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102910 台南人劇團《遊戲邊緣》
http://tainanerensemble.org/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2&Itemid=109
當初決定買票,只因為導演是我的大學同學,而早在看戲之前就知道這是一齣關於家暴很寫實且情感張力很強的戲。
很喜歡舞台設計,兩側都有觀眾,演員在中間的遊樂場演出,觀眾除了觀看演出,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對面觀眾的表情和反應,相當有趣。右方(從我的角度)有一個坑洞,裝滿了黑色的海綿,一開始還想說哪來那麼多的石塊,誰知裡頭藏著鍋碗瓢盆的,很是驚喜。
故事只有兩個角色,媽媽和女兒,兩人在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媽媽永遠五歲,女兒從隨著故事,分別是成為五歲、十五歲、四十五歲和一百三十五歲(雖然我覺得這個歲數的設定有點怪,畢竟一百歲和一百三十五歲真的會有差嗎?),當然隨著故事的發展,知道小女孩小秀被母親的同居人暴力虐待和性侵,鄰居知情但不敢說話,母親抱著同居人會改善的期待,漠視女兒被虐的情況。或者說也不是漠視,應該是抱著不切實際的希望,只要她們安靜的不惹人生氣,一切都會好轉,可是悲傷的事實是,小女孩在四歲就被虐待、延誤就醫而失去了生命。
李卲婕詮釋的小女孩讓我幾度看了很心疼,那種情緒心神全部投入角色的過程,可以看到眼角、嘴角的抽動,傳達出的不解和恨意,真的會被震懾住。相較於女兒,媽媽這個角色就顯得有點天真和逃避,一直停留在五歲,在面對某些尖銳的情況時,實在很難像大人一樣坦誠面對。
在看的時候,除了感受到劇中角色所傳達出的那股沈痛,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旁觀他人的痛苦」,這比起戲劇內容都還要讓我難受。家暴性侵對於自幼成長於「健全」家庭的我而言,實在是過於陌生的名詞,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很難能去全然的體會那所造成的傷痛,充其量我只能知道社會上有這樣的情況,而且不是單一的個案,只是很多人被迫躲在陰暗的角落,選擇不出聲的默默承受。
看到演員幾近瘋狂般發洩的拿著球棒敲打,配合著閃電般的燈光和爆裂的音樂,坦白說,讓我很震撼。但,對我來說只是一次性的震撼,對於那些天天得面對的孩童來說,是揮之不去的陰影。無法客觀的說,這些人的心理創傷若沒有被治好,將來長大後會有很多後遺症,但,誰沒有心理創傷呢?只是或大或小的差異而已,而且,我又有什麼立場去評斷?
演後座談上大家都很含蓄,有個社工提出戲中媽媽一角的反應,跟她十年前讀到的家暴心理完全一樣,難道時至今日,還是如此嗎?沒有更有突破性的回應?這讓我思考,或許受虐婦女不管是在現在女權意識抬頭的今日,或是被壓抑的昨日,心中懷抱著對於家庭和樂、丈夫變好的憧憬,或許都是一樣的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