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閱讀心得

這書名不知道該不該說取的好,但確實有打到我。

有一陣子會頻繁的聽到朋友抱怨工作上遇到的人事狀況,聽多了曾嘗試過給建議作法,但效果蠻有限的,畢竟朋友抱怨也不是真的希望我提供解決方案,只是我單方面覺得這樣工作起來不是很辛苦嗎?為何不調整?

總之,就連我自己也不時會抱怨某些人,或是聽別人抱怨被不喜歡的對待,這在人際間真的太常出現,我其實還沒有一個好的應對方式,我比較消極,下意識的會先迴避,迴避接觸或相處的機會,想說等到自己心態比較健康正面時再說。


翻開後才知道這是一名中國心理師的著作,講述的範圍蠻大的,包山包海,什麼都沾一點,好幾章的說法都是從他帶領的工作坊案例開始,簡要描述當下的場景、主角遇到的狀況、他大致上怎麼去點醒的提問和作法。看了幾本心理師寫的書,書寫邏輯大概都是如此,提到的解決方案其實也不出我目前所知。


只是,知易行難,看這樣的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在於不間斷的提醒自己,如果在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遇到類似的處境和問題,這是一個徵兆,讓人回頭去檢視自己,跟原生家庭的關係?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自覺去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幫助自己跳脫目前的困境,可以用更高的視角回頭檢視。


「你現在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你的資源。」(289頁)看到這句話時我有點驚訝,我沒有這麼想過,問題是來點醒我們的,但問題也是可以運用的「資源」,端看你用什麼視角來面對,在中間的嘗試、從中學到的一切,確實都是資源,讓我們更趨近於理想生活的資源。


「對生命和生活美好本質的熱忱和追求。」(289頁)是我看到就馬上拿出本子記下的話,不管遭遇到什麼挑戰,甚至是我也會希望能讓小孩具體感受到這樣的想法,生命難得,如果能做到有熱忱去追求美好的本質,或許也有機會從中長出更多的智慧。我們對困難的反應會受信念的影響,進而影響決定和行動。不過行動也會帶來回饋,回饋有助於達成效果。我把這個圖也畫下來,提醒自己遇到困難是退一步想。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閱讀心得

只能說,日本人真的很會,而我其實是被書名給騙了,哈。本來以為書是講怎麼做筆記,還可以一輩子都用的上,結果翻開後才發現,確實是講怎麼做筆記,只是不是我以為的學習筆記而已。


看完倒也是蠻佩服作者的,可以持之以恆的寫下筆記,包含記下筆記的時間點,當時在做什麼,有什麼想法。還有看電影、看書、讀報紙社論的主題和感想等等都寫下來,還會把明信片、書腰、餐廳帳單、名片等等都貼上去,等於是製作一本專屬於個人的生活紀錄。


不僅如此,他還詳細分析了要選擇什麼大小、內頁是空白還是方格、有橫線的筆記本。要用哪一種筆寫、哪一種螢光筆註記重點,如何善用便利貼標記,要知道日本根本就是文具大國,光這部份就可以是附錄的好幾頁內容,我最驚訝的是劃線美工刀,劃過去不會馬上把紙割掉,要稍微出點力撕才會分開。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他非常強調回顧,甚至是怎麼回顧也詳細寫下,像是他常會在通勤間倒敘三天的回顧,或是在寫完一本換新本時重頭回顧一次。製作索引電子檔,比較能找到自己想要回頭看的內容在哪一本筆記本中。也會隨機挑一本拿出來看,他認為回顧非常重要,因為有寫下自己當時的想法,所以重看時會有價值,有機會觸發新的想法。


讓我想到其實我每年的歲時記小本本也有類似的功能,我確實是把所有生活上需要紀錄的事情全都集中在一本了,不管是子彈筆記般的記下自己和小孩每天要達成的項目,上課、聽演講的筆記也都在這一本裡面,蓋章也是,只差貼東西上去這件事很少做。


不過看書、看戲、參加活動等等的心得是希望有傳播效果,還是習慣打字,也只有在很偶爾,知道某些事情不能在網路上公開講時,我才會打開小本本寫下來,但其實應該要練習每天手寫下感恩日記或成功日記,我只有偶爾想到才會這麼做。


總之,紀錄生活是一件很好的事,找到適合自己的紀錄方式,以及讓紀錄變成對現在的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事,是我從這本書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閱讀心得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這學期 #探索多元文學 首次邀請黃筱茵老師開課,講《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這本書。 

閱讀時讓我想起幾本過去看過的討論美國種族議題《鬼男孩》或是父親/母親離開的小說,故事是講六個在學習上有「特殊」狀況的五、六年級學生,在學校的安排下被集中到一個班級,老師讓他們在週五下午到另外一間原本是美勞教室的「沒事」教室,只有學生待在裡面,在沒有老師和其他人的情況下自由的聊天,但要尊重彼此。 

一開始大家都很抗拒,而讀者也隨著幾個角色輪流展開他們的故事,窺見他們的獨特性和各自的家庭故事。透過訴說自己的故事、聆聽他人的故事,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和相互信任的情誼,成為守護彼此的港灣。故事之下還有故事,故事會連結人們。 

主角海莉要求叔叔幫她買一支錄音筆,故事中有標楷體的部分就是她錄下的內容,不管是在沒事教室錄下同學的故事(她想紀錄下同學的聲音),或是她自己在家裡錄下獨白;以及父親寫給她的信,和同學埃斯特班的父親寫給他的詩作。 

在閱讀時,感受到作者企圖在青少年小說中放入移民的「美國夢」議題,不管是合法還是非法移民,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們在學校、社會上生活都遇到不同的情況,但「說故事」讓他們可以更靠近彼此、更了解彼此。因為主角之外還有五個同學,每個同學提到自己的情況多半是點到為止,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哲思放在主角的反思和埃斯特班父親的詩作。 

整體而言沒有太刺激的劇情,但我讀到海莉第一次去荷莉家時,被荷莉的媽媽發現海莉是她孕期拉梅茲課的同學時,還是有點激動,雖然知道是青少年小說作家刻意鋪的梗,但對於有機會透過第三者去認識已過世母親的橋段安排還是很感動。 

作者透過小說探討故事的力量,裡面有一段在課堂上老師提出讓大家一起討論的部分: 「我要把每個瞬間所進腦袋裡的其中一個房間,希望它們能像我身體裡的細胞那樣增生,直到我長成一個充滿記憶的大人。也許就是記憶讓我們獲得自由,是我們走過的點點滴滴,是那些好的和壞的。」(75頁) 

為何記憶可以讓人獲得自由?還是沒頭緒。或許有記憶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誰?可以不用害怕一天過了就是過了、船過水無痕,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記憶,都是幫助人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吧?) 

另外一個重點是談「熟悉」和「不熟悉」,跨出舒適圈當然會遇到不舒服和抗拒,但如同海莉說的「我不曉得不熟悉的事物也很美麗、有趣,也會令人心碎又艱難。」(217頁)不只是對青少年,對成人也是,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到不熟悉的地方,旅遊不算,不總都是令人愉快的,但要如何調整心態迎向改變,運用自己的超級力量,幫助自己也幫助你真心喜愛的人,譜寫下人生眾多故事中的一則故事結局,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開始,我想是讀完小說可以好好沈澱思考的。 

致謝中作者提到「在我們國家如此瘋狂的時刻,我很感謝所有幫助我寫作的人們。......我要說的是:我們每天都要守護彼此,就算對方式陌生人也不例外。」 (219頁)

筱茵老師在開始上課前放了作者的Ted Talk「Jacqueline Woodson: What reading slowly taught me about writing | TED」前半段,剛剛把後半段看完,故事不僅只是文字或是口傳,可能是歌謠、可能是拼布被,但故事就是讓人可以慢下來品味的,在這科技快速變遷的世界中,為人帶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