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tifa.ntch.edu.tw/program_13.php
只能說,侯非胥很懂觀眾的心理。
對於他在段落轉換、整體氣氛營造的處理上,會讓人覺得有點刻意,但效果十足。整體的舞台非常的暗,穿插著搖滾樂、埃及風的群舞和沈靜的音樂,整隻舞作從刺腹自殺者開始,從低沉溫柔的女生歌曲(Join Mitchell的Both Sides Now)結尾。畫面從開頭、中段和尾聲都有一小段時間的留白,意思是舞台上的「空」。有點像是釣人胃口般的,讓觀眾期待之後會有什麼東西,這比從頭到尾填滿的感覺更留有餘韻。
舞者的動作在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是搖滾樂演唱會上,搖滾區觀眾的動作,雙手高舉,不由自主的跟著擺動身體(當我聽到開場的音樂時,我覺得這場舞根本就應該站著看才對!)。而演唱會上唱的不知所云的歌手,與競選場合上拿著麥克風大聲疾呼著的演說家,看起來也沒有那麼的不同,同樣是藉由聲音和話語,鼓動台下觀者的心,讓觀者隨之起舞。
Where
there is pressure, there is folkdance.
(出場時看到兩個桃園高中的妹妹,拿著手機在查單字,說:「那是壓力、壓迫的意思啦!」)還蠻喜歡裡面跳著民族舞蹈的片段,大家圍在一起,有位舞者在中央,像是土風舞般,一種就算是生活在政治的不確定之下,還是可以聚在一起,彼此相互安慰鼓勵。
最喜歡的段落是混著風塵的埃及音樂,那飽滿的塵霜味,讓人為之心醉。舞者的姿態也不過度扭曲,像是融入音樂中的隨之舞動,或跑或走的,時而圍起圓圈、時而分散各處。時而在安靜之下,在燈明燈滅之間,變換出種種姿態,有時投降、有時交錯,但我覺得編舞家很少讓這些舞者擁抱,彷彿每個人都是一個個的個體,彼此之間的連結並不高。像是在壓迫之下,每個人都只能自顧自的生活。
舞台設計刻意而高明,背景搭出兩層空間,下層分別是三位鼓手(最喜歡舞台右方那位大哥,整個人的身體隨著節拍而擺動),上層有四位貝斯手,上層中間是歌手的位置,時而會轉變成演說家拿著麥克風疾呼的地方。於是,在地面上的舞者似乎成了聽演場會、聽演說的觀眾,在高層的引領和壓制之下,展演出市井小民的樣貌。
燈光也是很能引導氛圍的設計,舞台兩側佈滿著大燈,全亮時彷彿無數隻眼睛在看著舞者/百姓的舉動;上方主要三盞大燈,讓中場空著的舞台有故事性的留白,舞者離開之後、魂影還未散去。但整體的光我覺得還是太暗了,再加上大量的乾冰在空氣中飄散,一開始的確營造出一股神秘、鬱悶的氛圍,但是黯淡太久也讓觀者覺得很不明朗,在過份安靜的段落反而會有集中注意太久的疲憊。
樂手是演出的一部分,我後來覺得不能只看舞者,因為整個舞作就是由音樂和舞蹈串起來的,少掉任何一部分都會覺得不完整。雖然搖滾樂的某些片段真的是太大聲了,大聲到讓人覺得是噪音的不舒服,但是在幾個音樂片段的穿插和對比之下,更可以突顯出安靜部份的力量。像是那些受到政治壓迫者的片段,就是如此的沈靜有力。
不過看完時,還是有意猶未竟之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