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090812 《很久系列II-拉麥可》角頭音樂@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81f031401382dd4d71402aa?lang=zh

        猶記當時看完《很久沒敬我了你》心中充滿的感動和複雜之情,讓我好奇《很久系列》二部曲會是怎樣的呈現。整體看下來,比較喜歡II的故事設定,從中看到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面臨的一些矛盾和認同的處境,特別是將故事架構在一群即將成年進入年齡階級、希望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階級名稱的年輕人,他們喜歡麥克傑克森,透過許多方式想讓部落中的長老認識這號人物,傳達他們的想法。透過台東高中舞蹈班的學生要參與全國舞蹈大會(我記得一開始是舞蹈大會,但中間好像說是歌舞比賽,最後出現的是全國中學原住民歌舞大賽,總之前後不一致),透過練習過程帶出傳統舞蹈、西方流行舞蹈、街舞,以及自我認同的議題。如同昊恩在節目單所說的,他想呈現的是一種「包容」的精神,而阿美人是他認為最具包容性、創意性、生活性的快樂民族(讓我想到之前去屏東出田野時,排灣人笑說阿美人什麼都吃,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包容的展現吧!),這種豐富具有創造力的民族精神,使得這部《拉麥可》誕生。

        先說舞台,這次在大幕上方多設置了一塊投影幕,真是相當的貼心。考量三樓以上的觀眾觀賞投影在舞台後方的影片畫面時,一定會有視線遮蔽的問題,多加了一塊投影,的確可以減低這樣的問題,而且某些時刻可以一塊投影舞台、一塊投影影片,增加視覺上的層次,畫面也更顯得活潑而豐富。而這次舞台的前方大部分留給演員和演唱的歌手和舞者,中央留了一個走道,面向舞台右側也往外切出一大塊,應該是考量到某些場景一下子要上下台的演出者比較多,多開一個出入口方便進出,彌補後台側邊空間不足的問題。這次的影片畫面比較有故事性,雖然一開始黃莉在山上跳舞的片段有點莫名,但後來幾個片段,特別是賣菜小販在活動中心前方空地叫賣的部份,不管是遠景還是特寫都完整多了。講故事的過程中也設有一些巧思,連結舞台和影片的切換,特別是開場時,影片中的木雕師父放下火柴棒大小的指揮棒,而簡文彬從舞台中央接下的設計,煞是有趣。而影片開始學生模仿麥克傑克森45度傾斜,Suming嘗試成功,影片倒轉發現有人在拉住他的腳;劇終前的最後一幕則是在舞台上具體呈現出有人拉角的片段,前後呼應,喜感十足。

        這次的音樂除了管弦樂團現場伴奏之外,還有吉他、電吉他演奏,也邀請了街舞舞團和業餘的原住民歌舞團隊來呈現阿美族的歌舞,最嗨的應該算是Suming帶來的歌舞吧,聽的時候在想,用著多數觀眾不懂的語言唱嗨歌究竟有怎樣的效果,但仔細想想,聽西洋流行音樂節奏明確的舞曲時,的確有許多人也聽不懂裡面的歌詞和意義,但仍舊可以聽的很開心、很喜歡,或許在歌曲中,語言本來就不是欣賞的門檻和障礙吧。管弦樂伴奏的優缺點其實很明顯,在一些配合畫面或營造氣氛的伴奏上,現場音樂比放音響好聽多了,上半場最後一首〈戰舞〉是整場下來最喜歡的一首,這首歌的現場演唱、管弦樂、舞蹈和燈光等配合,寫意的呈現出在原住民傳統歌舞與創新的形式之間的衝突和掙扎。但是有幾首歌,像是三位大叔在唱〈兩條沒有交叉的路〉時,聲音就被吃掉了,有點可惜。

        說真的每次在看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演出時,內心都會有不安,戲劇的呈現需要張力和轉折,某些部份難免會被磨平、顯得刻板,特別在這個對於少數充滿偏見和刻板的社會,更需要呈現某種不那麼偏狹的樣貌,但同時又能吸引多數的注意和欣賞,至少在這齣劇裡我看到這樣的嘗試,劇中呈現原住民青年人在成年的過程中想要獲得長輩的認可和關注,也面臨如果一直保持傳統食古不化,可能會被淘汰;但若要創新,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還能夠算是維持原有的價值嗎?我也依著這樣的觀點去看演出的肢體和舞蹈呈現,在概念上,這個故事盡可能的兼顧了傳統和新一代的想法,也俏皮的呈現出現在的中老年人也曾年輕過,現在常見的事物在以前也是新的外來事物,沒有所謂僵硬刻板的傳統,文化本來就是活在現存的人類社會當中,受到外來的刺激影響與內部的自覺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或許可以多些想像的空間。

         最最喜歡謝幕之後,安可曲居然請《很久I》到現場觀賞的演出者上台,跟著一起唱《很久I》我最喜愛的那首謝幕的太巴塱的歌,據說陳建年是上台領唱的人!還加映一首郭英男極為重要且出名的歌曲,很有賺到的感覺。我覺得這個演出在戲劇院演出最可惜的是,雖然開場前字幕旁白有說,想拍手就拍手、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但旁邊的人真的好冷靜,冷靜到連拍手跟著打拍子都不想,讓我一個人自己打拍子、自己很嗨的有點尷尬,也怕干擾其他人觀賞。

         如果,多數的觀眾可以繼續支持,照角頭音樂章四十三的說法,希望可以在卑南族的《很久I》到阿美族的《很久II》之後,可以繼續有金費和機會可以籌製下一部,直到所有的原住民族都能有一齣跨界的歌舞大戲,也希望日後的故事可以更為精緻和完整,然後,觀眾2-3年可以時不時的回味以前的經典曲目!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090612 《美味型男》梁允睿Solo「第五屆台北藝穗節」@台北國際藝術村

圖片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buliy225/17062671

        這是今年藝穗節唯一一檔購票觀賞的演出,完全是以近乎迷妹的心情去看戲。

        自我揭示意味濃厚,跟與自己打架的事物和解,透過角色的切換帶出親情和秘密。現場的鋼琴恰到好處,美味的菜香,構築出色、香、味俱全的呈現。講述過世多年的媽媽回到兒子的身體,透過做菜的過程與兒子對談,表達母親不變、未能及時具體呈現出來的愛。

        開始想要流眼淚時我就在想,到底打動我的是怎樣的鋪陳、怎樣的點,是因為太久沒有見到家人,還是因為覺得目前的生活疲累希望有人安慰。媽媽唱出對孩子的關懷,藉由母親的口中說出對自己的祝福和鼓勵,那當下我有些遲疑,遲疑的是以這樣的情況出櫃、暴露自我需要肯定的一面,這樣的方式究竟對表演者、對觀眾來說意義會是一樣的嗎?表演者要更有勇氣,夠肯定自我,才有辦法承受如此掏心掏肺的情緒轉折吧。

        有意思的是,現場真的開始做起菜來,然後芹菜花枝的味道真的好香,吃到一小口香煎蔥蛋,看著洋蔥紅蘿蔔炒蛋,想著這樣的味道真的好嗎?回到媽媽一直強調的,做菜不是只有美味就好,還要給人一種熟悉、媽媽的味道。聯想到對於某些人來說,親子、伴侶的情感維繫中,做菜是很重要的一環,重點已經不是好不好吃,還是透過做菜所展現的看顧和情感,真實的讓關係能夠持續下去。也或許因為吃是每天都必須勞煩的事項,是最為貼近生活的舉動,所以它才這麼重要吧。

        題外話,一開始我看到教你做客家小炒的食譜,然後,發現媽媽開始說臺灣國語時,我有一瞬間錯亂了。最喜歡的片段應該是小朋友演講,講白蘿蔔與紅蘿蔔的故事,可愛又饒富深意。而梁允睿唱歌還是相當相當的迷人,雖然某些句子中的雕琢有些刻意,但情緒飽滿的唱出來,仍然無比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