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031515 《機器人柯倫》1927劇團@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網

     以1915年奧地利作家古斯塔夫‧梅靈克的小說《科倫》為本,英國1927劇團結合了動畫影像、真人演出及現場音樂演奏,呈現了一部離現在生活不遠的寓言。

     故事從主角安妮和她的家人、弟弟羅伯的工作和生活開始,蛛絲馬跡顯示這家人應當不是太受歡迎,也不常跟很多人交際往來,直到羅伯向同學買來自行開發的機器人「科倫」之後,生活開始走調。第一版的科倫是陶塑人,聽到咒語後會隨著主人的意志指使而做任何受指令的事,但某天他自動更新後,開始會說話、學習,接著似乎是受到廣告,並在某個背後的商業集團GO透過各式旗下的行銷洗腦之下,演化成第二版的科倫,可變大縮小,消失又突然出現,開始反過來支配並控制主人的生活,但依舊包裝在一個前提之下:主人是最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機器人要做什麼,讓猶豫不決,甚至是原先根本沒有某些想法的主人,做出依自己原本的個性做不出來的事。而第三版的科倫更可怕,直接植入主人的身體中,隨時影響主人的日常生活。

        我看這戲一直到後半段不斷出現越來越多GO集團的各種商家之後,連房屋改造、交友、挑伴侶、打造時尚流行的造型等等生活大小事全都包了之後,最後看到所有的人都穿著一樣的衣服、有著一樣的造型時,才真覺得可怕。人被科技物反制及反控不是新鮮的話題,演後座談有位觀眾提到他看到的是人被主流和某些主要的意識型態制約,在在指向資訊來源單一化,以及身處其中的人在受到無形的管控,但卻絲毫無所覺的情況。劇團是在提問,邀請觀眾藉著戲一起反思,因為關鍵已不是摧毀機器人/科技物就可以找回原有的生活,而是人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受到極大的影響,難以自拔。

        這會讓我想起身邊許多朋友相當不解為何我不用智慧型手機、會何不用某些通訊軟體。當越來越多的人際互動及關係的維繫相當程度上的依賴這些科技工具時,是不是不用這些東西生活(特別是社交方面)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我一直有在思考這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出社會、分散在各地工作、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責任時,老朋友的聯繫是否相當程度上的受到通訊軟體的影響,而有了更深或是更疏遠的連結。但或許就像是戲中不斷重複出現的,要人接受進步,不然就會被時代拋棄的恐嚇,那種必須跟上潮流、必須跟上多數人的生活的焦慮,或許是促使人們或快或慢、或情願或不甘願的接受新事物的內在動力吧。

        劇中的色調是昏黃的,舊時代的表徵。有些有意思的設定,羅伯的工作地點是備份公司,奶奶的喜好是日復一日同樣的烹調及編織,安妮的上班地點是圖書館,都是舊時代的遺留。機器人出現之後,特別是植入式的第三代出現時,人真的還需要圖書館嗎?還需要備份資料嗎?還需要自己動手編織嗎?於是,採納新機器人就彷彿接納新生活,一個更進步、更美好的生活的象徵,讓所有人被迫一同進入一個嶄新的生活,沒有特別的需求,每天都過得很開心,生活很進步。但是,然後呢?人存在的意義是?或許屆時,這種問題就一點也不重要了。

        話說回來,安妮和敗犬樂團的音樂還真是不怎麼動聽,聽了真的會毀了聖誕節。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031215 《羅莎舞羅莎》羅莎舞團@戲劇院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

       這是一支年紀跟我一樣大的作品,是舞團的出道代表作。我一直在想編舞家及舞作必定會隨著時代有所變化,或許事隔這麼多年的現代觀眾會對當初的代表作有不同的看法。

        這支舞和音樂走極簡和重複的風格,四位舞者,舞作分作五段,第一段是安靜的開場,舞者在舞台上靜靜的翻滾和變化地板動作,因為實在是太安靜了,所以我就睡著了(哈)。第二段一開場砰的一聲音樂出現,我還真的被嚇醒。舞者分別坐在四排椅子上,隨著音樂不斷的重複摸頭、撥頭髮、右手垂下、翹腳等連續動作,有時四位舞者動作相同,有時則有些變化,像是其中一位舞者低垂著頭休息,其他舞者則繼續這連續的動作。第三段開場前,舞者把所有椅子拿到舞台後方排成一列,其中一位舞者坐在左舞台休息,其他三位在舞台後方,以右手伸出帶動身體轉圈等動作繼續不斷的舞者,穿插其中一位舞者跑到舞台中間或前面,舞著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動作,中間穿插幾段其中一位舞者在舞台左側或前方跟其他舞者做出不一樣的動作,拉下右間外衣,然後再穿回去,雙肩拉下,抱胸,然後把衣服拉回去。第四段的變化比前兩段多了,我比較喜歡這段的音樂,樂器豐富了些。舞者以舞台中心為圓心或是有著隱形的三角形和方形的界線,延著這些線一個接著一個移動,或是兩兩為一個單位面向一邊舞著相似的動作。這段結束時因為燈光全暗,讓許多觀眾以為這是結束了,開始鼓掌,而我內心一陣疑惑,不是有五段嗎?就沒跟著拍手。果不期然,最後一段燈光偏暗,一位舞者趴在舞台前方,兩位坐在後方,一位舞者從舞台後方坐著第二段左側舞台舞者的動作,撥下右肩衣物,再拉回去,緩緩的往前走,直到燈光全暗。

        有一段時間沒看這種類型的舞蹈,動作相當節制又重複,看完沒有太多想法,只覺得舞者的衣服看起來很舒服,我也好想穿穿看。只是,就會在想,其實不斷的重複類似的動作也是會累的,畢竟一直轉來轉去。很想知道拉下肩部的衣物究竟在當時是怎樣的意圖,畢竟整體的感覺還是有種小女孩在花園或草地上開心的轉來轉去,撥下肩部的衣物,其實還蠻突兀而帶有某種意涵的,只是就現在的眼光來說,這真的不算什麼吧。

       補充一下,燈光很有意思,這大概是近期來少見燈光變化這麼繁複的舞。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030115 《紅》沃德舞團@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結構。走位。踩踏

方進入觀眾席,舞台上由左到右,分別是兩位男舞者、一位男舞者、兩位女舞者、一位女舞者,都有繩子纏繞身體。舞者身上的衣物,不是紅的就是白的。舞台中央有四個拼湊起來的三層階梯狀椅子,舞台周遭也掛著幾件衣物,想來舞作之中應該留有換裝的時間和意義。

開場是由唯一一位身穿黑色洋裝、棕色靴子,手上拿著毛線正在織襪子的女士,將舞者身上的縛繩一一拆開後,走到舞台後方一邊編織、一邊跺腳開始的(後來才知道這位女士就是編舞家),除了一位女舞者身上仍有縛繩,被放置在椅子的中央之外,其他五位者者,分別跺腳、起身走動,由左到右繞圈。舞作一開始的聲響就是舞者跺腳、走動的聲音,之後是歌曲、編舞家和舞者一起由口、腳跺或拍打身體發出的聲響交錯而成。燈光隨著舞蹈變換,白光、紅光交錯出現。

雖然這個作品是由passion出發,舞者之間的交集不大明顯,也非此作的主軸,但中間還是有一段讓女舞者(來自台灣)藉由拍打男舞者的身體或是賞耳光的方式,配合節奏進行。這個段落的最後,是所有舞者躺在地上隨著節奏抽搐。

最後有一段,背景音樂是編舞家的呢喃,有時用幾種語言念出的數字,有時是表達情緒的字眼和用語,比較像是意識流,至少我沒抓到他有特定而完整的想法。舞者分站舞台周邊,由一位男舞者開始,做出賽跑的準備動作,在場上跑了起來,但有些舞者雖然做出準備動作,不必然真的跑出去。

整支舞看下來,雖然有其完整而精準的結構,但對我來說,不是太好吞食,重複的動作作了三次之後,我就會繼續數算編舞者這樣安排還會有幾次。以節奏和歌曲穿插,讓我有點抓不到這些背景音樂和舞者動作之間的關係,抑或是沒有關係(?),雖然可以隱約感受到舞蹈從情緒出發,但被切成許多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情緒表達,給我片段、不甚連貫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