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112411 《框》&《雨》@光點




圖片來源:
《雨》: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_frse10954345_now.html
《框》: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9497

在忙亂收拾之中,還是擠出時間去光點看《雨》&《框》,兩部片都是以現代舞為主,前者塑造出不斷下雨的非寫實場景,單人舞和雙人舞都很有氣氛;三位舞者之間,或連貫、或獨立的舞著,藉由剪輯的切換,呈現相互呼應的畫面。兩位男舞者的雙人舞,充滿著情感和魅力阿!!

後者《框》是兩位資深的舞者巴瑞辛尼可夫和安娜拉古娜舞台表演實錄,從走廊側錄畫面開始,到舞台上的呈現,再到演出結束,觀眾席、大廳、後台的側錄,從開演到結束,看著電影的畫面會覺得自己是站在演出劇場的中控室,以一種由上而下的全視角度在觀看。兩位舞者在舞蹈中的動作,很難會感覺到他們是上了年紀,看那邊舞動邊露出的面容,很美、完全不老。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111711 《星空》@信義威秀

圖片來源:http://www.ipeen.com.tw/comment/193791-[電影]星空Starry+Starry+Night

        電影結束,耳邊響著五月天的《星空》,我只有一個感覺:我真的老了,電影裡面那些關於中學生的青澀、幼稚和純情,真的離我好遠好遠。

        忘了是什麼時候看過繪本的,知道小美不時看到父母爭吵,發現對面有一位新搬來的男孩,很會畫畫,然後,他們一起逃離爭吵的家庭,到山上、河邊去發現、探索這個更廣闊的世界。因為是繪本,許多畫面是可以很詩意、想像的空間,但翻拍成電影,就必須給予這個故事更為具體的骨架,來支撐畫面和畫面之間的跳動。

        於是,劇本加入了小美和爺爺的感情,小美跟小傑一起做班級佈置比賽,校園霸凌,三天兩夜的探險,以及最後,到法國發現的秘密。畫面不時穿插寫實和非寫實的場景,看到小藍象走在昏黃的街燈下,還是會有一種驚喜;看到小傑憤怒的搥打蓄水桶,倒映出來的影子是隻憤怒的恐龍,這些,都讓想像可以融入現實中,給予情緒更多細緻的處理空間。

        其中,最喜歡的手法莫過於「拼圖」。除了可以呈現小美一家人由親密到疏遠的隱喻,在小美生病發燒做夢時,崩落的拼圖像是她原本擁有的美好世界也跟著崩落一般,原以為觸手可及的幸福,沒想到卻就此消逝,那種失落感,很強大的。

        很喜歡最後在法國的場景,小美牽著妹妹走在充滿聖誕歡欣的街道上,聆聽孩童的唱詩,走在巷弄中,突然發現一家拼圖店,所有的拼圖都缺了一塊,那像是一種現實,不完美的真實。但喜歡拼圖的人都知道,拼一拼就真的很容易找不到某一塊,但缺了一塊就是不完滿。不管到最後,從地下室走上來的是誰,他都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一位願意滿足、成就他人夢想的人。

        另外,劉若英自在/悲傷到旁若無人的在餐館裡跳舞那段也很棒,自顧自的沈浸在自己的悲傷中,一種不希望別人打擾,一跳起來就無法停下來的悲傷,不管是真酒醉還是清醒的藉酒發愁,都有一種自成一格的美。

        不管你的夏天是在何時到來或結束,或許,就像最後小美說的那樣,只要身邊有朋友和家人的關心,或許,就是最幸福的。然後,擁有一起望向星空的回憶,可以在記憶中收藏和回味,就可以走出內心的陰霾(她從探險之旅回來之後,瀏海就變成旁分,而不是全部蓋起來),然後,融入身旁青春年少的世界,跟著一起自在的笑鬧。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111111 莫里哀《誰真的愛我?》法蘭西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18f62a60131d1a038300625

      看到最後一幕,阿爾公的家人聯合嘉年華會的樂師們,一起虛構了醫師就職儀式,證詞完完全全是狗屁不通的醫學知識和倫理,最後,阿爾公被扛起來,歡欣到頂點。燈暗、謝幕,一面熱烈鼓掌的同時,我克制不住的流下淚來。

       這是一齣橫跨3百多年的作品,對於一個劇本能夠歷經時間、空間的限制,仍然帶給觀眾笑淚交雜的事實,讓我感動不已;覺得諷刺的是,莫里哀將自己寫進劇本裡,自我嘲諷一番(與紀蔚然在《嬉戲》中那一小段相似),最後卻在演出阿爾公一角的第四場後,吐血身亡。就算再怎樣嘲弄當時對於庸醫的不滿、人民盲目相信醫藥的無知,莫里哀仍無法躲過貧病交迫的事實。

        這齣戲有許多梗是我們在現在的劇場裡也常見的,機智又忠心的僕人,假愛心的妻子,無腦沒法克制相愛彼此的年輕男女,以及用裝死來測試他人真心的橋段。這些都是生活上常見的元素,不管在現實生活、電視劇、劇場都是。但想想,這些還真是歷久彌新的手段阿。但這些元素加起來,配合演員對詞的節奏和肢體動作的掌握,在在增添了許多笑點和趣味。

        角色間的對話,有許多段落像是在唱雙簧似的,像是沒有耐心、應付了事的父母,對著情感滿溢又單純的小孩哄騙,這出現在小姐和女僕的對話,也出現在阿爾公、繼母和女僕的對話,以及阿爾公和醫生之間。這些機智快速的一來一往,針鋒相對,過癮極了!另一段令人拍案叫絕的語言操作在醫師帶著他的姪子上門提親時,從醫師口中得知姪子根本就是個晚熟的學人鳥/笨蛋,憨直的可以背誦出(也不知道花了多久時間記熟)一連串虛偽的介紹詞,還可以搞不清楚對象的對著小解說出對繼母的台詞;對比追求小姐的男子,他可以在臨機應變下,即席掰出牧羊人愛小姐的故事,款款的唱出對彼此的深情,卻又不至流於俗套,這兩個求婚者之間的反應,高下立見。更不用說當姪子發現他處於劣勢,居然抬出大男人的態度,強硬好辯的想要做最後的掙扎,更是零分!

        最喜歡女僕了,從一開場跟主人阿爾公對戲時,那種帶有關懷的沒大沒小,就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那句,「這顆(枕頭)是讓你心情平靜」,說話的同時把枕頭扔到主人的臉上)!雞婆又忠心的女僕想到揭穿繼母的心機、化解主人對於想像自己生病、過去依賴醫藥的執著,還幫助小姐得到滿意的歸宿,真是觀音再世阿。不得不說,如果這齣戲的女僕少了這樣有點過火的詮釋,真的會遜色不少。

        最後,這齣戲最讓我覺得難過的大概是對於醫學、醫病、醫學倫理等的探討。就算阿爾公是存在於3百年前的角色,我們還是很容易在現在生活中看到這種莫名依賴醫藥的長輩,或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而裝病的人,不管這些人的心態如何,這種脆弱而又自卑自傲的心理,還真是歷久不變。而醫療糾紛和疏失,我想也絕對不會退流行,光想到這點,就足以讓人見識到莫里哀的洞見是多麼的精準,透過笑鬧的方式呈現市井小民的小哀小愁,也算是妝點苦悶生活的樂趣,最後,引述PAR 227期的介紹詞:「莫里哀將生命的悲劇,化為一幕幕令人捧腹發噱的喜劇,我們這才懂了,因為人生太苦,所以我們才愛看喜劇—笑,是因為不想哭。在落幕時,我爆淚的當下想著,我笑真的是因為我不想哭。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110111 《告別月事的女人》CNEX影展@中和國賓

圖片來源:http://cnexff.pixnet.net/blog/post/36806667-%E3%80%90%E4%BA%BA%E7%94%9F%E4%B8%8D%E8%A8%AD%E9%99%90%E3%80%91%E5%91%8A%E5%88%A5%E6%9C%88%E4%BA%8B%E7%9A%84%E5%A5%B3%E4%BA%BA-women-without-a-p

       之前沒能在女性影展觀賞這部片,發現CNEX居然有播出時,不假思索的決定再遠都要衝去看!果真,中和環球購物中心的國賓飯店,離學校之遠的,早知道我就留在板橋看完電影再去學校啦!在風雨中騎了半個多小時才到電影院,飛也似的衝進電梯找播放的地方,有點狼狽的在影片打出片名、正式開始前安然的坐下來,呼。

        這是一部以法文為主,一個即將進入更年期的演員,在舞台上朗誦著她的講稿,穿插著訪問來自巴西、日本、坦尚尼亞(有馬賽族等)更年期婦女,以及相關的婦科醫生對於更年期的治療和症狀的說明和看法。可以清楚看出掌鏡者意圖突顯「更年期」是多麼普遍的現象,在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之後,更年期的現象和症狀才逐漸為人所重視,又因為不同的人體驗到的更年期現象是如此的不一致,很難有去界定這是一個需要去「治療」的症狀,或是自然/必然會發生的生理反應。

        很喜歡其中一個醫師說:「女人一生會經歷四個階段,0到12是小孩,12到18是青少年,20到40是生育年紀,40到80(多數已開發國家婦女的平均壽命都超過80)是更年期。佔生命最長的時期反而是我們比較少去關注的。」不可否認,會想去看這部片子,其實跟身旁的親人有很大的關係,媽媽在我大學時開始更年期,有聽她說過會熱潮紅,晚上睡覺很不舒服,會一陣熱一陣冷的,要在大棉被和薄毯之間交替。阿姨則是擔心她的經期不正常、不斷盜汗是更年期的症狀。而且現在更常聽到其他朋有的媽媽有更年期憂鬱等現象,對於這個我必然會走到的階段,其實也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片中訪問這麼多不同文化的婦女,究竟她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

        最驚訝的大概是更年期對於那些想擁有自己的小孩的婦女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生理期停止意味著你不再是個能孕育小孩的母親,那是一種很急迫的時間壓力,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時間可依循。而婦女進入更年期後,在多數的社會文化下,都會變成比較有權力,身體不再那麼虛弱,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過日子(因為這時大部分的小孩都已經長大離家),在非洲部落,這樣的婦女要在男性離家打獵的期間,照顧留在駐地多數的人口的要角;在回教世界中,更年期的婦女就不需要再戴上只露出眼睛的面紗,因為她們不再具有生育力(也不再有威脅/危險?!)。

        這種種的情況,不論是在哪一種文化或時代下,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受進入下一個階段,通常還伴隨著生活重心的轉變,不管是空巢期的家庭,還是無法/不願再有性關係(基於生理現象的不適),都脫離不了「生理期是一種生育能力的表現」,因此「更年期意味著生養家庭這類的責任和負擔」,讓有些女性覺得沒有生理期之後,她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個女人,與多數人認為女性之所以異於男性是因為可以生育的身體不同,我很喜歡這樣的自信和自在,那就是一種過程,如果有身體不適的症狀,那就去找醫生解決,如果還可以過得去,那也就不用擔心而庸人自擾。有趣的是,當女性婦科醫生自己說道,當她自己真的要進入更年期時,她反而不希望旁邊的一直談論這件事。足見身體/生理所帶來的反應和感受,真的不是學理、口頭說說的那樣,是一種很難言傳意會的感受。我很高興且也滿足於自己是女性這件事,雖然說現在的每個月還是有可能會痛一下,但那是一種很獨特的感受,提醒自己專心觀察自己生理現象的一個機會。

        最後,不由得想到我的媽媽在她退休的那一刻起說道,「我要去過自己的生活」那般的灑脫和自在。

        填完問卷交還服務台時,有位甜美的志工用著溫柔的聲音問我說:「電影好看嗎?」我不由得害羞的回道:「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