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20110527 《霧裡的女人》北藝大戲劇系


圖片來源:http://tnua-theatre.blogspot.com/

週五陰雨的傍晚,先去了關渡捷運站附近吃晚餐,本來想說要去吃素食的,可惜到了之後發現沒開,還是走進了蘿蔔園,吃著千篇一律的選擇。走回捷運站等北藝大的校車,上車後發現身上沒有零錢,只好厚臉皮的裝作該校學生 XD

進了校園,發現我一點兒也不知道該在哪裡下車,只好尋著多年前夜晚來過的印象,在音樂學院前下車,憑感覺往上走(果然走錯方向),看到藝大書店進去問路。因為時間還早,決定在書局晃一晃,研究一下這個書店所擺出的書籍有什麼特殊之處,有一區是特價區,裡面有各個博物館的出版品,還有一些藝大自己的文物。隨意瀏覽書架,發現有一本楊雅晴的書,雖然看過blog和相關的討論,但還是很好奇書中到底寫了些什麼,看了漂亮的法國風景,看著楊雅晴像是跟朋友聊天的語氣,說著她的想法和她和她的狗狗的感情,很親切,心情也就慢慢的好轉。

七點多往下走到戲劇廳,看到門口一堆人在排隊,而牆上寫著「上半場12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下半場80分鐘」,有點頭疼。19:15開放進場,坐下來抬頭往上看,發現上頭有白繩垂下,營造出在霧裡的感覺。

開場,三位女人各自獨白一段,預示著各自生命中經歷的殘缺和怨懟。劇是以靈芝和麗珠的旁白,娓娓道來林家三代的命運,緊緊扣連著台灣和當時亞洲時局動盪的起伏。這些事件影響了林家男人的動向,也間接使得這些女人在大時代下,由不得自己的受苦受難。

除了主舞台之外,舞台側翼兩層和觀眾席中間橫向的走道,都是演員活動的區域,主舞台上的台車,作為林家廳堂的場景,充分利用場地的最大可能,營造出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動盪和翻覆,來回奔走的倉惶,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音樂方面,上半場有點弱,只有幾個固定的旋律重複,大概是看慣了音樂時代的編曲形式,總覺得有些橋段,如果音樂再豐富一點,會更為感人。下半場就還不錯,不管是紅衛兵鬥爭時,使用木棍擊地或是對碰的聲音,以及相關的音效,明顯就比上半場更有烘托和打動人心的效果。

導演手法方面,我最喜歡的大概就是路人戴著面具,一開場的劫掠地方的派系士兵,到中南半島打仗的士兵,批鬥的紅衛兵等等,這些路人甲的角色,不是戴著面具就是戴著墨鏡。這些人的真面目是怎樣不重要,但這些跑龍套的角色,的確對事件的演變扮演小螺絲釘的角色,不具名但卻也非常的重要。

主要的故事線中,主要的角色是由兩至三人同時詮釋一個角色,甚至讓三個角色同時在台上出現,或是讓兩對婆媳唱duet,一來是增加台上的豐富度,因為台上的角色本來就不多;另一方面也增強故事的節奏,強調突出某些主軸的進行。

幾個主要的演員表現都很棒,不管是旁白的口白或是角色透過肢體和聲音去詮釋當下的氛圍,都相當的貼切,特別是詮釋林睿明的妹妹帶有神經質的角色,光看到這個演員的角色和動作,就可以感受到角色年輕受刺激之後的不自在和不安。

最後,要說說這個故事給我的感受。其實這是個跨越八十多年,很漫長、很苦的故事,第一代的靈芝,因緣際會成為同學的後媽,有個性但卻還是成為人家的小老婆,因為家裏沒有權勢,後來只能回到台灣,做富裕大家族之中的窮困人家,但仍含辛茹苦的將小孩養大。第二代麗珠,也就是靈芝的媳婦,是個印尼華僑,因為想繼續念高中而逃婚到中國投靠哥哥,因緣際會下遇到林睿明,兩人相互吸引。最可愛的片段大概是睿明和麗珠的互動,雖然夫妻聚少離多,但是相處時卻又在細微生活中顯露出夫妻恩愛之情,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是精神生活卻很豐富。麗珠大概是三代女人中受苦難最多的一位,年輕時就和丈夫分離,為了逃避政治紛擾不得以將最小的女兒留在台灣,帶著大的兩個孩子到大陸,卻也讓小女兒對她不諒解,作為妻子和母親,最痛苦的狀況都讓她經歷到了,看著都會為之鼻酸。

第三代的小女兒,在政治恐怖的氛圍之下,只能在姑姑的照顧之下長大,唸著根本就不是事實的「我的家庭」,對於上一代的一切全然無所知,但是婚姻和生活都嚴重的受到影響,無法理解只好透過怨懟來發洩,雖然有母親和家人,成長的過程中卻充滿著疑惑和孤單,甚至因故失去一隻眼睛,因而很難去原諒有苦衷的大人們。

散場後跟著接駁車下山,旁邊復興的高中生在討論,究竟國民黨是好是壞,戲裡面有沒有批判共產黨的意味,我在旁邊想著,一如戲劇本深的介紹文一樣,在那樣動亂的時代之下,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所有的人事物無不是努力在紛亂中求生存,不管選擇的手段和作為是什麼,無不是為了自保,或是為了心中更為崇高的理想,只是是否有機會能夠乘勢有一番作為罷了,沒有絕對的對錯,所有的人都是時代的犧牲者。或許這麼說有點放大抽象時代或是政治的影響力,但每個有為人士的舉動,的確都助長了這份不確定和紛亂。這群霧裡的女人是地,在男人在外呼風喚雨時,提供一份安穩的依靠,當天塌下來的時候,還有地可以支撐,從中看出女人生命中的韌性和堅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