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以一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執行者的生活、回憶、心理狀態表達為主題,混合真人、偶、影像(包括動畫、新聞片段、照片等)的演出,嘗試面對民主化前的悲傷歷史,以及轉型正義的議題,《烏布王》對台灣的觀眾來說其實並不好懂,
說真的這樣的一無所知其實是會造成觀賞上的障礙,先不提真相調解委員會那段,除了烏布王和烏布媽的互動(烏布王去執行殺害人的任務,烏布媽一直以為他去找女人)之外,其他的多少都帶有隱喻,尤其是影像和偶的部份。
先說影像,這在這齣戲中其實佔有很重要的部分,三支腳的攝錄影機,有時會變身成大眼怪,有時還有真人的眼睛畫面穿插呈現,似乎要說這一切惡行,即便執行者自以為無人知曉,但還是有著一隻眼睛在「見證」著這一切。有些畫面成為作證或新聞的片段,有些則以動畫的方式表示人被殺害的過程和方式,以一種比較隱晦而不冒犯當事人的作法,回顧這段民主化前的歷史事實。雖然有些意象具有過多的指涉意義,對於不了解其背景和史實的人很難做出有意義的連結和詮釋。
偶的部份,據坐在前排的友人說,連眼睛都活靈活現的,可惜坐在中山堂中正廳二樓第一排的距離還是遠了些,無法清楚的看到這些細節。偶主要有兩種:動物和人。動物的作用和意義比較豐富,一直在舞台左側(從觀眾席看)的禿鷹、鱷魚和三頭狗都是擬人化的表示。眼後座談上有觀眾問起「鳥/禿鷹」的作用,演員回答牠是從頭到尾的旁觀者,適時的鳴叫提點劇中人,我自己覺得有點像是希臘悲劇中的歌隊,故事主軸在上演的同時,旁邊有一種客觀/全知的角度切入,只是在此劇中觀眾聽不懂鳥叫聲罷了。
三頭狗據說代表著執行種族隔離的三派勢力:警察、特務和軍隊,這三者在最後的審判時獲得不相同的下場。演後座談上,演員補充說,因為南非民主化的過程是透過協調、和平轉移而達成,正因為是協調,所以有了某些條件交換和商討,像是某些人透過撇清關係的自陳而除罪(當然我們都知道那樣的陳述不完全是真實),雖然聽說後來也有人不滿這種最後審判的差別就是了。
我認為鱷魚則是烏布王的親信,一開始烏布王就把許多事情跟鱷魚說,詢問牠的意見,甚至是認為事情敗露之前,將重要的證明文件塞進鱷魚的嘴中,希望牠保守秘密。可惜,鱷魚不敵烏布媽的溫情攻勢,把許多文件/內容吐了出來,讓烏布媽有開記者會的梗。以動物偶的方式處理,(演員說)迴避了人必須扮演邪惡角色、同時還會盡力博取觀眾認同的問題,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在反應人喜歡用動物來比喻人性,
真相調解委員會完全以偶、口說地方語言,搭配英語逐步口譯的方式呈現,部分陳述的內容有以動畫或真實畫面表示,部分則是受害者自陳,透過自白讓觀眾跟著語言想像其所看到的震撼悲慘畫面。我注意到幾乎全部的證詞都是說,「他們要我去認我的小孩的身體...」或是「我的孩子被....」,布藍卡幫忙在演後座談上提出這個問題。演員的回答是,這齣戲的證詞都是真的,在挑選擷取證詞時,證人剛好都是父母或長輩的原因是指向1976年的反動事件,(如果沒聽錯)當時是反種族隔離的後期,在學校有語言歧視的情況發生,導致學生/小孩起來反抗;而反種族隔離的諸多路線中,到了當時已有應以更為激進的方式表達的聲音和行動出現,讓年輕的學子有參與運動的切入點,因此,多數被殺害者都是孩子和學生。
劇中的真相委員會存在的目的,演員花了一些時間說明,這樣的機制能並置受害者與加害者,他認為加害者要能被社會接受,必須透過受害者的包容和接納,才有辦法被社會接受。散戲後跟戲友討論時,友人提到如果把南非種族隔離所發生的這些事件類比成二二八事件,應該會好懂很多。我會想,說真的,我對二二八的了解也沒有很多,不過,的確台灣社會在這部份(所謂的轉型正義?)其實沒有以整個社會的高度做出些什麼行為,除了官方代表道歉,多數的民眾(不管是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後代,甚至完全沒有被影響到的家庭)並沒有機會聽到事件不同角色的聲音並陳,沒有多方了解,也就難以被完全接納/接受,對立和怨恨等諸多情緒也就難以消融。這麼一想,也就分外佩服這個劇團選擇這樣的題材,盡力的做出類似社會運動功能的戲劇。
正因為這齣戲有太多特定的社會背景和脈絡,也有許多編導和呈現上的巧思和隱喻(像是有觀眾問到烏布王為何只穿內衣褲?演員說這身穿著表示他已失勢,被相信的系統和背後的機制所背叛),異文化/非經歷相同歷史的觀眾難以全然的理解。然而我覺得,正因為如此,這齣戲能有精采及容有多方詮釋和討論的開放性,使戲劇在當代社會能有更豐富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