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20101223創作社《百衲食譜》


圖片摘自創作社網站

自從《少年金釵男孟母》之後,就覺得這個團的戲可以期待。於是當百衲食譜一推出之後,就決定要去買票。最近也都沒有時間去看相關的介紹,只知道這是一齣關於女兵、食物的故事。

一進實驗劇場就看到半空中懸掛了好幾扇窗子,有的還破了幾塊玻璃。地上擺了一朵玫瑰和一個像鋼盔又可以拿來當飯碗的鐵鍋。開場時配合著兩種音樂,演員們分別演示了拿玫瑰花當槍、拿鐵鍋當鋼盔,踢正步前進、變換隊形。

故事圍繞著三女兩男,在戰亂的時代,為了想讀書、可以分到土地等等理由,進入了軍隊。女兵是罕見且珍貴的,在服役期間,就有曖昧的動作出現,而余承婕的編舞構成了這齣戲豐富的肢體(但有的也稍嫌累贅和不必要),不管是拳術的對打、男女調情、雙人舞等等,舞蹈似乎給了每個演員一張性格分明的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動作。

退役13年後的某天,碧蓮從美國回來,美玉找大家一起吃飯,場上出現了L型的搖椅,正的、反的都可以當椅子坐,除了所有人交錯著交談,也有一組組私下的對話,透露出每個人的過往和彼此的針鋒相對。對於「十香菜」材料的爭辯、對於碧蓮丈夫的投誠、青龍的婚姻,這些都看出這群曾經共患難,卻礙於時代和彼此的利害關係而無法真的彼此信任的事實,無論是昔日的戰友、結為連理的夫妻,每個人心中都有不能說的秘密,大家欲言又止、卻又點到為止的不說破,觀眾就在一段段的對話中拼湊出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

演員的功力不用說,每個人的聲音都很好聽,一來一往的很悅耳,可以這麼近距離的看到演員的臉部表情和小動作,真的是很愉悅的事!隨著故事的情節發展,剛出場戴頭盔每個看起來都差不多的人,開始有自己的特色和表現,想想,當兵不就是泯滅掉每一個個人的特色,然後只講求整齊劃一的單調嗎?

不過,我覺得即便是在演出結束、演員出來謝幕時,我都還是有個疑惑,回家的路上才拿出入場時所拿到的簡介,其實短短不到幾行的介紹,比坐著看100分鐘的戲更為清楚。

在想,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需要以劇場的方式呈現?不同的呈現媒材有著不同的功能,如果演的比文字還不清楚,那麼進劇場難道就只是欣賞演員們優異的聲音、肢體、情感投入的表現嗎?不管是戲劇還是文字,不都是要好好的說一個故事嗎?
舞蹈結合戲劇,並以戲劇為重的劇場,這齣戲倒是小劇場少有的,有了舞蹈的融入,演員在走位、交錯的肢體和動作上都更為豐富和好看。雖然劇中某些橋段試圖以舞蹈呈現演員的內心或是一些想法,但不知道是不是安插的地方有點怪,反而顯得突兀。但整體來說,看得出演員的用心,不過我也慢慢發現導演在劇場中的位置,並不是看不見的那隻手,雕鑿的痕跡在劇場觀賞經驗日漸豐富之餘,逐漸在心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和感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