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052214 《伊底帕斯》臺北海鷗劇團@牯嶺街小劇場

圖片來源:臺北海鷗劇場臉書

        記得上次在實驗劇場第一次看臺北海鷗劇場的戲《她殺了他的孩子》,號稱一票雙戲一悲一喜,結果我被喜劇搞的很怒(因為太像XX之夜的程度),以至於《伊底帕斯》首演那次,因著成見沒購票,後來聽到很多網友說很棒時,有那麼些許扼腕。幸好,事隔不到一年,還有機會親自進劇場看!說真的,在521事件過後,再看拭父娶母的悲劇時,我突然很懷念,很希望可以像上次一樣,在看完一齣無力抵抗神意的悲劇後,能有一齣喜劇可以來調和沈痛的心。

         正式開演前,四位演員上場以類似賦格的形式念出近詩意的語言,部分文字是出現在投影幕上的,引言並提示這是齣悲劇。已然熟悉故事的梗概,得以把力氣集中在觀看演員的呈現和走位。第一次在牯嶺街坐在橫向的觀眾席,數條繩子從天垂下,既是分隔空間所用,也是部分戲份的道具,幾張椅子做簡易的道具,極簡的舞台考驗演員表演的張力。每位演員身穿無袖長裙,披上圍巾和外套後,變換角色。

        雖說開場由歌隊長(曹瑜飾)拿著擴音器大喊出來面對時,不禁皺了眉頭一下,這梗也太新近了些。幸好之後的演出回歸到故事主軸,愈發好看。最喜歡的一段是伊底帕斯(吳秉蓁飾)向王后由卡絲坦(陳敬萱飾)求愛那段,其中一個動作設計是伊底帕斯鑽進王后的裙子中,王的頭的位子正好是后的腹部,一種雙關,既是歡愛、又是懷孕,把王后身為妻子和母親的雙重身分透過一個畫面完整傳達!到最後伊底帕斯發現他無法脫離命運的掌控,犯下不可赦的罪行後,演員是真的流下眼淚,在小劇場如此貼近觀眾的距離,那種帶入情緒的呈現,極為撼動人心。

       每位演員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上頗為用心,就身形、聲調和衣物裝飾的區隔具有說服力。洪嘉敏飾演的克里昂、報信人和先王雷爾斯在外顯氣質方面有著微妙的差異,並不僅是靠斗篷外套的不同穿法呼弄過去。唯一讓我不甚滿意的應該是投影的字體吧,很像是已然氾濫的康熙字典體。

       我沒有很喜歡把一切的事件或命運歸於至高無上的神的想法,但是在神諭下生活的人們,一方面得到警示勿胡做非為,另一方面也是在艱困生活下的心靈寄託(底比斯有著高牆,因為外面有怪物和神)。古希臘悲劇看似剝奪了人的能動性,但話又說會來,現代強調人定勝天,長久來看又豈不只是妄語罷了。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051714 Memento Tour 何韻詩巡迴演唱會 2014 台北站@台大體育館1樓


有幸在517「國際反恐同日」這天去聽何韻詩演唱會!

雖然說我聽過的歌曲非常的少,演出也有將近一半是粵語歌,但完全不妨礙我欣賞並舉手揮舞參與這場演出。一個主唱可以在台上又是彈貝斯/吉他、吹木笛、演戲(聽到三首《梁祝下世傳奇》之後,居然是〈癡情司〉!!!)和勁歌熱舞,我不知道還有什麼人可以這麼誠懇又大方的帶給樂迷這麼多元的演出。安可還唱了蘇打綠的〈小情歌〉和陳綺貞的〈魚〉!

舞台和燈光的效果很不錯,讓樂手在台上露面(並牽著他們全體敬禮謝幕),舞者的扮像和服裝也挺有趣的。演出段落分明且各有特色,幾段講話中數次感謝到台灣來讓他有重新出發、找到自己的機會。願意這樣讓自己重新開始,在不同的演出過程中了解並接納自己,且願意分享並捍衛自己相信和實踐的價值的歌手,真是令人愛不釋手阿!!!

轉貼網友記錄的歌單: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天使藍
3.青山黛瑪

4.瘋子
5.迷你與我
6.千千萬萬個我
7.無名

8.不眠皇后
9.韻律泳
10.未來
11.可可

12.波西米亞
13.詩與胡說
14.出走太平洋
15.愛沒有不對

16.勞斯萊斯
17.嘆息橋
18.睡王子
19.化蝶
20.癡情司

21.光明會
22.你是八十年代
23.艷光四射

24.青蔥
25.眼淚教我的事
26.木紋

ENCORE
27.明目張膽
28.花花(只有一半不到XD)
29.小情歌(蘇打綠)
30.滿地可
31.魚(陳綺貞)
32.光榮之家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051614 《戀曲2010》風格涉@實驗劇場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

        要為時代下註腳是不容易的事,但也請給我一個一場演出需要摔爛五把吉他的理由。

        第一次看李銘宸的作品。演出正式開始前,77年次的導演本人坐在舞台中間偏右(就觀眾看向舞台而言)的鋼琴椅上,把節目單上他想要以「戀曲2010」為題做一部戲的理由親口說了一遍,並善意的提醒觀眾演出當中會有裸露、突然的大聲響。舞台的左右兩邊掛著許多衣服、配件和鞋子,想來演員會直接在舞台上換裝吧?!

        我認為「單一演員站在舞台中間重複一段簡單的動作三次」是片段中間的逗點。有些片段頗有意思、有些取巧、有些顯然就是文不對題了吧。開演不久,演員輪流到舞台中間拿著麥克風模仿著目前生活中常出現的各式各樣的聲音,的確,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許多多有意思,一聽就會勾起認同和回憶的聲音,不管是廣播電台、小攤販或是鄰里廣播,不管你生活在哪裡,或多或少都不陌生。接著,一個接著一個擴音器/麥克風,舞台上播出孫燕姿的〈天黑黑〉和〈我懷念的〉,演員跟著唱。很喜歡這個視覺畫面,有點像是具象化的口耳相傳濃縮版。

        接著是張仰瑄教導大家如何報新聞,如何讓一件芝麻綠豆的事聽起來像是則新聞,之後一位男演員以播報新聞的技巧說了則網路上看到的笑話,上帝召見美國、中國和台灣的總統/總理說隔天就是世界末日的那則。這樣的教學和反省蠻有意思的,畢竟我們在生活當中已經看到幾乎可以媲美演員的主播,如何在主播台上帶入個人情緒的演說唱俱佳,讓觀眾忘了自己其實是要看新聞,而不是娛樂綜藝節目。

        之後的某一段著實讓我傻眼,導演在幕後拿麥克風,跟著監督台上的演員是否在講述故事時說出「你、我、他」三字就得脫去一件衣物,相撲coco和菲律賓人的故事聽來就是很臨時的即興演出,故事內容跟時事或是2010年的事並沒有太多的關聯,看起來就只是演員臨場反應和為脫而脫,給觀眾拖戲的效果。

        音樂在這場戲很重要,不管是蕭邦的〈夜曲〉還是其他的西洋或是中文流行樂,又或者只是演員的清唱和哼歌,每一段音樂出來,我都會想要知道這跟戲有什麼關係,特別是中間突然用大喇叭播出分貝超大聲的〈國旗歌〉時,不禁想到,這不是以前求學時代得立正站好、敬禮聽完的音樂嗎?怎麼現在聽到卻反而比較像是不熟悉的存在和指涉?

         聽到最令我驚艷的是一位女演員(應該是余佩真吧?),歌唱的聲音真好聽,一曲〈快樂天堂〉和之後聽似自行創作的三首歌,都好聽極了。而且模仿地方小混混的台語之流暢的,很精采!
     
        集體創作有趣和可怕的地方,端看導演拿捏的準確度。只能說近來看了些沒有清楚劇本,或是內容焦點不夠集中、台詞上有嘩眾取寵之嫌(話又得說回來,是想要取悅怎樣/哪些觀眾呢?),都讓我越來越不耐煩,想要搞笑不夠搞笑,想要訴諸情感引導(曾歆雁帶上眼罩,引導觀眾隨著她進入印象中的老家那段,可以感覺得到演員很投入,但是一旁的演員只是負責遞麥克風和清除障礙物,實在是讓人分神出戲的存在),但都因為發揮的力道和時間不夠,很難讓觀眾認同或是埋單。實驗劇場雖然是讓新銳演員和導演實驗的地方,但我誠心的希望,小劇場的戲可以再濃縮、嚴謹些,不是說丟出新點子不好,只是,也請端出消化過、通過自我檢視的想法。

        最後,也不知道是不是劇終的最後,因為已經播出演出結束的廣播,也有一半的觀眾已經離場),一位演員開始訴說起2005年5月16日他在做什麼,跳過2008、2012年細數每年的今天發生的事,接著導演問他2015年、2020年、甚至是演員六、七十歲的每年的今天,他覺得自己會在做什麼?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提問,留待每個觀眾細細去品味。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051014 《馬克白後傳》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蘇格蘭國家劇院@高雄至德堂

圖片來源:兩廳院售票系統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蘇格蘭國家劇院的組合《馬克白後傳》驚彩好看,特地搭車南下,相當值得!

       看戲之前其實還是有點擔心,因為久沒聽英文了。不過,刻意要自己不要依賴字幕之後,可以聽懂百分之六十已經相當感動了。樂手和歌隊的現場演奏,讓演出增色不少。

       關於蘇格蘭皇后和英格蘭將軍之間的感情,我覺得此戲沒有交代的很清楚(是,我沒有為了看戲回頭先去看《馬克白》),不過,並不影響對於劇情走向的理解。將軍和蘇格蘭國王在國家治理上觀念的落差,其實帶來蠻多省思。

       兩方對於在蘇格蘭境內兩派勢力不斷競爭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詮釋,國王認為他表現的越弱、越不具有威脅性,反而越能達到平衡。接受禮物、回禮,按照當地的習俗才是合宜的表現。但是將軍無法理解,他只認為國王過於沈溺在美色、美酒當中,無心好好經營一個國家,也不認同當地人的作法,這或許就是他雖然走了蘇格蘭境內一整圈,但卻無法真正去理解這個地區最高權力出現及運作的方式,用盡各種他能夠理解的方法卻都無效之後,他開始訴諸自認合理卻相當殘酷的行動。

       另一個將軍無法理解的是「和平」的實質呈現方式,他一心一意要剷除蘇格蘭兩派勢力中的皇后家族勢力,單純的認為只要讓兩家聯姻,或是有一方勢力被消滅,那樣的和平就是蘇格蘭需要的和平。但國王用和平如大海來比喻,表面上平靜,實則波濤洶湧不斷,動態平衡的秩序,四季循環流動,才是他所理解的和平。很顯然的和平並不是光憑人的意志可以掌控和全然理解,而且秩序和和平並不是相等的概念,將軍無法接受蘇格蘭表面用語的保留和多義性,只希望能夠得到明確清楚的說法,但是自以為的定義清楚並不表示有採取殘酷手段的正當性,且一味用著自己認定的「和平」概念套用在不同文化身上,硬要逼他者用著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說話、解決問題,其實只是徒增更多困擾罷了。

       就如同演前導聆的老師說的,這部戲雖然是以蘇格蘭和英格蘭為背景,但是內容其實離我們沒那麼遠。看著看著會悲觀的想到,我們現在覺得的和平和「現況」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海面上的平靜而已,對照以前某師說過的話,遷台的第一代人士,鮮少享受過太長的平靜生活,沒有看過「年老」,沒有人生遲暮的參照對象,讓人在面對自己的年老會格外驚慌。

       我們認為的和平和維持和平的方式是什麼?有多少容許內部處理而沒有外在干擾的空間?這不僅只是如介紹上寫說,劇作家藉此劇批評中東局勢,我想同樣可以適用於被外力強勢介入的任何族群和國家的情況,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才能夠獲得全球劇評及觀眾的好評吧。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四季轉換由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