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20110226 比利時當代舞團《斷章取「藝」--獻給碧娜》


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40408e952b57be3d012bc76280860962

看PAR介紹,知道比利時的藝文發展是融合多元風格、不囿於某特定派別,開創出不同於英法美的舞蹈風格。而比利時當代舞團的重要人物亞蘭.布拉德勒來歷有趣,他是唸特教的,並且曾經當過特教老師,並不是正統舞蹈科班出身。他的舞作的特色就是扭曲的身體,作品多數是集體創作的成果,舞者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文化。他自承受到Pina Bausch的影響很深,這齣作品就是在參加Pina紀念會後的感想。

開演,舞者紛紛從台下走上舞台,脫去身上與觀眾無異的服飾,只剩下內衣內褲,再披上一塊紅色的布。舞作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比較安靜,舞者的動作不大,不時拿著麥克風製造出一些聲響。第二段大概是最後觀眾歡迎的部份,背景音樂是電音碎鼓聲,舞者除了舞著,還會即興唱出幾句耳熟能詳的歌詞,不時製造出另類的喜感。偶有舞者的獨舞,甚至跳下舞台與觀眾互動,相當精彩!第三段又回覆到接近第一段的步調,舞者的肢體扭曲,音樂和整體氣氛回到陰沉而詭譎,麥克風敲打地面、舞者的嚎叫,以及這些刺耳聲響的回音,整體的氛圍其實是不舒服,但又讓人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最喜歡第二段,不管是獨舞還是雙人舞的互動,簡樸的動作,相互模仿及呼應,帶來喜感和歡笑。舞者自信的獨舞,舞台上像是有一個個輪流發光的個體,令人目不暇給,九名舞者散據各個角落,各自美麗。

快接近尾聲時,一位舞者發言:「舉起你的右手。有沒有人願意跟我一起跳舞?」頓時台下傳出笑聲,但一開始並沒有人願意上台,直到舞者紛紛穿回自己的衣服,一位短髮女生勇敢的上台,贏得眾人的掌聲。之後陸續開放幾個觀眾上台和舞者跳慢舞,有一對情侶上台之後發現舞者從另一端走下台,便自在的擁抱和擁吻,相當的驚艷!

最後,舞者穿回原本的服裝,走下台。空著的舞台據說是像Pina致敬的表現,也可以詮釋為舞台、舞蹈本來就是空。

看著舞者純粹而自在的舞動和互動,會有怪異的感動。用舞蹈表現身體和感受,看似孩童遊戲般的快樂和率直,也有近似成人不同性別間的相互較勁和拉扯。脫掉文明象徵的各式衣著,回歸最原始和單純的人性,或許帶點動物性的殘酷和直接,但是隨著音樂自在的扭動和感受,反而給人一種現代人不再直接單純的惋惜,又或許是我們的教育和社會並不容許我們自在坦然的以肢體表達感受,聽到音樂隨之擺動身體變成是件困難的事,很羨慕那些可以勇於直接表達自己感情的人,身體的協調和心理上的自在,一直是我很嚮往的。

舞台上時常是混亂無序的狀態,不知道下一秒舞者會拿紅布、麥克風來做什麼,那種不曉得下一秒舞台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感覺很奇妙,但不免會讓觀者覺得疲累,尤其許多的動作和扭動都不是一般常看到的形式化舞蹈的樣子,過於簡化的音樂和聲響,有時會讓人覺得有點枯燥。因此三個段落的陳列方式,讓我從昏昏欲睡、驚喜的跟隨舞者,到思考最後一個段落那些不成章的到底是些什麼。或許那些什麼都不是,一如英文舞作名稱 out of context,就是故意不讓舞者舞出觀眾習慣看到的形式。

其實沒看過Pina的作品,不知道這樣的身體擺動、段落安排是否跟Pina舞作相似,或許下週看完《水》我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想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