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031812 《她方之城》新書+簽名分享會@德祺書坊

圖片來源: http://angeleggroll-herstory.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html

        認識 die Oder 是因為前陣子在臉上被轉載多次的「寓言故事」(http://angeleggroll-herstory.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html),著實被那平實中肯的文字所吸引,於是尋線發現作者出過一本書,但已經賣完,欣逢再版的機會,剛好時間容許,就去聽聽新書+簽名分享會了!

        說真的,我不是個認真追蹤blog的人,想買書也是因為想要一本通勤書(XD)捧在手上的實質感。原以為在網路上報名會像很多諷刺漫畫所描繪的,網上報名的人數會大於實際到場人數的好幾倍,但空間不大的德祺書坊也塞的滿滿的。

        說真的,書拿到手後,我最感興趣的是在書背下方的這段文字:「和手持經論筒的老婆婆在八廓街轉繞著、散佈在一望無盡的德國黑森林、親眼目睹西斯汀教堂裡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在湄公河上乘船趕路、生活在全世界最酷的首都柏林、於羅馬尼亞不知名校鎮上攔下一輛馬車、在蒙古草原陪孤兒種馬鈴薯、在陽朔灕江邊的山林間野營,或與人山人海的流亡異鄉的藏人,一起在喜瑪拉雅山腳下接受灌頂.....就是這些發生在遠方的旅程,構成我起伏的人生故事。」

        分享會上前半段是介紹作者怎麼會選擇到德國,一些去德國學習德文的具體建議,從食宿方面透露在德國某些有趣的不成俗的規定,像是租房子不是找房東,而是剩下的房客輪流面試挑選新房客;像是各校博士申請的要求不見得是硬性規定,只要有老師願意收你,就可以去就讀;像是德國各個城市的風景都長得差不多等等。這些看似細瑣的描述,其實呈現作者怎麼去看待過往的經驗和這個國家、城市的改變,其實挺有趣的。(可惜有事三點半就得離開,不知道下半場有些什麼,但我有看到柏林圍牆壁畫塗鴉的今昔對照圖)

        我抱持的心是想來看看作者長得什麼樣以及她講話的樣子。想來找點繼續往外探索、開展視野的勇氣,然後,我也要背上背包,前進、寫自己的歷史。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031812 《器官感性》看排@世紀當代舞團排練場

圖片來源:http://www.ccdctw.com.tw/news-inside.php?nid=11

        很有意思,第一次看尚在發展修改的舞作彩排,今天看的是曾獲台新大獎的編舞家姚淑芬的作品,在世紀當代舞團的排練場(南昌街108巷裡,是座有50多年歷史的碾米廠),看九位「年輕」的舞者跳出編舞家心中的Golden girls

        四點,姚淑芬先介紹這齣作品她發想的概念,從她在二、三十年前看到的Golden Girls,她就一直想要做出她心目中的Golden Girls。於是,她在嘗試偏實驗性質編作的同時,也在想跳舞的藝術為什麼不能是「美、狂放和時尚」的?這齣舞作想呈現女性階段性完美的形象,隨著時間上的轉變,歷經風火水土四個階段,今天分別看了風、火、土的片段,水是編舞家最喜歡的一段,因此留待正式演出當天才能看到(真的很讓人期待~~)。

       「風」是序曲,東方味的音樂,穿越時空從過去到現在。動作是從生理結構和動作的關係,再加上心裡層面,呈現和地板廝殺、內心澎湃的情感。舞者真的很性感,某些撩人的姿態,細部肌肉的動作所呈現的張力,讓人有怦人心動的感覺!

        舞者腳上是前頭像三寸金蓮的清朝格格旗鞋樣的高跟鞋,的確要讓習慣不穿鞋的現代舞者穿上高跟鞋跳舞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個性偏中性的女舞者做出純女性嫵媚誘人的動作和表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有幾位舞者的肢體和表情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感覺,真的超級令人血脈賁張的。

        第二段是「火」,將芭蕾舞蹈教室常見的把杆立起來,讓鋼管一樣,六名舞者分兩組在上頭旋轉、交錯,用身體傳達情感的火熱,動作繁複精彩,讓人覺得舞者的手腳好靈活阿!

        最後一段是「土」,回到地板的動作,呈現出與大地之母的連結,局部痛處由內而外的表現,像是來到年華的尾聲,那般沈靜。據說,舞作的最後會回到雙十年華,熱情的舞蹈。

        一個小時斷續的看下來,覺得這個作品真的精彩可期,因為現在只有看到鞋子的雛型,之後還有服裝設計師黃嘉祥的作品,讓人非常非常好奇也期待這樣的舞蹈動作和整體呈現「很女性」的氛圍,究竟會有怎樣的服裝和整體形象出現。

        編舞家說她在和舞者工作時,也會討論,當代所認同的「美麗的女性」究竟是什麼樣子,她覺得以往看到的「嬌羞」現在已經不太存在,讓我想到現在一般在網路、螢幕或是路上看到美女都很外放、很敢現吧,似乎少了那種略帶保留的神秘韻味。

        最後要一定要提的是,這齣作品的英文是Dangerous Breath,我覺得比中文「器官感性」來的好,因為像這樣的群體在一起工作,編舞家說最重要的是集體記憶,意思是用舞者彼此的呼吸去帶動情感和整體的氛圍,我想這不光指的是大家動作的速度要一致,而是一種相互的感染力,不管要呈現的是奔放的熱情或是內斂的情感都是如此。

        總之,很喜歡這個作品的嘗試和概念,也很期待最後成型的樣子。這並不是一齣非常沈重難懂的作品,歡迎不管是哪種性別認同的人,都可以進劇場來感受不同階段女性完美的形象!


時間:2012年5月2-6日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紅磚區A棟(請由杭州北路與北平東路口進入會場)
票價:600/ 900/ 1200 (學生票、團體票10張以上、兩廳院之友、台新銀行信用卡、華山意思卡、玉山銀行信用卡、誠品會員9折優待)
購票資訊: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UZVVfDwMLG)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20120316 《政治媽媽》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2012 TIFA

圖片來源:http://tifa.ntch.edu.tw/program_13.php

        只能說,侯非胥很懂觀眾的心理。

        對於他在段落轉換、整體氣氛營造的處理上,會讓人覺得有點刻意,但效果十足。整體的舞台非常的暗,穿插著搖滾樂、埃及風的群舞和沈靜的音樂,整隻舞作從刺腹自殺者開始,從低沉溫柔的女生歌曲(Join Mitchell的Both Sides Now)結尾。畫面從開頭、中段和尾聲都有一小段時間的留白,意思是舞台上的「空」。有點像是釣人胃口般的,讓觀眾期待之後會有什麼東西,這比從頭到尾填滿的感覺更留有餘韻。

        舞者的動作在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是搖滾樂演唱會上,搖滾區觀眾的動作,雙手高舉,不由自主的跟著擺動身體(當我聽到開場的音樂時,我覺得這場舞根本就應該站著看才對!)。而演唱會上唱的不知所云的歌手,與競選場合上拿著麥克風大聲疾呼著的演說家,看起來也沒有那麼的不同,同樣是藉由聲音和話語,鼓動台下觀者的心,讓觀者隨之起舞。
   
         Where there is pressure, there is folkdance.

       (出場時看到兩個桃園高中的妹妹,拿著手機在查單字,說:「那是壓力、壓迫的意思啦!」)還蠻喜歡裡面跳著民族舞蹈的片段,大家圍在一起,有位舞者在中央,像是土風舞般,一種就算是生活在政治的不確定之下,還是可以聚在一起,彼此相互安慰鼓勵。

        最喜歡的段落是混著風塵的埃及音樂,那飽滿的塵霜味,讓人為之心醉。舞者的姿態也不過度扭曲,像是融入音樂中的隨之舞動,或跑或走的,時而圍起圓圈、時而分散各處。時而在安靜之下,在燈明燈滅之間,變換出種種姿態,有時投降、有時交錯,但我覺得編舞家很少讓這些舞者擁抱,彷彿每個人都是一個個的個體,彼此之間的連結並不高。像是在壓迫之下,每個人都只能自顧自的生活。
    
        舞台設計刻意而高明,背景搭出兩層空間,下層分別是三位鼓手(最喜歡舞台右方那位大哥,整個人的身體隨著節拍而擺動),上層有四位貝斯手,上層中間是歌手的位置,時而會轉變成演說家拿著麥克風疾呼的地方。於是,在地面上的舞者似乎成了聽演場會、聽演說的觀眾,在高層的引領和壓制之下,展演出市井小民的樣貌。

        燈光也是很能引導氛圍的設計,舞台兩側佈滿著大燈,全亮時彷彿無數隻眼睛在看著舞者/百姓的舉動;上方主要三盞大燈,讓中場空著的舞台有故事性的留白,舞者離開之後、魂影還未散去。但整體的光我覺得還是太暗了,再加上大量的乾冰在空氣中飄散,一開始的確營造出一股神秘、鬱悶的氛圍,但是黯淡太久也讓觀者覺得很不明朗,在過份安靜的段落反而會有集中注意太久的疲憊。

        樂手是演出的一部分,我後來覺得不能只看舞者,因為整個舞作就是由音樂和舞蹈串起來的,少掉任何一部分都會覺得不完整。雖然搖滾樂的某些片段真的是太大聲了,大聲到讓人覺得是噪音的不舒服,但是在幾個音樂片段的穿插和對比之下,更可以突顯出安靜部份的力量。像是那些受到政治壓迫者的片段,就是如此的沈靜有力。

        不過看完時,還是有意猶未竟之感。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030912 《操偶師的故事》楊輝&瑞士落桑劇院 2012 TIFA

圖片來源:http://tifa.ntch.edu.tw/program_06.php

        這是一個小巧精緻、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

        整個故事是中國布袋戲大世家的第五代傳人楊輝,以布袋戲偶和真人合演,並穿插布袋戲文武場的片段,呈現他自身家族的興衰故事。戲偶都是楊輝自己做的,節目介紹說他想要製作這個故事有一段時間了,只是他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要呈現什麼、該怎麼呈現,我只能說,我很喜歡這個版本的手法、呈現方式和挑選的片段。

        開場前,一走進實驗劇場就聞到一股香味。舞台左方地上有一盞蠟燭,正中央是一片狹長的投影幕,投影出潑墨山水的風景變換。右側舞台上有三個偶(就是上方的圖片)。以楊輝父親的紀錄片開頭,他正在搬演一齣布袋戲的紀實片段。舞台上主要有兩個戲台,大小可以塞進一個人,這兩個戲台的位置和設計,使得這齣戲顯得更豐富而有變化。

        楊輝的父親被文革時期的紅衛兵整得很慘,劇中以銀龍來代表當時的共產黨,只要一出場必定要閃電和煙霧,顯示共產黨的無所不在,使得他的家庭遭受前所未有的晴天霹靂。而他的哥哥因為受不了傳承家族技藝無法營生而選擇放棄,他接下了這個棒子,隻身前往歐洲。一開始也相當窮困,後來有天使來幫忙,喚起他找回對父親的回憶,振奮起來發揚布袋戲。幾代之間的傳承以蠟燭的續燃來表達,而老死或離開的人,代表他的蠟燭當然熄滅了。

        三段布袋戲的片段都很好看!前半段是場男女的文戲,靈巧的雙手將女方的嬌嗔和故作凶悍,以及男方想盡各種辦法要一親芳澤的心理轉折表達的淋漓盡致。中段的兩方對打更是精彩,各種過招的精彩就不說了,連裝死人工呼吸的招數都使了出來,最後一招更是高明,將小人兒的衣服往空中一拋,手接下來就穿好了!!!!!現場立刻響起掌聲,太神乎其技了!

        後半段是「武松打虎」的片段,觀眾看到的是戲台的背面,前方投影幕出現的是正常觀戲的觀眾會看到的「正面」,非常喜歡這個設計,可以看到戲台背後,師父和徒弟之間的互動,以及兩人需要多有默契的相互配合,才能呈現前台看到的精彩演出。看到師父將老虎舞的活靈活現,徒弟在一旁也沒閒著,雙手在後台舉起模仿師父的手勢和姿態。除此之外,還必須眼明手快的遞上正確的戲偶,間或幫師父擦汗,或是換手演出。可以從中看出師徒的感情和默契真的很深厚,也讓我非常佩服一個法國人竟然願意學習來自中國的傳統技藝,尤其是入門必須練習的手勢,就是將手指垂直地面立著,大拇指食指一邊,其他三指在另一邊,以這樣不自然的方式撐開手指,為了操偶的需要,這種有點非人的訓練(你可以自己做做看這個動作,就知道指縫會很痛),居然有外國人有心想要學習,這點很讓人佩服。

        中後段有一部份是他的弟子彭可雷演出天使,這個天使非常的摩登,會唱很多西洋的流行曲,而且它的頭是個關鍵性好笑的設計。或許習慣傳統布袋戲的人會覺得這個天使有點不倫不類,但是彭可雷操偶的結果,相當有戲劇化的效果,神韻姿態都很能說服人,逗得孩童年紀的觀眾哈哈大笑。讓我想到,即便是傳統技藝它也不是死的、不能有變化的,一定會因為演出的人、地點和觀眾而有所不同,這才是讓一種技藝活化並且傳承下去的方式阿。

        最後,說件開演前的小事:節目開始前15分鐘,觀眾還在戲劇院地面層的走廊排隊進場,排在我前面的,應該是位老布袋戲師父,七、八十歲的老伯伯和兩個中年男子不時交談,側聽到老伯伯說他有看過楊輝父親的紀錄片,也見過楊輝的兄長。當下就覺得這次TIFA籌備團隊的用心,請來了有名的布袋戲大師,吸引了台灣這方面的能人也進場欣賞和觀摩,一定會產生有趣的迴響。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20120302 《有機體》2012 TIFA 兩廳院與卡菲舞團

圖片來源:http://tifa.ntch.edu.tw/program_12.php

        只能說,這真是一場令人驚喜連連的舞作。
        很喜歡這樣的開場,穿著深色或白色編織舞衣的舞者,並排躺下,腳的動作像是針一般靈活的穿梭,而白白的手就好像是棒針的棒子,呈橋式的身體似乎是針洞,隨著舞者的動作,織就出這支舞。
        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段落,其實都與音樂有關,或許是因為音樂的烘托,加上燈光設計和舞台設計的加持,讓激動的情緒滿溢。最喜歡第二段的雙人舞,高大的法國舞者搭上嬌小的台灣舞者,除了高度差形成的層次之外,兩人的身體和手部的動作相互交織,時而相互應和、時而摸索自己的路。
        說實話,當舞者穿著古又文設計的套頭大件寬版針織衣時,我直覺想到蟲的繭,而且像是掛在牆角的衣魚,時高時低的蠕動,有時像是要把前方的兩名舞者吃掉一般。而在舞台後方的舞者們,則是群聚在一起,伸展身體和手腳,像是不斷滋長增生的有機體。
        最喜歡的燈光效果是中間某一段,將舞台和背景投射成相框,這段的舞蹈概念應該來自街舞,忘記曾在哪裡看過街舞是一種有禮的競技,兩方人馬輪流派出代表,各自秀出自己的拿手絕活。出來表演的舞者走到相框外圍燈光打出的位置,其餘的人站在舞台中央黑暗處,有時應和、有時觀看,相當有意思。
        後半段的舞台設計完全深得我心,垂簾的設計增加神秘感,也隨著舞者撥弄的動作,製造出織布機的效果,還可以被編成一條條的辮子,活像是波斯文明的皇宮內,在宮廷走廊上穿梭。
        舞者穿著流蘇狀的垂簾斗篷(正合我意!),把身前的流蘇撥動時,有一瞬間有點像達悟族的婦女長髮舞。另外一個片段是舞者排成一排,手從流蘇後方穿出再穿入,真的很像是一針一線的縫製,相當寫實。
        最後一段的蘇菲舞相當扣人心弦,流蘇斗篷隨著舞者旋轉的身影起舞,像是要把一切都獻給天地一般。
        謝幕後,還有一小段街舞的表演,聽到觀眾席整齊劃一的拍手聲,一位位舞者輪流秀出高難度的街舞動作,雖然我對街舞不熟悉,也沒有很熱衷,但是看到這段心裡想著:街舞也可以站上戲劇院的舞台!
        地板光滑略帶反光效果,這對於坐在高樓層的觀眾,有時候是種困擾、有時候卻是種驚喜,看到懸掛在舞台上方的編織作品或是垂簾倒映在地板上,和舞者的身影相應,地板也彷彿是一幅不斷變動的畫作。
        這次卡菲舞團編舞家穆哈.莫蘇奇和古又文的合作,雖然是因為他在看到北美館的古又文展後才有的發想,但是結合厚重多樣的毛線針織服裝,讓人想到與川久保玲合作過的摩斯.康寧漢,不同的服裝設計,給予舞者伸展上的限制,但也同樣的為舞者帶來嘗試不同動作方式的可能性和驚喜。
        總而言之,這次的旗艦製作真的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