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032413 《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四B館


         一幅幅數位輸出掛在牆上,以年度區分,一旁掛著說明看板,標記著照片的出處,記者名字、報紙名稱、照片內容、拍照當下的情況和心情,部分載明該名記者日後的命運。  

         受黃菲碧之邀一同去看了普立玆(雖然我早就買好了團購優惠票,但其實根本沒時間去看阿),看展最自由的方式莫過於跟友人相約,但可以各自決定瀏覽和停頓的時間,會後一起吃飯聊天兼談看展的想法。

         普立玆新聞攝影透露出美國各個時期的關注的焦點,也揭露了美國的歷史觀和世界觀,美國的種族問題、政治醜聞和槍案、境外的戰爭(太平洋戰爭、越戰、中東戰火)、饑荒(非洲)和水災,七十年來的攝影,沒幾張是傳達天災人禍以外的訊息,彷彿值得記憶的歷史只有令人悲傷的事件,幾張點綴其中的「溫馨」或「歡愉」宛如曇花一現(警官低頭和小男孩說話、非洲奧運選手獲獎狂喜)。
  
        這種希望藉由痛苦悲傷的照片喚起人性或是人們注意力的作法,真的不是「數大便是美」,一張張驚駭無助荒涼,是否真能讓觀者有所領悟,進而反省了解這些事件帶來的啟示,我是懷疑的。

        但這展還是值得看的,畢竟要不是這些得獎作品,我還真不知我現在對世界的了解是如此狹小。而且作品的說明顯然有要向攝影記者致敬之意,詳細的描述作者是為何跟著到達戰地和他國,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總共隨軍隊、救難對等冒險患難幾回,看到某些記者來回數次,最後不幸遇難,或是最極端的例子,那名拍攝禿鷹和將死亡的非洲小女孩的記者,最後受不了外界批評和質疑不救援的聲浪,終於在數年後自殺。為了記錄所謂的「真實」付出的代價真的很高。

        在看照片的時候也會想到,鏡框外的全貌長成什麼樣子,所有的記者不論再怎樣聲稱忠實記錄,一定帶有主觀,拍出揀選過、能傳達某些寓意的照片,畢竟攝影還是跟個人主觀的美學評價有關,更甭提這些帶有某些戲劇效果的得獎作品,更值得讓人深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