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20110115《巧克力情緣》


圖片來源:http://blog.hiiir.com/?p=1584

第一次踏進長春戲院,原來多數的放映廳是在地下室!週六晚上的十點,售票口還是有一些人在,才知道原來週末的台北是這麼熱鬧。放映這部片的是只有33個座位的小廳,因為幾乎是表定開演時才踏進戲院,得到了2排中間的位置,幸好一進去還在放其他電影的預告片,正片還沒開始。

故事是依據真實故事所改編,道具、角色都是用黏土作成。內容大概是一名澳洲小女孩Mary因為沒有朋友,意外地撕下電話簿上的一行地址,與住在紐約的Max成為筆友。Max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因為過胖又愛吃巧克力而去參加減肥的同好會,對於旁人有情緒解讀的障礙,對於世界有一套個人的秩序觀,相當無法理解其他人明明比他奇怪還說他很怪。兩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什麼朋友,透過書信往來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想法,但是Max每次收到Mary的信都會焦慮發作,常常會讓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但最後他還是認為Mary是他最好的朋友。

電影裡面有一些有趣且發人深省的狀況,Mary的父母本身就很奇特,父親在茶包工廠上班,日復一日過了四十年,下班後的樂趣是去高速公路旁撿拾被撞死的鳥類,帶回家作成標本。退休後換了一個新的興趣,拿著金屬探測器去找礦物?!沒想到卻被海嘯的捲走。而母親重度嗜酒,且喜歡順手牽羊,每天的日子就是醉醺醺的,她的下場卻是在先生過世後,坐在標本室內不小心把防腐劑當成雪莉酒喝下去後,就…嗯…掰掰了。

Mary的出生是個意外,爺爺說他是從啤酒杯裡冒出來的,因此她好奇美國人是不是從可樂罐裡出來。她因為額頭上有塊巧克力色的胎記,而常被小孩欺負和恥笑,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她。但在Max的鼓勵和病症說明之下,她突破了一些障礙,主動和義大利來的鄰居說話,後來結為夫妻,並且還進了大學研究亞斯柏格症,年紀輕輕就將論文出書。本來以為寄給Max並去拜訪他,他會很開心,沒想到這卻惹怒了他。Mary因此把書毀掉,就此與母親一般的酗酒,連丈夫都跑去紐西蘭找自己的筆友再婚。Mary本來想自殺卻被鄰居救了,後來帶著小孩前往紐約找Max,沒想到歷經住院、意外殺人、中樂透等等人生經歷後的Max,居然在Mary找到他的那天,喝完最後一罐煉乳,帶著微笑離開人世。Max把Mary的來信貼在天花板上,就像是他最喜歡抬頭數星星一般的看著天花板,看到最後一幕真的會覺得,Max真的把Mary當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故事有許多格言,像是「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人可以選擇朋友」,以及「先愛你自己」。透過故事多認識了亞式症的情況,也看到被排擠嘲弄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沒自信,以及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建立可以很簡單,但也很容易被摧毀。

另一個呈現出來的是,我們的世界真的很荒謬,明定了很多規定和限制,但卻總是有人會違規,而這些違規的人又不會真的有人介意的去制止,也不會受到懲罰。而那些所謂正常的一般人或許比「有心理疾病」的人更奇怪,但卻不自覺的去排擠嘲弄他人,或許這種集體不信任及自以為正常也是一種詭異的病症吧。

道具和場景做的相當可愛,短短的80分鐘看完雖然會有點疑惑,但是有許許多多的感想會慢慢的冒出來。最後就是中文片名,其實看完電影就會知道,因為Mary和Max交換了許許多多奇特的巧克力,所以兩個人的緣份是從巧克力開始沒錯,但是總覺得這跟「情緣」兩個字會給人的想像還有段差距。不過直譯英文片名就更加讓人摸不清腦袋,只能說這真的是一部看完跟最初的想像差很多的電影阿。

這次最大的感想應該是,那些會賣預售票的小眾電影,真的是等它一上映就要去看,不然很可能兩週後這部片就下檔了,屆時拿著預售票要去哪裡換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