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閱讀心得

這書名不知道該不該說取的好,但確實有打到我。

有一陣子會頻繁的聽到朋友抱怨工作上遇到的人事狀況,聽多了曾嘗試過給建議作法,但效果蠻有限的,畢竟朋友抱怨也不是真的希望我提供解決方案,只是我單方面覺得這樣工作起來不是很辛苦嗎?為何不調整?

總之,就連我自己也不時會抱怨某些人,或是聽別人抱怨被不喜歡的對待,這在人際間真的太常出現,我其實還沒有一個好的應對方式,我比較消極,下意識的會先迴避,迴避接觸或相處的機會,想說等到自己心態比較健康正面時再說。


翻開後才知道這是一名中國心理師的著作,講述的範圍蠻大的,包山包海,什麼都沾一點,好幾章的說法都是從他帶領的工作坊案例開始,簡要描述當下的場景、主角遇到的狀況、他大致上怎麼去點醒的提問和作法。看了幾本心理師寫的書,書寫邏輯大概都是如此,提到的解決方案其實也不出我目前所知。


只是,知易行難,看這樣的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在於不間斷的提醒自己,如果在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遇到類似的處境和問題,這是一個徵兆,讓人回頭去檢視自己,跟原生家庭的關係?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自覺去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幫助自己跳脫目前的困境,可以用更高的視角回頭檢視。


「你現在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你的資源。」(289頁)看到這句話時我有點驚訝,我沒有這麼想過,問題是來點醒我們的,但問題也是可以運用的「資源」,端看你用什麼視角來面對,在中間的嘗試、從中學到的一切,確實都是資源,讓我們更趨近於理想生活的資源。


「對生命和生活美好本質的熱忱和追求。」(289頁)是我看到就馬上拿出本子記下的話,不管遭遇到什麼挑戰,甚至是我也會希望能讓小孩具體感受到這樣的想法,生命難得,如果能做到有熱忱去追求美好的本質,或許也有機會從中長出更多的智慧。我們對困難的反應會受信念的影響,進而影響決定和行動。不過行動也會帶來回饋,回饋有助於達成效果。我把這個圖也畫下來,提醒自己遇到困難是退一步想。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閱讀心得

只能說,日本人真的很會,而我其實是被書名給騙了,哈。本來以為書是講怎麼做筆記,還可以一輩子都用的上,結果翻開後才發現,確實是講怎麼做筆記,只是不是我以為的學習筆記而已。


看完倒也是蠻佩服作者的,可以持之以恆的寫下筆記,包含記下筆記的時間點,當時在做什麼,有什麼想法。還有看電影、看書、讀報紙社論的主題和感想等等都寫下來,還會把明信片、書腰、餐廳帳單、名片等等都貼上去,等於是製作一本專屬於個人的生活紀錄。


不僅如此,他還詳細分析了要選擇什麼大小、內頁是空白還是方格、有橫線的筆記本。要用哪一種筆寫、哪一種螢光筆註記重點,如何善用便利貼標記,要知道日本根本就是文具大國,光這部份就可以是附錄的好幾頁內容,我最驚訝的是劃線美工刀,劃過去不會馬上把紙割掉,要稍微出點力撕才會分開。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他非常強調回顧,甚至是怎麼回顧也詳細寫下,像是他常會在通勤間倒敘三天的回顧,或是在寫完一本換新本時重頭回顧一次。製作索引電子檔,比較能找到自己想要回頭看的內容在哪一本筆記本中。也會隨機挑一本拿出來看,他認為回顧非常重要,因為有寫下自己當時的想法,所以重看時會有價值,有機會觸發新的想法。


讓我想到其實我每年的歲時記小本本也有類似的功能,我確實是把所有生活上需要紀錄的事情全都集中在一本了,不管是子彈筆記般的記下自己和小孩每天要達成的項目,上課、聽演講的筆記也都在這一本裡面,蓋章也是,只差貼東西上去這件事很少做。


不過看書、看戲、參加活動等等的心得是希望有傳播效果,還是習慣打字,也只有在很偶爾,知道某些事情不能在網路上公開講時,我才會打開小本本寫下來,但其實應該要練習每天手寫下感恩日記或成功日記,我只有偶爾想到才會這麼做。


總之,紀錄生活是一件很好的事,找到適合自己的紀錄方式,以及讓紀錄變成對現在的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事,是我從這本書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閱讀心得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這學期 #探索多元文學 首次邀請黃筱茵老師開課,講《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這本書。 

閱讀時讓我想起幾本過去看過的討論美國種族議題《鬼男孩》或是父親/母親離開的小說,故事是講六個在學習上有「特殊」狀況的五、六年級學生,在學校的安排下被集中到一個班級,老師讓他們在週五下午到另外一間原本是美勞教室的「沒事」教室,只有學生待在裡面,在沒有老師和其他人的情況下自由的聊天,但要尊重彼此。 

一開始大家都很抗拒,而讀者也隨著幾個角色輪流展開他們的故事,窺見他們的獨特性和各自的家庭故事。透過訴說自己的故事、聆聽他人的故事,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和相互信任的情誼,成為守護彼此的港灣。故事之下還有故事,故事會連結人們。 

主角海莉要求叔叔幫她買一支錄音筆,故事中有標楷體的部分就是她錄下的內容,不管是在沒事教室錄下同學的故事(她想紀錄下同學的聲音),或是她自己在家裡錄下獨白;以及父親寫給她的信,和同學埃斯特班的父親寫給他的詩作。 

在閱讀時,感受到作者企圖在青少年小說中放入移民的「美國夢」議題,不管是合法還是非法移民,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們在學校、社會上生活都遇到不同的情況,但「說故事」讓他們可以更靠近彼此、更了解彼此。因為主角之外還有五個同學,每個同學提到自己的情況多半是點到為止,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哲思放在主角的反思和埃斯特班父親的詩作。 

整體而言沒有太刺激的劇情,但我讀到海莉第一次去荷莉家時,被荷莉的媽媽發現海莉是她孕期拉梅茲課的同學時,還是有點激動,雖然知道是青少年小說作家刻意鋪的梗,但對於有機會透過第三者去認識已過世母親的橋段安排還是很感動。 

作者透過小說探討故事的力量,裡面有一段在課堂上老師提出讓大家一起討論的部分: 「我要把每個瞬間所進腦袋裡的其中一個房間,希望它們能像我身體裡的細胞那樣增生,直到我長成一個充滿記憶的大人。也許就是記憶讓我們獲得自由,是我們走過的點點滴滴,是那些好的和壞的。」(75頁) 

為何記憶可以讓人獲得自由?還是沒頭緒。或許有記憶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誰?可以不用害怕一天過了就是過了、船過水無痕,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記憶,都是幫助人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吧?) 

另外一個重點是談「熟悉」和「不熟悉」,跨出舒適圈當然會遇到不舒服和抗拒,但如同海莉說的「我不曉得不熟悉的事物也很美麗、有趣,也會令人心碎又艱難。」(217頁)不只是對青少年,對成人也是,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到不熟悉的地方,旅遊不算,不總都是令人愉快的,但要如何調整心態迎向改變,運用自己的超級力量,幫助自己也幫助你真心喜愛的人,譜寫下人生眾多故事中的一則故事結局,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開始,我想是讀完小說可以好好沈澱思考的。 

致謝中作者提到「在我們國家如此瘋狂的時刻,我很感謝所有幫助我寫作的人們。......我要說的是:我們每天都要守護彼此,就算對方式陌生人也不例外。」 (219頁)

筱茵老師在開始上課前放了作者的Ted Talk「Jacqueline Woodson: What reading slowly taught me about writing | TED」前半段,剛剛把後半段看完,故事不僅只是文字或是口傳,可能是歌謠、可能是拼布被,但故事就是讓人可以慢下來品味的,在這科技快速變遷的世界中,為人帶來力量。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20250517 TIFA秘魯廣場劇團《嗨姆雷特》@國家戲劇院

沒想到會在一齣戲的謝幕時讓我幾乎要噴淚。

當初在2025TIFA介紹時看到有一齣秘魯廣場劇團的《嗨姆雷特》,就決定要買票讓全家人一起進劇場,一來是我跟玩具是去秘魯度蜜月,對秘魯有特殊的感情;二是台上八位演員全是唐氏症,很想帶孩子有機會去認識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雖然說我想知不知道原著《哈姆雷特》應該沒有太大的關係,但今天看完非常佩服正副導演選材上的用心和巧思。

入場驗票時,工作人員就跟我們確認小孩有滿六歲,說開場沒多久有比較刺激的畫面。這齣戲的開場就是一位母親自然產的紀錄,沒有聲音、只有畫面,看了真的是很有感,畢竟我的人生就經歷了兩次這樣的過程,看到新生命被接生人員從媽媽的身體中拉出來,再覆蓋包巾抱到媽媽身上,這過程真的是最動人的一刻。接著就馬上想到,這是一位唐寶寶(不知道母親是否事先知情),身為家長完全可以自動帶入諸多的複雜情緒。

開場沒多久,就讓演員輪流簡要自我介紹,並說如果他們台詞講比較慢、忘詞,請觀眾等一下即可。接著是穿插著台上演員的人生故事和《哈姆雷特》幾個片段,包含彩排、呈現、講述自己的夢想、跳舞、模仿等等,還有提到家長擔心唐氏症的孩子有沒有辦法照顧自己、能否成家,小孩的一切都是要大人說的算。演員在台上講話的份量不小,而且都是西文,雖然有附上中英字幕,但畢竟小孩沒有那麼習慣看字幕,我也不確定他們是不是真的能跟上戲劇的內容,很怕105分鐘對他們而言太長。

確實中間有些片段讓小孩坐立難安,但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都表現的很好。小的在演出50分鐘左右就說她要上廁所,我本來已經抱持著下半場只能坐在外面看電視的心理準備,沒想到剛好是唱歌跳舞的片段,現場工作人員讓我們回到座位!!真心感謝。
中間有一小段邀請四位觀眾上台演樹、月亮和拿毒藥瓶的人,最後謝幕後邀請現場觀眾可以上台一起共舞,我還問孩子要不要上去,說可以踏上戲劇院的舞台就是現在,不然就是等他之後去演戲或是當工作人員才可以,小孩堅持搖頭,哈。

看完覺得這齣戲真的好厲害,沒有一齣戲的謝幕是在字幕上打出演員的名字,然後給予每個演員幾分鐘專屬的音樂片段,讓他可以自己決定要用什麼形式跟觀眾謝幕,其實完全就是呼應了劇中的內容,每個人都不一樣,就這樣的小細節讓我感動到要流淚。在我們這些「神經正常」的人來看,唐氏症寶寶每個看起來都很像,但即便他們有些「不同」,但說到底,每個人都不一樣啊。

另外就是如果我沒記錯,《哈姆雷特》原著中哈姆雷特本身就有身體上的缺陷,被人嘲笑,受到父親亡魂的提醒要去復仇,想要做點什麼。以及那經典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可以應用在非常多的場景,對父母來說,若在懷孕就知道,真的是很現實的考驗,背後要思量各種可能性,以及個人家庭是否能承擔。 
中間有一段三位女演員在台上交錯的陳述自己的夢想,不管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認識伴侶,或是想要搬出父母家獨立,擁有自己的居住空間和喜歡的工作,或是夢想生育8個小孩,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她們的願望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不過因為他們的「不同」,讓他們的夢想看似遙不可及。

演出結束因為外頭大雨,順勢跟小孩說留下來聽演後座談,每位演員都有發言,自我介紹,講講自己巡演來到台灣的感受,聽著聽著就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小朋友,內容約莫都是台灣很棒,可以巡演看世界不同地方很好,下一站要去韓國很開心。很喜歡副導演說的:「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我們應該擁有一樣的機會。」可以製作這樣的戲,跟這群演員合作,他自己收穫很多。主持人補充之前訪問副導演有提到他認為「障礙是一種能力,不是無能」。

回家的路上,先生問兩小有沒有看出演員不一樣的地方,老大說眉眼距比較寬,眼睛好像不是看前面,小的表示沒什麼不一樣。我盡力的跟小孩解釋,唐氏症的人,身體看起來跟成人一樣,但心理、表現出來的樣子就像是小孩。也問問他們覺得這樣的「成人」有沒有辦法自己獨立生活?有沒有辦法結婚生子?尤其是演後座談聽到一位演員說他很高興參與演出,而且在劇團中找到他的人生伴侶,他們明年要結婚了。說真的,身為母親的我,聽了還是不免為之擔心,真的是好勇敢的父母,好勇敢的一對伴侶,但真的寄予祝福。

這樣的戲劇題材和演員陣容,能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真的真的是很棒的事。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麥提國王在無人島》閱讀心得

 


《麥提國王在無人島》是《麥提國王執政記》的續集,事隔幾個月,因煉乳老師的 #大人的兒童文學讀書會 討論柯札克而把《無人島》在三天之內看完。看到最後一頁,我真的脫口叫出「蛤?」的一聲,在驚嘆中佩服柯札克竟用這樣的方式結束故事。


這本書是延續《執政記》討論的「如何成為自己」過程中較為內在的部分,麥提國王從獄中想辦法逃出,最後真的用計在被運送到無人島的過程中順利逃走,到因為知道國王們在開會而自願被送去無人島。


他在「無人島」上有很多自己的時間去思考,

「他的腦袋裡的蜂巢一片混亂,腦中的小人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愛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飛出去、飛回來,也是看他們高興。他們會和彼此打架,甚至不會告訴麥提他們為何吵架、打架。看樣子,麥提想得越多,他知道的和明白的就越少。」(126頁)


這樣具象化的把各種思考在腦中激盪的情形描繪出來,讓讀者去思索能靜下來思考固然重要,這過程若能有閱讀廣博的知識或身體經驗會更有幫助。


讀書會上,煉乳補充了關於作者柯札克,先用二選一選擇題問,如果你生活在二戰期間,你想當有錢人還是貧苦人?想當醫生還是老師?會幫助他人還是照顧自己就好?好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柯札克的經歷有具體的感受和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接著補充《好心的國王》、《猶太區日記》是有關柯札克的繪本,《窗的彼端》是傳記。


接著進入有意思的討論:自由/權利/權力,有位讀書會成員提到孩子在學校選小市長,讓我想起小時候高年級時確實有這樣的活動,不過早就不記得同學們提出怎樣的政見,只記得有跑班宣傳這件事。但其實即便當選,小市長們的政見也很難被落實,他們在學校的任何決策究竟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好像也模糊不清。有這樣的制度設計,卻沒有給予相應的權力和權利,那小孩對民主制度的體驗是不是只淪為紙上談兵,更有甚者,認為只是做表面形式投票而已,對民主逐漸失望或冷漠以對。


煉乳提到每個縣市都有兒少代表,也有代表台灣的兒少代表,是能夠進入立法院參與議會發言的。但多數的人並不知道有這樣的設計。


回到小說,裡面有蠻多上個世紀初的情況,童工、戰爭的殘酷,是直白寫實的描繪。究竟要不要有兒童議會?麥提國王實踐後發現是個悲劇,男孩排斥女孩、大小孩排斥小小孩,但就因為這樣不應該有嗎?如果有適當的引導、規範和相應措施,或許是值得嘗試的。


而麥提在諸多體驗之後,選擇隱姓埋名的在農場幫忙、上學、進入工廠工作等等,自願放棄身為國王的權力。他實踐「積極自由」的概念,思考進而做出選擇,願意為此負責任、承擔代價。煉乳舉了《逃避自由》一書的概念來說明和引導,對於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很值得思考和花時間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的事。


讀書會的最後濃縮了楊翠在《執政記》的後記中的概念作結「成為孩子的一扇窗,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一枝彩色筆。」也促使我反思,在我20多歲在外闖蕩的那些年,我的父母確實給予我很大的自由,或者說克制了他們自己的擔心,讓我可以慢慢摸索。成為自己的歷程是未知的旅程,我希望我有足夠的智慧和耐性陪伴孩子走過,長成他自己。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曙光來臨之前》新書發表會@現流冊店

《曙光來臨之前》是一本寫給青少年介紹台灣美術前輩畫家的作品,收羅了15位藝術家的簡介,每篇開頭還有阮光民老師的漫畫。

因故遲到近半小時第一次踏進現流冊店。在最後面坐下來,開始聽凌宗魁老師主講,準備的投影片內容有藝術家的作品和老照片,我到的時候聽沒多久就照著書本編排的順序一位一位介紹,作者李拓梓伺機補充。講的內容跟我這幾年從各方管道接觸台灣美術史相去不遠,補了一些細節,讓我對藝術家和創作時代背景有更鮮明的圖像。

講座結束時,玉山社社長受邀發言,她說當初在想要出這樣的書時,確定作者後,編輯還是哪位工作人員說希望可以有阮光民老師加入,更能吸引青少年,沒想到阮老師就答應了!

作者有提到,在荷蘭、人人都知道林布蘭和梵谷,但台灣人對自家的藝術家所知甚少,因為他的家世淵源,常常聽到這些前輩畫家的名字,因此他希望可以有機會,讓現在的學生可以不要像他學生時那樣,大多數的人對這些都一無所知。

最令我驚艷的是作者李拓梓的父親李欽賢老師也有蒞臨現場,上個月才看完他的作品《台灣近代美術創世紀:倪蔣懷、陳澄波與黃土水見證台灣史》。

他分享他在臺灣藝專就讀時,李石樵和李梅樹都是他的老師,李石樵的外貌打扮就像藝術家,會在窗邊看美術日文書,讓他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像老師一樣,現在他可以。李梅樹的外貌打扮就是穿西裝整整齊齊,很像公務員。

而他提到一件事我真的是感到難受,他說李石樵和顏水龍上課都不說話,因為他們不會說當前政府的話。(李拓梓補充了有人說陳澄波會遇害就是太會說「國語」)

講座結束有觀眾幫家中高三生提問,問能不能出更多這類關於台灣、美術等方面的書籍,小孩很喜歡。作者補充本書最後一篇羅列許多延伸參考書籍。

另一位觀眾問,如果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到拍賣會上,是不是可以提升台灣的能見度和知名度?兩位講者回答,其實如果作品進入的買家手上,若藏家只放在自己家欣賞,那後續的應用、授權就變得非常困難。所以進入拍賣市場不見得是件好事。

聽完留下來讓作者和繪者簽名,阮光民老師竟然還現場畫速寫人像,我只要求簽名即可。雖然無緣聽到前面半小時,但可以參加新書分享會真的是太好了。

(阮老師簽名好快,來不及側拍)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20250329 TIFA《無涯之軀》@國家戲劇院

 


當初聽完今年TIFA介紹後對這檔演出《無涯之軀》印象深刻,知道是把攀岩牆搬上戲劇院舞台,在進劇場前也這麼跟兩小說明,一坐下來,他們看到牆面有驚豔到。

開演沒多久,白牆成為投影幕,投出一位走繩運動員實際走在山谷之間的畫面,搭配獨白,提到走在上面必須打開感官、感知周遭,更喜歡有風的時候,雖然風會帶來挑戰,但沒風不知為何反而更難走。


鏡頭帶到他在繩索中間盤坐、躺著,甚至隨著繩子上下擺檔。他還提到,走在繩索上,生活中的問題變得清晰而簡單,有時他會感到巨大的幸福感。再此之前走繩的世界紀錄只有不到10公尺,而他和夥伴不斷的推進距離,開創新的可能。也提到有一次他在中國4000多公尺高的地方走繩時,突然感受到天邊出現他剛過世的阿媽,感受是如此的明確,他深信阿媽真的在場陪伴他走過那一段。


影像結束,舞台上出現走繩的人。從趴在繩索上到站起來走。走到中間後,後面的白牆上方出現一群特技演員,從上爬下來,三人相疊、拋人上攀岩牆、墜落有人接著。


第二段投影是攀岩者,攀爬在大自然一大片石壁上,講著她在攀岩時一邊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暢的攀爬者,一邊讚嘆眼前的壯麗風景。影片的最後還帶到她抓握不住,往下掉落了幾公尺,看了忍不住在心底驚呼。投影的同時,右邊的牆面有一位攀岩者也在牆上,隨著影像跟著移動。


最後一段是特技演員的自白(但這段我短暫失去意識的盹龜),後面有兩個畫面我看了非常感動,一個是站在人身上的舞者做出鳥兒振翅飛翔的動作,另一個是走繩者把身上的繩索拆掉,由底下的舞者們接住。


最後一小段是舞者紛紛躺在地上,只有兩位站著,一位女士隨著音樂往後仰,旁邊一位男士始終站著。躺著的舞者一個接著一個起身離開舞台,最後男士抱起女士離開,這段整個舞台是暗紅色的燈。


留下來聽演後座談,據說編舞家平時不一定會跟著巡演,這場跟著來台北也只停留兩個晚上,真幸運選了這場!

開放觀眾問問題,有些有趣的點想記錄下來:


🕺關於編舞家


編舞家生長在法國阿爾卑斯山的村落,跟大自然、與山有關的運動很熟,小村莊常常可以遇見這運動項目的冠軍選手。在選擇搬上舞台的項目時確實有考慮不要只有影像,所以像是高空彈跳、滑雪、滑翔翼之類的運動就不太適合。走繩和攀岩跟環境、大自然有很深刻的連結。


舞蹈和編舞是不同的,舞蹈是有舞步,但編舞是其他,有更寬廣的邊界。


編舞家對姿態、動作背後的原因很好奇,這些動作其實可以透露我們是怎樣的人,傳達語言之外的意涵。他找這些舞者/運動員來,不是用「我要找這些人來做什麼」的想法出發,而是想要探究這個人、他到底是誰。


🕺關於《無涯之軀》


這齣劇是Covid期間發展出來的,Covid讓編舞家思考怎麽照顧自己、環境和大自然,有這樣的想法後,想到之前合作過的特技團,想要繼續跟這些人一起創作,也希望找到其他領域對照顧自己、對環境和自然有想法的人一起。


一開始演出的地方多選擇堡壘、森林中,由走繩者先出來,走過觀眾眼前,再有特技演員從堡壘的牆上攀爬下來,所以再搬上舞台後,就設計了白色攀岩牆,方便投影之餘,在舞台上就像是被白雪覆蓋之處。


整場演出約只有一個小時,但除了走繩者,幾乎每位曾經扛著別人的舞者衣服上都是汗。觀眾看到的是相當需要體力和技術的動作,編舞家想要傳達的是這些動作和技術背後的脆弱和柔軟,這些舞者/運動員對這是很有意識的。


編舞家認為他並非想要傳達這樣的運動和活動很危險、不要做,而是希望觀眾看到舞者/運動員是如何面對、看到危險,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狀態,如何跟他人合作、完成挑戰,怎麽最終在群體的狀態中一起成功做到。


有意識的跟夥伴合作,舞台上的舞者/運動員找到方法面對自己的脆弱和柔軟,也鼓勵台下的觀眾在面對挫折和挑戰時可以試著找方法面對、而非逃避。


🎶關於配樂 


最後一位觀眾問到配樂,編舞家簡單的說音樂要傳達兩種感覺,一是大自然的寧靜、平和、邀請大家進來,但同時也有緊張、緊急、懸疑狀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