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讀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

其實好像應該在去年去看雲門前就應該先閱讀的。讀完突然能跟腦中殘存的舞作片段呼應,理解那稻米河的含意,理解動靜之間的對比,理解佛陀在一旁平靜的微笑,帶給人世間無可言喻的愛和慈悲。

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是關於知識和文字障的部份,記得在大學時思考是否要念研究所時,就有聽過「知識障」一詞,大抵是書讀的很多,帶給人的不一定是正向的累積,反而會屏障你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從西達塔的言語中可以看到,所謂文字和言語,一旦說出來就離本意遠了,言語永遠無法清楚的傳遞些什麼。然而如來佛為了教導眾人修行的方式,不得不以簡單清楚的語言提供指引。然而,對於追求道的人而言,反而很容易被這些語言和教義所限制,有些東西根本不是語言可以表達或描述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到不是因為口拙,而是最根本的道理和方法,講出來其實是簡單到甚至是有點荒謬的,那背離所謂的教義很遠,遠到追求的人很難去相信,去放下自己過去長久以來崎嶇的追尋中所付出的一切,而回過頭來去觀看四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而道理就存在其中。

或許有時候人跟人之間是因為對言語、文字上的不同見解,造成誤會、結怨越來越深。知識學問累積的過程,往往不必然是帶著開放的心胸去接納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反而會因為想要爭得對錯好壞,而無法讓自己進一步去了解更多。更別說那些會因為自己擁有比普通人淵博一點的知識,而瞧不起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這些都只是一種工具,要怎麼去使用,拿捏全憑個人修為。

「河」是另一個重點,擺渡人住在河畔日夜傾聽,河教導了他許許多多的事,他從裡面聽到、看到、感覺到萬事萬物的剎那和永恆,所有的「相」都是生生不息的,同時獨立且又相互交融,端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有沒有辦法以更為超脫的宏觀去理解。

另一個想說的是「自我」,一個從懂事以來就跟隨著我們的概念,不管是自傲還是自卑,永遠都有一個「我」的存在。要拿到解脫和涅槃,是達到無我的境界,然而人是多麼的狂妄和自大,很難在看待人事物時完全跳脫「我」去思考,其中不自覺的比較而產生的種種心態和想法,以及隨之起伏的心情,或許都是要離開「自我」,才有辦法真正達到「去我執」的境界。

以世界萬物即是如此的樣子去看待世界,不過份偏重什麼,也不去輕視什麼,那樣的心地就可以充滿平靜和祥和。

看完很感動,但也知道這是一本以我現在的經驗和年紀來看,還有有許多東西需要去體會和理解,也知道即便是現在寫下的心得和想法,也都不足以去表達我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的點滴。但只能說,這是一本再過幾年重新翻開,還是一樣會令我有所觸發、感動的書。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20110122《非誠勿擾1&2》


圖片來源:http://yule.sohu.com/20100322/n270997430.shtml

連續幾天在姊妹淘及友人的頁面上提到這部電影,說是關於試婚的影片,很值得省思。剛好趁著坐車到嘉義的路上,一口氣看完了兩部。

《一》是關於徵婚的種種現象,好像從網路日漸普及之後,網上徵婚就不是件稀奇的事,交友網站提供平台填寫資料,曠男怨女們各取所需的開始踩地雷。男女主角就是因此而認識,但一見面就覺得不是那種會一見鍾情的對象,反而因為覺得彼此不可能,互吐感情上的陰影和傷害,莫名其妙的變成熟人。

影片後半段是拍北海道的回憶,女主角笑笑想藉由回顧前一段愛戀開始之處,向它告別,卻一再的發現她根本沒有走出過去,對於自己利用男主角秦奮對她的感情感到難過,好感是無法取代愛情的。對於愛上有夫之婦,對於這種感情中存在的欺騙和甘願,其實其他的愛情故事著墨的不會比這個少,看著也只能說,感情真的不是理性、勉強可以改變的吧。多少人甘願在其中被欺騙,生活在謊言中甘之如飴,想想也是一件很悲傷的事。

喜歡秦奮對於友誼的重視,人到了中年之後,如果還沒有建立家庭,會發現與那些各自成家的老朋友各分東西,想要好好聚在一起好些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二》的重點在試婚以及兩樣典禮上:離婚典禮和人生告別式。

試婚的場景實在是很誇張,一棟面海傍山、宛若藏在森林中的木屋,還必須要經過吊橋才能到達的家,與自然靠得這麼近,應該是很多人理想的家。一開始試婚就直接嘗試那些婚姻中令人比較難以忍受的部份,像是對彼此日漸冷淡,照顧行動不便的另一半。在證婚當天那些朗朗上口的說詞,你願意在對方生病、落魄時不離不棄,還是一樣能夠陪伴在彼此身邊嗎?年輕時在愛的當口上,當然什麼都是好的。但是真正的生活,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消耗之後,是否還真的能堅持那些最初的承諾?也真的是要一起生活,才知道彼此的習慣,能否溝通和忍受,才是影響能否長久下去的關鍵吧?!

離婚典禮在這一兩年已不是陌生的名詞,好像不少人或是單位已經開始實行這樣的儀式,怎麼開始就怎麼結束,據說有些夫妻還因此而決定再給對方和自己一次機會,重新來過。場景選在歐式旅館的建築內,女主角搭乘馬車進場,華麗的衣裳,在在的顯示出和生活的對比和差別。還回戒指埋起來、剪喜字和放鴿子,對應著結婚典禮的種種細節,有一步步邁向自由的意味,還順道告誡觀禮的人們要引以為戒。

人生告別式或許會變成未來的趨勢吧,讓人有尊嚴的選擇面對人生的最後一刻,好好的向至親好友說再見。記得聽過很多人怕死是因為不知道無常哪一天會到,會不會有許多來不及完成的懊悔和不甘,會不會無法自主去選擇比較有尊嚴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香山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後,在身體快要不行時選擇相信秦奮,來到了面海背山的小鎮,邀請至親好友舉辦了生前的告別式,讓朋友得以好好的向他告別,他也能夠藉此感謝、懺悔這一生。然後香山選擇投海自了,秦奮將他的骨灰依照香山所願,放進一個盆栽中,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還活著的人。

多數人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這一句話:「婚姻是個錯誤,能相處一輩子就是將錯就錯。」應該是說有些事情不要太計較,兩個人要生活在一起,有些事要練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凡事都要爭出一個對錯勝負,這樣很難繼續相處下去吧。

不管怎樣,談感情和婚姻都要有誠意吧。如果無法立基於此之上來相處,絕對是無法長久的。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20110115《巧克力情緣》


圖片來源:http://blog.hiiir.com/?p=1584

第一次踏進長春戲院,原來多數的放映廳是在地下室!週六晚上的十點,售票口還是有一些人在,才知道原來週末的台北是這麼熱鬧。放映這部片的是只有33個座位的小廳,因為幾乎是表定開演時才踏進戲院,得到了2排中間的位置,幸好一進去還在放其他電影的預告片,正片還沒開始。

故事是依據真實故事所改編,道具、角色都是用黏土作成。內容大概是一名澳洲小女孩Mary因為沒有朋友,意外地撕下電話簿上的一行地址,與住在紐約的Max成為筆友。Max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因為過胖又愛吃巧克力而去參加減肥的同好會,對於旁人有情緒解讀的障礙,對於世界有一套個人的秩序觀,相當無法理解其他人明明比他奇怪還說他很怪。兩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什麼朋友,透過書信往來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想法,但是Max每次收到Mary的信都會焦慮發作,常常會讓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但最後他還是認為Mary是他最好的朋友。

電影裡面有一些有趣且發人深省的狀況,Mary的父母本身就很奇特,父親在茶包工廠上班,日復一日過了四十年,下班後的樂趣是去高速公路旁撿拾被撞死的鳥類,帶回家作成標本。退休後換了一個新的興趣,拿著金屬探測器去找礦物?!沒想到卻被海嘯的捲走。而母親重度嗜酒,且喜歡順手牽羊,每天的日子就是醉醺醺的,她的下場卻是在先生過世後,坐在標本室內不小心把防腐劑當成雪莉酒喝下去後,就…嗯…掰掰了。

Mary的出生是個意外,爺爺說他是從啤酒杯裡冒出來的,因此她好奇美國人是不是從可樂罐裡出來。她因為額頭上有塊巧克力色的胎記,而常被小孩欺負和恥笑,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她。但在Max的鼓勵和病症說明之下,她突破了一些障礙,主動和義大利來的鄰居說話,後來結為夫妻,並且還進了大學研究亞斯柏格症,年紀輕輕就將論文出書。本來以為寄給Max並去拜訪他,他會很開心,沒想到這卻惹怒了他。Mary因此把書毀掉,就此與母親一般的酗酒,連丈夫都跑去紐西蘭找自己的筆友再婚。Mary本來想自殺卻被鄰居救了,後來帶著小孩前往紐約找Max,沒想到歷經住院、意外殺人、中樂透等等人生經歷後的Max,居然在Mary找到他的那天,喝完最後一罐煉乳,帶著微笑離開人世。Max把Mary的來信貼在天花板上,就像是他最喜歡抬頭數星星一般的看著天花板,看到最後一幕真的會覺得,Max真的把Mary當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故事有許多格言,像是「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人可以選擇朋友」,以及「先愛你自己」。透過故事多認識了亞式症的情況,也看到被排擠嘲弄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沒自信,以及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建立可以很簡單,但也很容易被摧毀。

另一個呈現出來的是,我們的世界真的很荒謬,明定了很多規定和限制,但卻總是有人會違規,而這些違規的人又不會真的有人介意的去制止,也不會受到懲罰。而那些所謂正常的一般人或許比「有心理疾病」的人更奇怪,但卻不自覺的去排擠嘲弄他人,或許這種集體不信任及自以為正常也是一種詭異的病症吧。

道具和場景做的相當可愛,短短的80分鐘看完雖然會有點疑惑,但是有許許多多的感想會慢慢的冒出來。最後就是中文片名,其實看完電影就會知道,因為Mary和Max交換了許許多多奇特的巧克力,所以兩個人的緣份是從巧克力開始沒錯,但是總覺得這跟「情緣」兩個字會給人的想像還有段差距。不過直譯英文片名就更加讓人摸不清腦袋,只能說這真的是一部看完跟最初的想像差很多的電影阿。

這次最大的感想應該是,那些會賣預售票的小眾電影,真的是等它一上映就要去看,不然很可能兩週後這部片就下檔了,屆時拿著預售票要去哪裡換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