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080814 《情色度假村》2014臺北藝術節@城市舞台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本來借了市圖的書《情色度假村》,打算在看演出前先了解故事,不過借了書後因為事多、書多,放了一個月也沒翻開,再加上有讀者預約的情況下就只好拿去還了,想再度預約借閱已經要排候補2號了(結果,今天晚上看完戲,回家收到市圖通知已經可以取書借閱了,哈)。不過其實如果有去六月份的講座,與談人已經把故事的梗概介紹的相當清楚了。

旋轉舞台、錄相即時投影是這齣戲主要的呈現方式,透過演員的獨白、心理醫生與主角和男女主角間的對白,呈現當代社會疏離的人生觀、對愛或性的渴望、歐洲人到泰國買春、度假隱瞞/轉換身分等議題。

本來就是知道原著之赤裸的描寫性慾,真正觀賞演出時,在長久以來的文化氛圍和某種道德標準的作祟下,說實在的是有些尷尬(隔天看舞時聽到有觀眾抱怨,有的媽媽帶小孩來看,這劇情和台詞之讓人困擾),但我覺得是相當有趣的測試。呼應演後座談上,總監認為台灣的觀眾有慧根或是翻譯很到位,因為劇中所鋪的梗,都有即時聽到觀眾的笑聲和回應。這呈現出一種奇妙的矛盾,在一個假掰的中上階層社會中(台北尤其如此),某些議題不是觀眾能舒服接受的,但是這不正就是引入其他國家劇團演出的目的嗎?打破往常觀看世界的方式,多好

就先不論這戲的內容是否老梗,我想說我看到的和當下想到的:錄相及情感。

錄相在這齣戲中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理醫生訪談時、做愛的表情、SM酒吧的內景,以及我覺得最有趣的,以電視斷訊的黑白畫面呈現度假村發生爆炸的場景。演後據演員所說,錄相可以代表說謊、幻想和白日夢的情節,臉部表情放大投影很快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即便演員是背對觀眾或是在靠近舞台深處的空間演出,都不妨礙觀眾理解劇情的發展。在看的時候就產生了疑問,所有的畫面基本上都是即時投影,只有一段在酒吧裡,拼貼式的畫面讓人無法清楚判斷圖像內容,後來想想是因為放大影像給人的衝擊很大,這齣戲只是直接援引韋勒貝克的赤裸語言,又不是毫無意義的下流,的確沒有必要清楚明白的呈現酒吧內部的景象,而且已經透過角色對話點出酒吧的特色,也沒必要再用影像說明一次。斷訊畫面有意思之處在於,下一段的開頭是主角昏迷數日後剛剛清醒,對於爆炸之後的記憶留有一些空白,斷訊是個很好的比喻,也因此無須直接呈現爆炸的慘況,甚至連設計爆炸聲響、火光畫面都不需要,就可以清楚的銜接劇情。

男女主角有一段對話問到,歐洲女人和亞洲女人的差別,大意是說歐洲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已少見全心全意為愛付出的人;以及男主角自陳遇到女主角是多麼幸福和幸運,掩飾矯情的話不用多說,可以直接感受彼此的情感和性慾,而不用擔心身材、身分等外在因素。言下之意頗有種當代社會已失去純粹直接的情感交流的感慨。

記得六月的座談會上(主持人:耿一偉,與談人是鴻鴻和沈清楷),忘了是誰說的,原著就是把所有男性想的但是不敢講的全都說出來,完完全全是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待兩性關係、性愛與買春的行為,如果女性朋友看到覺得不舒服,看似是無法避免的。這齣劇也沒有要為誰辯護,就是把種種的男女關係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刺激觀眾的接受度,迫使觀眾去反思自身或是周遭聽到的事務。

這也就會牽涉到一個問題,身為觀眾的「你」,看戲當下的帶有哪些身分,或許是因為自己即將進入契約化的兩性關係中,自幼接受不少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之下,透過這齣戲去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互動模式和感受,蠻有啟發性。

男主角史蒂芬.夏夫(Steven Scharf)的戲份很重,從略有憂鬱症、自絕於外在世界的孤僻者,遇上超溫柔又美麗的女主角(卡蒂亞.賀伯斯真的超有魅力的),三個演員加影像設計師在臺上隨著不同場景變換角色,流動的身分和轉動的場景,原劇名為「平台」,著實就是真實人生的反應阿。

2 則留言:

Mavis 提到...

您好,我是臺北藝術節的行銷專員Mavis,想請問您的心得是否方便提供轉貼於臺北藝術節的臉書上?以上,再麻煩了,感謝!

Dancingwing 提到...

Mavis好:

很抱歉到今天才看到這則留言,轉貼至台北藝術節的網站沒問題,請註明是網友dancingwing寫的即可,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