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好像應該在去年去看雲門前就應該先閱讀的。讀完突然能跟腦中殘存的舞作片段呼應,理解那稻米河的含意,理解動靜之間的對比,理解佛陀在一旁平靜的微笑,帶給人世間無可言喻的愛和慈悲。
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是關於知識和文字障的部份,記得在大學時思考是否要念研究所時,就有聽過「知識障」一詞,大抵是書讀的很多,帶給人的不一定是正向的累積,反而會屏障你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從西達塔的言語中可以看到,所謂文字和言語,一旦說出來就離本意遠了,言語永遠無法清楚的傳遞些什麼。然而如來佛為了教導眾人修行的方式,不得不以簡單清楚的語言提供指引。然而,對於追求道的人而言,反而很容易被這些語言和教義所限制,有些東西根本不是語言可以表達或描述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到不是因為口拙,而是最根本的道理和方法,講出來其實是簡單到甚至是有點荒謬的,那背離所謂的教義很遠,遠到追求的人很難去相信,去放下自己過去長久以來崎嶇的追尋中所付出的一切,而回過頭來去觀看四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而道理就存在其中。
或許有時候人跟人之間是因為對言語、文字上的不同見解,造成誤會、結怨越來越深。知識學問累積的過程,往往不必然是帶著開放的心胸去接納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反而會因為想要爭得對錯好壞,而無法讓自己進一步去了解更多。更別說那些會因為自己擁有比普通人淵博一點的知識,而瞧不起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這些都只是一種工具,要怎麼去使用,拿捏全憑個人修為。
「河」是另一個重點,擺渡人住在河畔日夜傾聽,河教導了他許許多多的事,他從裡面聽到、看到、感覺到萬事萬物的剎那和永恆,所有的「相」都是生生不息的,同時獨立且又相互交融,端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有沒有辦法以更為超脫的宏觀去理解。
另一個想說的是「自我」,一個從懂事以來就跟隨著我們的概念,不管是自傲還是自卑,永遠都有一個「我」的存在。要拿到解脫和涅槃,是達到無我的境界,然而人是多麼的狂妄和自大,很難在看待人事物時完全跳脫「我」去思考,其中不自覺的比較而產生的種種心態和想法,以及隨之起伏的心情,或許都是要離開「自我」,才有辦法真正達到「去我執」的境界。
以世界萬物即是如此的樣子去看待世界,不過份偏重什麼,也不去輕視什麼,那樣的心地就可以充滿平靜和祥和。
看完很感動,但也知道這是一本以我現在的經驗和年紀來看,還有有許多東西需要去體會和理解,也知道即便是現在寫下的心得和想法,也都不足以去表達我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的點滴。但只能說,這是一本再過幾年重新翻開,還是一樣會令我有所觸發、感動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