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華利的故事》閱讀心得

從2021年參加又青老師發起的裴利讀書會,第一本讀的是《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就非常驚豔於作為一名幼稚園的裴利老師,如同人類學家一般,用錄音機記錄下跟幼稚園小孩的互動和討論,從中發現許多值得再深入發覺的幼教觀點。

至今讀完第六本,原文在1981年出版的《華利的故事》,有個副標是「幼兒園裡的對話」,顧名思義,整本書裴利老師記錄下她班上的22名五歲的孩子,在幼稚園最後一整學年的對話。這是她的第二本書,對於如我這樣讀過她更後面出版有關故事說演描述的讀者來說,可以從這第二本出版的書籍,看到她怎麼形成「故事說演」教學理念的過程,也可以看到一位幼教老師如何因為孩子的對話,進而去反省她所接受的幼教觀點。


本書一開始(16頁)就提到:


你可以寫一本關於思考的書——將事件和問題碰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對話、故事、演戲都紀錄下來。各種思考都會浮現出來,如同道德、科學和社會與幻想共用著舞台一樣。假如對「魔法」的思考看起來較引人注目的話,那是因為「它」是條最普遍的路徑,從這兒開始,可以去探險新的小路。我已經學到了不要去抗拒它,而且要把它尋找出來,以做為一個「真實」學校正常的一部分。


接下來就是一篇一篇以學生或是討論議題為篇名的文章,讀起來有點雜,在穿插謄寫學生口述的對話細節中,裴利老師將她的反思記錄下來。從最開始一位調皮的學生華利的行為,她看到隔離椅的效果非常有限,從幼兒園孩子對於尺、滑輪等工具用途的詮釋,她發現即便老師口頭描述或是實際示範工具的用法,但如果原理超過孩子的想像或是不符合孩子對於眼前事實的詮釋,知識性內容的教導並沒有辦法真正進入孩子的生活,小孩還是會用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來測量或是解決問題。即便如此,經過8個月,還是可以在孩子討論類似主題的過程中看到小孩的轉變:


他們仍接受魔法為解決事情的方式;孩子比以前更會發明,也把想法帶得更遠,可是方向並沒有改變。(224頁)


他們知道書的作者不想要老鼠變成超能力老鼠,可是那樣的現象是可能存在的。一個想法可以用兩個層級來檢驗:大人看到的明顯事實和小孩看到的可能性。(229頁)


附錄提到,裴利老師認為幼稚園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在課堂上教邏輯思考和精確的語言,「老師一定要協助孩子看到:他要了解的事物與他已知的其他事物,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241頁)


透過錄音帶的重聽和謄寫,老師會發現在討論中她錯過的細節,「早已變成我捕捉頓悟、被誤解的觀念、令人疑惑的語言和想法並存的必要工具」(245頁)「老師學習到要注意自己問題中的不精密處,學到要去覆述孩子的無聲的評論,學習要求孩子做澄清和增補。」(246頁)


作為家長,真心佩服能做到這樣反思和實作的老師。讀書會上,我作為比例上是少數的家長(之前還有學齡兒童家長的身分,現在沒有了 QQ),我其實有點慚愧,我並沒有很用心的在跟小孩互動,即便a-tiok比起哥哥真的是多很多話,但可能我較為務實,不太有印象她講出偏向出於想像的想法或故事。


聽其他老師們的討論、有感的內容,想著有老師意識到教學現場看似混亂的場景中,有許多值得細細留意和回味的互動細節。或許在教學現場落實故事說演不容易,但如果能意識到以孩子為主體的概念,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都會是很棒的滋養。


這本書最後一次讀書會結束之際,我將書重讀一遍,除了發現之前漏聽、沒聽懂的討論內容之外,也看到裴利老師之所以是裴利老師的過程,認真看待孩子們之間的討論和互動,相信小孩有能力可以去調整和面對學校生活的各種挑戰,知道老師作為教學者身分的侷限,相信同儕的力量,點到為止的引導小孩往更深更遠的思考前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