」(237頁)
這本書是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探索多元文學系列」,張淑瓊老師以「從中古世紀到AI世代」為題的指定讀物,淑瓊老師從書中場景的切分回顧了一遍整本書故事的走向,接著是重溫不同角色的特色和重要性,再來就是每回上老師的課覺得最精彩的部分,即書中主題的分析和討論: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話語是很有力量的。而在這本書中有幾個討論到識字書寫的段落也很有意思,懺悔必須被寫下才能得到救贖,而識字這件事,對自幼受到家庭教師教導識字學習的碧翠絲來說,很難相信眼前這位比自己弟弟大的男孩即便學習和模仿的能力很好,仍不識字。她便承諾要教導他識字:
碧翠絲說:「總共有二十六個字母,你每個都會學到。一旦學會,就可以隨意組合,拼出世上的字,或是寫下世上的事,什麼都能寫,現在的、過去的,以及將來的。」(151頁)
傑克.多利看著碧翠絲用手寫出一個又一個字母,彷彿在他心裡推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每一扇都通往一間明亮的房間。」(152頁)
架構在中古世紀的故事,充滿著某個故事設定的元素:戰亂、國王、貴族、黑森林,人們只求溫飽活命,根本顧不及識字率,女性在那樣的年代是不被允許接受教育的。
而碧翠絲也因為會識字而差點被殺害,她在倉皇逃離後,有一度只記得自己的名字,其餘的一切一無所知,跟另一本最近剛讀完的英文小說 Restart 的設定有點類似。那麼「我是誰?」變成一個不堪回首的大哉問。遭逢巨變的她,「我現在住在什麼世界?我要怎麼在這裡生活?」也變成棘手的問題。
漸漸的在回想、踏出挑戰的過程中,她發現故事的力量,回憶以前在家教老師的百寶袋中翻出的故事書「野狼的故事」,她承諾伊迪克修士要寫下的「美人魚的故事」是一個關於變身和發現自我的故事,「故事,這是她得做的事,她得寫這個故事。」(198頁),到最後在黑暗害怕之中,大聲的把縈繞在腦海許久的故事講出來,甚至講故事給國王聽。
這些故事都跟她一路的遭遇、遇到的人、發生的事有關,可以從故事中找到故事中的故事裡相應的角色,經過淑瓊老師的帶領和同學的分享,這些故事細節一點都沒有浪費,埋了很深的梗,前後呼應,帶出最後最重要的,也就是我寫在最前頭的,這是個關於愛和故事的書。
這部作品中,有兩個角色的父母一直獻聲,伊迪克修士的戰士爸爸,在兒子的腦中植入各種不信任、感到失望的言辭,他無法做到父親希望他達成的樣子,被視為不勇敢的懦夫。
但整個故事的第一個預言是由他領受,在他告訴神父後被寫下來的,而他也見證了預言的發生和開展。修士發現自己得陪伴和支持碧翠絲,猶如那是獨眼的海馬陪伴著美人魚一般,他向早已不在的父親說:「看清楚我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名如他父親內心深處所期待的,是勇敢的人,只是他的戰場和父親預期的不同。在他闖入黑森林,以為自己要死於強盜之手時,腦中浮現了美好的畫面,其中之一竟是他父親的手,來自那永不滿意、嫌棄的父親的那雙手,到頭來成為支持他內心的力量之一。
而碧翠絲的母親則是從一開始就相信她流著強而有力的血液,在家庭教師提醒說她有招致危險的意志時,她的媽媽強力要求家庭教師讓她保有這危險的意志,「那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148頁)
是她的父母堅持讓她和弟弟們會識字學習,找來的第二位家庭教師,有一只裝滿驚奇的袋子,帶她認識這個無垠遼闊的廣大世界,媽媽希望家庭教師能「讓她發揮最大的能力、展現完全的天分。」(148頁)她也在回想這段過去時,發現了她「我現在住在什麼世界?我要怎麼在這裡生活?」
父母不可能對孩子沒有期待,老師在上課時也問問大家,能稱為「家」的地方該是什麼樣子?其實我讀到這一段時,內心也震了一下,在小孩剛考完期中考的這週,有很多的機會督促我自省,不管是陪伴和協助的方式,或是接下來的心態、作法的調整,我真的能愛小孩原本的樣子嗎?如果我有期待,可以怎麼合理的表達呢?
其實這個故事中有許多奇妙的劇情所需,碧翠絲相信山羊安薇莉卡、相信伊笛克修士、相信傑克.多利、相信坎諾。他們彼此相信,建構出一個互信圈。
但野狼的故事中,女孩提醒野狼:「不要再依靠我相信才能恢復真實的自己,這樣好累。你得自己相信你是國王。」(173頁)很喜歡這段提醒,當然有人可以相信是好的,但最終我們都要能夠相信力量從自己而來。
在只有極少人識字的年代,被寫下的文字「預言」就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這個故事設定對我來說比較難馬上理解的部分。不過也不是不能理解,在希臘羅馬神話中、在中世紀的故事中,有很多這樣的說法。神或人得到預言,毫無懷疑的相信,因為害怕或是其他原因而採取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手段。
故事中的參事完完全全利用這則預言去達成他想要的目的,作為掌控全王國最有權勢的人,也就是國王,背後的人,他得到的權勢是比國王更高的。他利用預言達成他的目的,他也想要扭曲預言達到他的其他目的。
下課前同學補充了故事中的一段話,坎諾唱起的那首短歌(201頁):

「我們都不知道
未來將如何。
我們只知道,
未來
是現在的
累積。」
是啊,不管預言說了什麼,坎諾離開皇宮走入森林,就沒有被預言到啊,個人的能動性、過去行動的累積,對一個人的未來還是很要緊的。
--
很喜歡這本書,讀完一遍是覺得這故事蠻好的,經過討論後發現真的有很多環環相扣的細節,埋梗和引用,精彩極了。Kate DiCamillo的書這是我看的第三本,英文小說讀書會讀的《Winn-Dixie》和貓頭鷹之前課程讀的《少女三劍客—我在這裡》每本都蠻好看的。
而這本除了出色的文字,還配上熟悉的繪本創作者 Sophie Blackall 所繪製的插圖,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多了賞心悅目的圖像,而書籍在編排上,每卷的最後都有一幅宛如中世紀手抄本、飾有美麗花邊的圖,每章的標題都有大寫花體字B的圖樣,呼應伊迪克修士在憂傷年代記修會的職務「裝飾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