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發光的字」《宇宙魔法印刷機》閱讀心得

「在這本神奇的大書裡,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發光的字。 

印刷機消失了。 

但是生命的魔法沒有消失,它仍然不止息的印刷出陽光,印刷出風雨,印刷出山上的雲彩和海上的波濤,印刷出笑聲、淚水和源源不絕、準時到來的每一個今天......」(206頁) 

《宇宙魔法印刷機》一書是這麼作結。 

15世紀古騰堡發明了印刷機,帶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出版業發展,進而讓思想得以大規模的擴散和交流和知識普及。#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探索多元文學系列 在2025年第一場由劉鳳芯老師導讀林世仁老師的這本書,老師提到書中的印刷機在剛出場時,宛若嬰兒一般的睜開眼睛,從不知道自己是誰,到「正名」(知道自己的名字)後才能知道自己跟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 

他從大自然走向鄉村、都市,從一開始只能印出看過的老舊書種,到能吸進墨水、吐出新的複製品,再到能夠自行融會貫通,印刷出各種語言的《人類文明大全》,被印刷廠、出版社抗議,而被送上月球,印出宇宙之書。再因為地球上的人都不看書而被請回來一起商討解決辦法,發想出各種不同的書籍,打造了「夢幻之書博覽會」,裡面有各種書:漂浮書、伸縮書、枕頭書、錄夢書、拼貼書、催眠書、投影書、附身書、搖搖書、互動書、鏡頭書、再生書、謎團書、感官書、隱字書、心電感應書、虛擬實境書、便當書、泡泡書、照鏡書。 

在書籍博覽會的各式奇想中,劉鳳芯老師強調,以往多數人認為書籍的內容比較重要,但內容固然重要,形式也是影響人們閱讀意願的關鍵之一。 

跟a-tiok共讀時,我問她看完最喜歡哪一種書?她說「便當書」,因為可以看也可以吃。我自己很想要「枕頭書」,可以在夢中廣泛閱讀,冬天就很希望有「漂浮書」,攜帶方面、不必用手拿,書會自動漂浮眼前、鎖定最舒適的距離。 

這本書的中後段也提到當科技進展到一個程度,機器人可以代為朗讀、可以將讓人置身在任何環境、自由體驗時,為何人還要自己讀書?印刷機發現機器人取代了書,或是電子書進化成機器人書之後,人類早已不需要印刷機,他默默的離開城市。這時動物們跟著他,他印出了給不同動物的書,還印給植物、給雲的書,但最終他還是困惑著:「一定有一本最完美的書,一本超越過取所有的書。一本從來不曾出現過的書。一本——未來之書。」(174頁) 

舊版在2010年出版,剛查了一下,這年也是智慧型手機爆炸成長的一年,印象中那幾年也是社會上開始討論國人閱讀量下滑的時期。林世仁老師在這樣的脈絡下構思故事的內容,對「書」展開了一連串的想像,「我整體回顧了書的演變,對書的未來作了一個童話式的眺望,大膽的讓它把『生命』吸納進來。」(215頁)選擇了印刷機當主角,並說明印刷機並不是造物主,只是在宇宙毀滅重生之路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這是一本有注音的書,再版時請了插畫家右耳繪製了許多可愛的插圖,書籍博覽會的部分,有圖像在旁邊更顯繽紛。有這樣友善低年級讀者的設計,年紀稍長的讀者也不要忽略故事中作者的企圖,回顧書籍的演變、扣連宇宙的發展進程,反思書籍的意義和價值,這些議題或許更適合成人一同反思,當閱讀、素養能力越發被強調,我們可以怎麼思考書的可能性。 

很感謝因為有上課的機緣,讓我翻開台灣作家的書,跟著書中的印刷機遊歷了一趟人類文明、科技進展的歷程,在書的博覽會上大開眼界,各種發明物都是依循著人類的需求而改變和演化。最終,如同故事的最後一個章節篇名所示:「是主角,也是配角」,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確實就是如此。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離人》寄語亂世的溫柔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這學期的 #探索多元文學系列 最後一堂課是劉鳳芯老師主講,閱讀的文本是台灣作家蔡宜容的作品《離人》。 

2024年兒童文學協會邀請作者主講「《離人》的二十四個視角」,當時我還沒有看書,就是直接去聽,根據筆記紀錄,講者在開場引了馬奈的〈女神遊樂廳的吧檯〉來討論畫家和觀者的視角,當時沒能聽懂的內容,在這次花了四小時才終於看完小說主體和附錄,以及去貓頭鷹上課聽劉老師導讀和同學們的回饋和討論,不敢說真的讀懂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至少我想先記錄這次閱讀和討論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想從這本書最後一章開始談起,來自福州的外地商人,在明知即將煙硝四起的時刻,還是毅然踏上前往金陵批貨的旅程,就為了再次會會「話畫」的少年氓哥兒,想再聽他就著圖畫講故事。讓我想起以前聽過藍劍虹老師講西方兒童文學的興起跟「飛頁故事畫片」(feuilles volantes)的發展有關,在市集大街上會有故事說演人就著畫片說故事,一邊販售木刻版畫的畫片。 

外地商人覺得金陵城像罩著一層極淡極淡的黑霧,終於看到氓哥兒,「我遇見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只有說畫少年沒有,像是那層霧破了個口子,微光透進來灑在少年身上。」(171頁)他想要再聽一次〈夸父追日〉,並且熱切的把他更改過、認為更適合的故事情節說出來,並且鄭重的承諾願意將他口述的故事讓氓哥兒畫下來,也願意當「無用說畫院」的講師。 

這個人到底是誰,或許並不是那麼重要,我覺得作者在最後一章安插了這麼一個角色,是一種「溫柔」。故事中的角色,甚至是讀者都知道金陵後唐的繁華遲早會衰敗,被戰亂摧毀,但如果由任何一位在前面出場過的角色來說說這最後的結局,都覺得好殘酷,在成為街上的一具屍體之前,這些大小人物們都努力的活出自己、試圖留下一點什麼。 

這本架構在韓熙載〈夜宴圖〉這幅作品之上的小說,除了有話中有話、舊故事新詮釋之外,更巧妙的將「圖畫」的特色融入其中,主角畫畫、講畫,除了文字的敘事線,更有圖畫的觀看敘事習慣,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畫作中呈現的就是畫家想要讓觀者看到的片段、形象和細節,那些在畫中、不在畫中的都是耐人尋味的重點。 

進而推進到虛與實的討論,什麼是真的?開場沒多久,斗兒姐姐看著氓哥兒畫出窗外的風景在窗內的紙上,竟有一瞬間模糊了邊界,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窗內還是窗外(20頁)。等到氓哥兒從夜宴回來之後,雖是努力的描述他所見的宴會細節,但他被韓熙載的視線弄糊塗了,好奇的想要知道韓究竟在看什麼?是不是有看到他沒有看到的東西?回扣連到他之前看到斗兒姐姐闖進他的作畫現場後,他卻不敢細數,覺得被帶進到自己的畫裡(113頁)。 

我對這段的詮釋是,氓哥兒的圖像記憶很好,只要看過的圖像不會忘記,他去看廟裡的經變圖後回來後依照自己的想法重繪,不滿意原本故事的結局就更動之,彷彿他作為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但當他發現他竟會跟著身旁人的視角進入自己的作品,害怕出不來時,失去主宰者的位置而感到驚慌。也因為氓哥兒真的好奇想知道韓熙載究竟在看什麼,有所求而難以置身事外。 

作品、畫作,其實都是創作者選擇呈現給觀者看到的部分真實,即便是照相機也都受限於觀景窗的大小,難以如實的記錄下一個時刻,那麼在觀看作品時,如同有朋友提到的,書中的注釋有點干擾,會說這是來自書裡某角色的觀察、這是作者手邊現有資料的詮釋等等字句,刻意提醒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要那麼順理成章的接受故事的內容和說法。這種後設的書寫方法,刻意提醒讀者隨時留意到史料、作者、角色、讀者的存在,對於想要享受故事的讀者會感到被打斷的微惱吧。 

氓哥兒不想進畫院,他想做的是成立「無用說畫院」,讓想要學習他說畫技巧的人可以來學習。這個「無用」之於我有些感觸,過往的學經歷:外國文學、人類學,無法帶給我什麼立即馬上可以「實用」的謀生工具,但這些無用的內容卻是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很重要的養分。 

那在亂世呢?如同後唐即將被宋朝統一的情況之下,生活在金陵的小老百姓,他們對未來、對命運其實無法有太多的掌控,那唯一能支持他們繼續如常生活的是什麼?或許就是「故事」的力量吧。 

作者在書後的導讀有提到書名的由來,「沉浮在時代浪濤中的百姓,卻都成了無所歸依的離人。」注定要流離失所的人們,能寄託的物質慰藉只會越來越少,幸好還有「無用」的故事,還有心靈上的慰藉。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不可思議先生故事集》閱讀心得

在貓頭鷹、朗朗上過課,參加了幾個讀書會幾年下來,對於好的青少年小說也漸漸型塑出一套自己的標準,或至少知道該去何處收集書單。持續閱讀後發現,青少年小說的世界真的是多元而迷人,確實重視兒童的概念是種舶來品,絕大多數閱讀的文本都是外國來的翻譯小說,吸收欣賞其他文化作者的觀點之餘,還真的很少看台灣本地作家寫的作品。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這學期的 #探索多元文學系列 課程劉鳳芯老師便選了兩位台灣的作家作品進行導讀和討論。 老師上課先介紹作家林世仁先生以及他的作品,說他跟林良先生的寫作發展路徑類似,都寫詩和童話。林世仁先生膾炙人口的作品當屬「字」的故事系列,剛好上週有用Hyread app借閱《字的傳奇》給小孩閱讀,確實就是一則一則500-700字的短篇小品。 

接著老師介紹在台灣「童話」一詞主要是日本翻譯而來,是寫給兒童看的故事,短篇小品、富有想像力;而西方的「童話」概念則是源自Fairytale,作品來自民間、會有魔法的成分。近來則有兩種文化觀念的匯聚。 

我先翻開《不可思議先生故事集》,確實一章一章都不長,語言文字很精練優美。主角「阿笑咕」是海拉雅族「夢的創造者」的後裔,故事從「序幕」就開始,敘述者「我」在爬山時遇到不可思議先生來拯救他,30則故事是敘述者錄下不可思議先生講述的故事謄寫而成。 

故事的主文是不可思議先生,也就是阿笑咕本人的自敘,從他出生、用五感認識這個世界,在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所展開,再到他到海拉雅山探索的過程,以及探索完回到原本生活的村中,學習在海上討生活,在時間的縫隙中遇到消失在海上的父親。隨著故事的開展,將阿笑咕,或者說一個初生的嬰兒在這個世界上成長的面向一一描述出來,裡面蘊含許多值得慢慢思考的哲思: 

第八章「在心裡雕刻一個自己」這章,阿笑咕用嘴雕刻出許多木雕作品後,媽媽要他可以開始雕刻自己的影像,阿笑咕很困惑,不知道怎麼雕刻?媽媽說:「用想像力雕啊!爸媽給了你一個影像,你可以給自己再挑一個樣子。」「雕在心裡,你想長成什麼樣子?一邊想,一邊雕。雕好了告訴我。」(54頁)阿笑咕問人、胡亂發想,最後跟媽媽說:「我是島,一座夢島。」(59頁)媽媽笑他在胡思亂想、做白日夢。阿笑咕也不以為意,到十八歲前都還沒雕出自己的影像,覺得胡思亂想更好玩。 

這段對於中年如我來說,既感動又安慰,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我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哪個方向是符合我的天命?這些問題一直到現在真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湧上我的心頭,或許我真的是太好運、沒有真的需要為生活煩惱,才會有這般奢侈的煩惱。有時候在教養書上、看網路一些關注的KOL分享,不免會欽羨其他小孩很早就找到自己的志向,暗暗擔心我是不是哪裡做不好,沒有給足空間讓小孩探索,好像也看不出來小孩特別喜歡什麼。讀到這裡不禁在想,連我到不惑之年都還無法確立自己的影像,或許也不用太著急要小孩趕快找到些什麼,在生活中經驗過的事物,拉長時間看,都會是養分。 

第24章「跟死神打勾勾」死神來找阿笑咕,困惑的表明他看到兩千三百種四法,好似祖先在幫助他避開真正的那一次,覺得對其他人不公平,便破例讓阿笑咕可以自己選一種。阿笑咕想要試過再做決定,死神說不行、成本太貴。 

最後阿笑咕說:「我決定了!我選擇──『不選擇』。我放棄選擇!」死神有些訝異,很多人乞求的選擇權,阿笑咕竟然放棄,阿笑咕繼續說:「但是,我有一個要求。......你下次來的時候,要把『帶我走』當成一份禮物。......不是懲罰、不是恐嚇、不是惡作劇。」而是送給我的一份禮物!」(149頁) 

面對身而為人最大的未知和恐懼的來源,死亡或許是很多人到中老年後最大的不安,阿笑咕的『不選擇』,以及請求死神將之當成一份禮物,將這短篇童話故事的寓意再往深處推進,有些人會說小孩來到這個世界對爸媽來說是份禮物或祝福,那麼離開世界何嘗不能也是如此? 

老師在分析時提到,作者選擇讓阿笑咕以第一人稱敘述這個「不可思議先生」的故事,除了很有畫面感之外,也暗喻了人就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思議的存在。也討論到關於學習要有動機的主動性,阿笑咕的母親以愛的教育,用正面、欣賞的眼光看待小孩,不過份擔心等種種值得思考和仿效的態度。關於這本書的討論讓同學欲罷不能的多討論的近半小時,真的是非常有意思而精彩。 

在新的一年讀完的第一本書就如此饒富深意、值得細細品味,真的是很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