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110213 《看見台灣》@板橋秀泰

圖片來源:看見台灣粉絲專頁

        我不會說因為你是台灣人所以你就應該要來看這個紀錄片這種話,但是,如果你想用不同的角度「看見」台灣,那真的應該去看看那些多數人從中學以後就很少接觸過的地景和地貌,真的會訝異台灣存在著許多想像不到的美景,片頭的每一個景都像是一幅畫,水墨、油畫都有。配上Ricky Ho的音樂,從空中遨遊台灣。

        吳念真的旁白,從美景開始,接到自然生態被破壞,再到在都市和鄉村努力生活的人們,最後就是一幅幅身處台灣各式各樣的人群,還有為了希望可以暫緩破壞的速度,而將想法落實生活/產業的後龍洪箱女士和宜蘭賴青松先生,以及最後一幕,在玉山上唱拍手歌的布農兒童。

        讚嘆於自然景物的美麗,也意識到這些美景是容易消逝的。高山火車站的另一面就是崩落的土石,歐洲風格的別墅群,其實兀自屹立在或許會崩塌的土石之間。更不用說為了發展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染色的水、淤積的水庫、水泥場的實況,以及對我來說有點難以轉換的真相,那些高山蔬菜、高山茶、高山旅遊,其實耽溺於享受這些美食美景,就可以說是直接、間接造成環境破壞的兇手之一。又或者,垃圾問題,作物生產過程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從自己開始做起,漸漸地或許可以改善環境的方式。

        看的時候有時候會疑惑,這些場景究竟是在哪?也會想,導演、剪輯這樣編排畫面、讓畫面停留在螢幕上的長短時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考量和選擇。在高空上往下望的台灣,跟身處在裡面的人們究竟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就好像是,在地上你面對的是一個個迎面而來的個體,在天空上看到的會是一顆顆頭顱的小點,或許影片某方面是希望能藉此呼籲每個人要重視自己的生活對周遭環境的影響,但是,每個個體的重要性在空拍之下其實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這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被處理。

        另外,環境保護議題相當的繁雜,空拍的畫面只能呈現那些可見的汙染,對於許多不可見的污染,或許只能依賴旁白或是其他形式的註解來標示。而像影片這樣重點式的挑出台中火力發電廠和砂石場對環境的破壞,一方面當然是想要說出台灣的商人貪婪(看了之後也才知道台灣的水泥出口量這麼高),另一方面卻點到了一個弔詭,生活所需的環境破壞,或者圖利部分人士的發展,做與不做該何衡量?從誰的出發點去看?因為到頭來被影響的絕對不會只是一小群最靠近現場的人,空氣污染、水污染、水庫淤塞,這些都足以讓一整個區域的民眾受到影響,但偏偏這些議題和其中的複雜性,是很難呈現的。      

        不過,正面來說,或許可以希望這部紀錄片成為一個引子,引發更多人關心、討論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這些環境議題,或許沒有第二個人會想齊柏林一樣的傻,投資這麼多心力和資源去拍出這樣的影片,但是,我相信,從散場觀影者凝重的表情中,總會啟發一兩個人認真的開始思考,開始實踐、改變自己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