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借物少女》閱讀心得


 9月,#葛老師讀書會 經過了一個暑假又正式展開,這學期的第一本書是博識出版社的《#借物少女》系列第一集。

我對「借物少女」的印象就是2011年(應該是)跟妹妹去戲院看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是以,在閱讀《借物少女》的小說時,腦海中時不時浮現動畫的畫面、角色模樣和情節。這有好有壞,好處是我不太會在描述居家環境細節的文句上停留太久,可以順順的讀過去;當然壞處也是在此,被動畫制約,沒法好好感受文字的細膩描繪之處。
也正是閱讀這本書才知道,作者 Mary Norton 與Tolkien(魔戒)、C.S. Lewis(獅子女巫魔衣櫥)、Lewis Carroll(愛麗絲)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但在台灣我們只知後三者啊?!剛好問到一位媽媽友的先生是英國人,得到的回覆是英國小學生人人都讀過。
這下可有趣了,呼應讀書會開場就是討論這本書為什麼有名?除了她是在1952年就出版的作品之外,我自己的想法是,虛構的故事世界是架在人類活動空間的一部分,而且設定是能合邏輯、說服人,應該會比虛構出一個不存在的想像世界還困難。
這本書的開頭就是從梅阿姨轉述她已過世的弟弟跟她說的故事開始,藉由別人的口述,看似鄉野傳奇,也迴避了被質問的可能。書的開頭和結尾是從人類的視角描述,中間是以借物者的視角為主,兩者之間會有關聯,交織互動。
我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文中對於偷/借的討論,小小人生活在固定作息的大宅邸中,所有的生活起居物件都是從人類生活空間「借」來的,艾莉緹跟小男孩相遇的討論:
「可是我們是借物者,就像你是....普通人類之類的。我們是這棟房子的一部分。你還倒不如說,火爐都了煤桶裡的煤。」(93頁)
「那什麼才叫偷?」
艾莉緹表情嚴肅。「假設我亨德力伯父到『她』的梳妝臺借了一支綠寶石手錶,然後我爸把它拿來掛在我們家的牆壁上,那才叫偷。」(94頁)
「普通人類,是為了借物者而存在,就像麵包是為了奶油而存在一樣!」(94頁)
作者建構出一套合借物者邏輯的世界觀,普通人類不屬於借物者的一份子,所以跟人類拿取的東西不稱為偷,同類之間不告而取才是。
隔了幾天回頭記錄下讀書會的討論和心得,我在想為何沒有太多的感受和想法,或許是因為這是一個系列的第一集,在第一集中讀者跟著進入借物者的生活和世界,雖然作者用了許多物件去描述借物者借取後改造成為適合自己生活的細節,但畢竟是1952年的創作,距今已超過70年,彼時英國鄉間宅院使用的物品,跟今天已有很大的不同,閱讀的過程中會隨著齒輪、帽針等東西的比例去想像借物者的大小,但畢竟是不熟悉的物件,腦海中的小人因著連同出現的物件而忽大忽小,難以有個明確的投射和想像。
讀書會討論的最後,進入非常實際的腦力激盪時間,作為閱讀推廣者,可以如何帶小孩進入這本書?
有的成員提到會先讓小孩看吉卜力動畫;有的會先朗讀到第27頁,請學生畫下聽到的起居室場景;也有成員提到會事先搜尋物件的圖片作為補充或核對;因為這本是經典書籍,先找各版本的封面來欣賞;或是直接抽取比較精彩的段落,讓學生演出。
這些點子都蠻有趣的,策略沒有絕對的好壞,端看讀者的年紀和當下的情境。
這樣的討論也呼應在讀書會中段葛老師的提問,閱讀小說常常會遇到的障礙就是,閱讀過程中讀者有沒有辦法自己在腦中產生畫面、將文字視覺化?讀者可以慢慢練習當一位稱職的讀者,找方法幫助自己視覺化。又或者有成人會質疑,脫離學生的生活情境太遠的內容,學生沒有機會體驗過的書可不可以看?小說存在的一個意義就是幫助讀者進入未曾經驗過的人生,不用自己實際去試誤,就可以得到他人寶貴的經驗,如果是以此角度來看,不同文化、不同題材的經典文本都值得介紹給小孩欣賞。
第一集的場景設定在英國鄉下的宅院,第二集就是鄰近的鄉村自然地區,我自己是蠻期待有時間可以把第二集讀完,想知道跳脫吉卜力動畫後,閱讀文字的過程,我腦海中會建構出怎樣的畫面和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