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111310《舞動芭黎,掌聲蕾動》和《流浪者之歌》


http://ent.msn.com.tw/comingsoon/story.aspx?id=1561
《舞動芭黎,掌聲蕾動》

這部紀錄片跟金馬網站上介紹的有點不大相同,兩個半小時的片子,有我很喜歡也有覺得不怎樣的地方。影片中除了拍攝舞者練習、編舞者指導、上台演出的畫面之外,也有許多關於藝術總監與許多不同人互動的對話(像是贊助者旅行團策劃、行政部門、舞者等等),以及服裝(手工縫製的服飾真的精緻到不行!)、洗衣、道具製作等等工作人員的特寫,甚至是整理劇場、收垃圾、室內整修工人的工作細節,都出現在電影之中,使人感覺劇院舞團更為的具體,不再單單是只有舞者光鮮亮麗、完美的演出,維繫一個舞團的運作,背後有太多的細節和努力。

片子主要呈現幾支作品的排練及演出《胡桃鉗》、普雷祖卡的《米帝亞的夢》、《種》、佩提帕的《巴姬塔》,可以看到群舞的練習和上課情況,也可以看到編舞者或是資深舞蹈大師指導年輕舞者的過程,最後再看到近距離的舞台呈現,很過癮!看著舞者精湛的舞技和姣好的身材,既讚嘆又羨慕。

看到一件有趣的事,舞者其實必須花很多心思和想像力去揣摩當代編舞家對餘角色的詮釋和意境,而感覺上歌劇院舞團的舞者比較不願意去接受現代舞的技巧和磨練,或許是現代舞的挑戰比較高,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自視為頂尖的芭蕾舞團,考進來的舞者無非想要成為能夠勝任經典舞碼主角的樣子,或許無形中也限制了他們各方面進步的空間和意願。

而編舞者在跟舞團合作時也很有意思,通常是先跟藝術總監談,總監會推薦一些人選,然後再讓兩方接觸。但每個編舞者的工作模式和習慣都不相同,兩方都要花時間去適應,而相互配合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其中的互動和對話都是讓我覺得很驚艷的部份。

不過我覺得剪接的邏輯有點無法理解,一直跳來跳去的,而有些舞作精選片段的挑選和擺放的標準也有點讓人摸不著腦袋,對於可以以特寫的角度看到舞者在台上的畫面,真的很精彩,但是有時過於冗長的演出片段,會分散觀者的注意力。整體而言,是會讓人想要再看一次的片!


http://shopping.pchome.com.tw/?m=item&f=exhibit&IT_NO=CBAI0N-A22764438&SR_NO=CBAI0N
《流浪者之歌》

久聞其精彩與感動人心,很希望下次它再上演時,我可以坐在一樓的正中間,體驗視覺所帶來的震撼。悉達多求道自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一開場「佛陀」站在舞台的左前方,上方金黃色的稻米不斷落下,好虔誠、好沈靜的畫面。撐著拐杖的舞者,痛苦而緩慢的前進,一道蜿蜒的

黃金米像是恆河一般,承載著世間一切的苦難以及喜怒哀樂,緩緩的捧起一些水/米,倒在自己身上。最後,舞者捧著燭台,靜靜的坐下、膜拜。儀式性的畫面,配合喬治亞的低吟,莊重而震懾。米從天上落下,好美好感人的畫面,像是天降甘霖一般,地上的人們歡欣鼓動,那一瞬間,我的眼淚真的快要掉下來了。而佛陀從頭到尾只是默默的在一旁,安祥的凝視人間的一切。

舞作的身體,我覺得還蠻有三草的味道,靜坐所帶來的穩定和由心中生出的力量,真的要靜下心來才有辦法體會,很佩服一旁的小妹妹,還可以不亂動的坐到最後。總覺得今天的身心狀況都不是很好,減低了體會舞作美好的意識,有點可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