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032711 淡江大學實驗劇團 《再見,Des souvenirs d’enfance》@皇冠小劇場


圖片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tkul209/21815291

受好時光認識的志工妹妹阿班的推薦,去看了淡大的製作,其實進劇場前我什麼介紹都沒看。

80分鐘的戲,講述5個小學同學4女1男的故事,個別的成長經驗點綴,讓觀眾了解每個人的個性;穿插國小時玩樂及15年後聚會的場景,讓人物的個性和姿態變得更立體,從中也探討一些常見的家庭、友誼、性別認同等等問題。

先講我喜歡的部份,演員的表現真的可圈可點,看完我都不禁要開心有這樣一批優秀的演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個性,或傻大姐或精明或宅,而且最重要的是表現得很自然,觀眾很容易可以將自己過往的經驗投射在演員身上,而且可以感覺她們真的是一群感情很要好的朋友(不只是戲內,我指的是戲外的她們感情應該不錯),貼近我的年紀的經驗,彷彿呼應了畢業幾年後,多數人會想念的同學會。一方面是因為想找回熟悉的陪伴,一方面跟老朋友講話往往比較不費力,而且常常會爆出童年的梗,比什麼都好笑~

最後看海那段很棒,呼應大家以前一起做過的蠢事,往事的美好。

不過,其中個別演員的獨白時探討的幾個議題,都是可以再深入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片段,因此不免覺得有些零碎、點到為止。唯一覺得比較完整的是羅湘茹與母親的愛恨,像母親卻又因為太像而不自覺的逃離,一人分飾母女兩個角色,最後媽媽飆起來的那種怨與深層的愛,很深刻、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

然而,像是謝宜家小時候莫名其妙被同學排擠,這真的是求學經歷中很常發生、看到的事,但這是否與她在長大後喜歡動漫文化有關呢?或者這與她往往是那個附和同學建議,而不敢自己出風頭的樣子有關?這方面反而不是很清楚。或許被排擠、看人被排擠好像是成長當中必經之痛,真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

再來就是賴正晃間接表明喜歡的是男生,讓母親非常不諒解,激他反嗆父親出軌?!同志本身的家庭議題,其實還可以深入去探討,不一定要講出具體的前因後果(又或者這本來就不是一個需要去問為什麼的問題),但是,這樣簡短的呈現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賴從小就跟女生比較好,但除此之外,他喜歡幻想的個性,想當太空人的夢想,好像都跟他的性別認同沒有關係,不太知道為什麼最後一定要有這一段。

一定要順道一提的是,我很喜歡邱詠伶這個角色和演她的王意珊,她小時候的經歷真的好可愛,阿婆給她的水生植物和動物都好有趣,泥鰍和菱角的梗好純樸自然!!這段的呈現也很棒,用小朋友最喜歡的畫畫來說明,讓我想到,為什麼我們只有小時候喜歡畫畫,長大之後卻只有少數的人還持續畫畫的習慣?!

導演處理個別片段的手法其實還不錯,只是我覺得因為故事是由小小的片段串起,時間順序又有跳來跳去,時而講五個人個別的事,時而是她們聚在一起的片段,因此換場很密集。有時候音樂下得正好,但卻在暗場後就直接切掉,而不是漸漸淡出,有點突兀而可惜,觀眾的情緒也不太能連續,感覺有點匆促的必須跟著場景的轉換而調整情緒。

看完有種,對比最近看職業劇團的大製作,學生的小劇場很令人驚豔,把小品處理的很精緻,希望她們繼續努力!很期待這批演員未來能繼續活躍在劇場界,我真的很期待!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032411 雲門舞集2《春鬥 2011 遊戲場》


圖片來源:http://citytalk.tw/sn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111

從兩三年前開始固定觀賞雲2的演出,對於黃翊、鄭宗龍等人並不陌生。現在拜FACEBOOK傳遞訊息之便,在演出之前,就已經大略知道有哪些編舞者的作品,雖然說沒有很認真的去看詳細的介紹,或是編舞者的想法,就想說抱著欣賞的心態去接受刺激。

到達城市舞台,一坐下來就開演了。開場時舞台上有四個機器人,一一架有兩把大提琴和兩把小提琴。舞作開始,提琴發出聲響,還在思索是否是機器人在動,定神一看果真如此!舞者的動作,時而觸碰從舞台右上方射出的一道綠色的雷射光,光束被碰觸之後,聲響和節奏就發生變化。動作跟黃翊之前的作品有些相似,然而辦規律又不成旋律的聲響,很容易讓人分心,我承認我看到一半就有點不行了~

上半場的中間,布拉瑞揚出來說說話,介紹黃翊是位年輕、很早就發展出自己的舞蹈語彙的編舞者,他結合了機械和舞蹈,從一開始就是往這個方向去發展。布拉瑞揚有提到黃翊那天下午搭飛機回去金門當兵!

布拉的舞作是11年前雲2創團時,應羅曼菲之邀而編作的舞《出遊》,他自嘲對比黃翊的現代科技,他的可能會比較復古。開場是兩個身穿黑長外套的人賣力的擦地板,一位女士出來之後,旁邊跟著兩個一樣穿黑長外套、腳踩跟鞋,像是秘書一般的人,跟緊在女士後面打點服裝上的細節。穿脫多件洋裝之間,女士好像傀儡一般被操弄著,努力想要掙脫外在賦予的框框。然而,當其他兩位秘書不再追著她跑之後,反倒換成她很緊張的追著黑外套的人跑。有點諷刺,就像是人很不喜歡被外在的制度或是任何事物框住,但框一旦消失,又會顯得無所適從的空虛和慌張。

舞作中間有位全白的男子撐著黑傘,偶爾提著黑行李箱在場上穿梭,布拉有說,這個角色留有許多自我詮釋的空間,不一定是什麼。邊寫心得時突然想到,這個人很像是「時間」,在你我身邊默默的經過,最後,所有人在時間的大手之下,歸於塵土。

舞作尾聲頗令人震撼,當四位黑衣人將女士用白布蓋住之後,開始像天空猛擲白粉,揚起的白灰很像燃燒過後的紙灰。他們一一脫去外套,像是發了瘋似的掙扎、扭曲,但到了最後,如同她們親手掩蓋的女士一樣,大家統統都塵歸塵了。

中場休息時,孫尚綺的舞作就開始了,舞台上有位貝斯手,開始調音、彈奏出簡單的旋律。舞台上出現三女兩男,一位男舞者墊著腳尖,姿態有些做作,其他人則像不同的動物,可以依稀指出有貓、有鼠、有孔雀。舞作中間有些情緒極端抒發的樣貌,像是莫名其妙的笑和掙扎,看著看著突然升起某種憐憫的感覺,感覺舞者在詮釋精神異常的人,那種旁人不知所以的情緒表現,過頭了就會讓人感到不安和害怕,下意識的想要遠離或是逃避。

中間後半,兩位男舞者站在箱子上,沒有用手抓住對方,但是卻試圖在彼此的身體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不斷的轉換姿勢和動作,像是要挑戰兩人的默契和身體在空中平衡的極限。看的時候都忍不住要驚呼,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下半場中場,鄭宗龍出來說話,他提到孫尚綺的作品,是源於某次他在柏林地鐵看到的一位精神異常的女士所衍伸而來,每位舞者都可以說是這位女士的一個分身。聽到他的說法以及舞作的動作,讓我想到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斷章》,舞蹈本身不再只是美的表現,可以去尋找真的更為貼近人的動作,甚至是去向那些沒有那麼被社會化所控制的人們學習和探尋,這樣的嘗試不只是去呈現不同的身體姿態,或許也帶有一種角色對調的反思,並非所有的人都受過美姿美儀訓練,不見得都可以做出符合禮儀規範的舉止。正常人覺得她們異常,換個角度想,過於社會化的身體,就真的是一種「尋常」而非「異常」嗎?

鄭宗龍還提到他有次跟雲2去屏東演出,聽到兩個學生的對話,大意如下:A問Q:「她們在做什麼?你真的都知道嗎?」Q說:「你就幫她們的動作編故事,編的越豐富精彩,就表示你知道越多跟舞蹈有關的內容。」我覺得很有意思,驚訝於Q在觀賞現代藝術見解的早慧。其實看現代舞對我來說也是如此,編舞者或是舞者本身可能不一定在說些什麼,只要你能投入欣賞,用自己的眼光去詮釋,這件事本身是無所謂對與錯的,喜歡就喜歡,覺得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帶著這樣半參與的心去觀賞,觀看現代舞本身就是一件跟你有關、有意思的事!

鄭宗龍的《牆》是09年的作品,他自己有說,前半段看起來會有點緊張灰暗,如果觀眾有被激起不舒服的感覺,那就是他想要呈現的感覺;如果觀眾感受不出來,那他會繼續努力(XD)。還是很喜歡開頭黑衣人們的陣行和整齊的步伐,的確散發出一種莫名的壓迫,但說真的,對我來說倒沒有感覺到緊張不安的情緒。後半段灰白衣人出現時,或許是燈光的關係,感覺也沒有太明亮,反倒是留有中間的模糊空間。舞者的動作讓我想起之前鄭宗龍說的「有機的身體」的概念,還是可以感受到,他給舞者一個動作的開頭,讓舞著去感受這股「氣」的流轉,它會怎麼走,影響著舞者的動作。

其實覺得雲2的舞者還蠻厲害的,每個編舞者都有自己習慣的身體語彙,如何在一定時間內接受不同編舞者的指示,做出編舞者想要的動作和氛圍,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032011 當代藝術館「活彈藥」



當代藝術館《活彈藥》: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index.asp?ID=155

下午跟好時光可愛的妹妹們去當代看「活彈藥」展,由簡子傑導覽。裡面有許多有意思、值得好好看看和反思的展覽,雖然名稱不大吸引人就是了~

當代藝術有的涉及社會議題,於是會有人質疑這還算是藝術嗎?為何不直接去從事社會運動?但就因為當代藝術的呈現方式與傳統不同,能跟社區或是常民有更多的互動和關係。

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展是:張力山的「形骸孤島」,展場直接擺放了捕殺後流浪貓犬火化的遺骸,另一堆是信封堆,邀請民眾將遺骸放入信封中並留言,之後會寄給政府有關單位。一轉進小房間就看到骨灰山,還真的頗震撼。

另一個是黃立慧的「15分鐘的婚姻」,在全館找願意跟她結婚15分鐘的人,男女不拘。在展區內求婚、拍婚紗、舉行儀式念誓詞還有鬧洞房!誓詞的內容都很有趣,像是要吃彼此的豆腐等等的。簡老師在導覽時有提到,已婚的他在看到這樣的呈現形式,會感嘆結婚真的不是一件這麼容易的事。

只能說展出內容真的很豐富,想好好逛完真的得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不過逛一圈會有一個想法,簡老師在導覽時有說,他對於個別展品的了解不是非常深,但他會根據他對這些藝術家過去的作品,提供我們更多的背景和脈絡,幫助我們去了解作品為何會是眼前這樣,或是藝術家可能的意圖和想法。如果一般對於當代藝術不熟悉的民眾,沒有導覽和更多的背景介紹,真的能了解藝術家或是作品想要傳達的意思嗎?還是藝術欣賞的本質就是各自賞析、各自評述?但還是會覺得如果不能用簡短清楚的方式讓觀者了解,其實還蠻可惜的,有的東西就只是走過去但卻沒有讓人留下任何印象。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20110309 《青春啦啦隊》+映後座談

晚上去總圖看了《青春啦啦隊》電影的放映和楊力州導演的映後座談。

去年去看了《被遺忘的時光》時,就對於導演紀錄失智老人和所呈現的故事感到印象深刻,一群漸漸失去生活能力、記憶的老人,在與家人和其他人互動所發生的故事,在發現自己的外婆也漸漸的失去記憶力的當下,顯得格外的真實和切身。

《青春啦啦隊》紀錄林素蘭老師所帶領的一群跳啦啦隊的老學員們,她們在老師的教導下,跳出超乎年齡的整齊和活力,也在運動的過程中參與彼此的生命,看到衰老、病和死。導演除了紀錄這些老人們如何練習,到意外聯絡上世運相關單位,在比賽進行的中間,得以表演一段5分鐘左右的啦啦隊表演,以及他們在世運結束後,繼續挑戰街舞等的過程。

看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在必須面對病痛和老化的事實的同時,仍然以青春的活力,展現他們所有的熱情和努力,在生命最後的階段,仍然綻放出燦爛的火花。導演說,他希望讓所有的觀者可以了解,就算老邁、身體漸衰,能夠做的事情絕對不是只有在家無聊的等待和回憶。看到老人學苑中,即便七十好幾,還是努力的學習英文或是各種才藝活動,那種努力和毅力,真的讓我這個年輕人覺得很慚愧。

影片中特別紀錄了丁爺爺的人生觀和他的生命態度,他自己簽了在他死亡後要捐做大體解剖研究的同意書,在每年的母親節帶著小孩去太太靈骨塔位前悼念太太,希望全家大小在這一天能夠感念母親的辛勤。除此之外,他的中文造詣很好,常常脫口出成語,於是導演就讓他準備成語教學時間,穿插在影片中,形成一種非常有趣的插曲和呼應!爺爺真的超級認真可愛的~~

另一位是美子奶奶,她在癌末前同時學習了日本舞和啦啦隊,兩種舞蹈的性質和要求截然不同,但是她還是很享受在當下。然而生命的無常就是這麼直接,她在練習時發現身體不舒服之後,情況越來越差,但她還是在青春啦啦隊上場表演的當天,來到現場鼓勵她的同學們。其他同學們看到美子奶奶都非常的訝異也感動,反過來祝福希望她能夠繼續努力的與病魔對抗。

導演說他想呈現的是,這群啦啦隊的背後,還有一大群的啦啦隊在支持她們,不管是家人、醫院或是其他替她們加油打氣的人們,這群人的存在才是讓青春啦啦隊得以存在的原因和動力。

紀錄片是一種來自真實的巨大力量,透過拍攝紀錄、剪輯和後製,呈現一個個笑中帶淚的感人故事,而且,是一種變化比計畫重要的紀錄形式。或許這就是願意去體察生命真實而細瑣的面向,之所以更為吸引人的原因吧。

5/6會在全台上映,邀請大家進電影院,去感受那股活力和青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nPMiDs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