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艾瑪的大麻煩》小說導讀先鋒課程心得

為何閱讀少年小說(YA novels)?

史恬老師在「小說導讀先鋒」課堂中提到,在生理上是練習高層次思考,因為字數篇幅比橋樑書更多,所以也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方式;在心理上閱讀小說可以帶來紓解、認知儲存,透過小說內容習得自我保護能力,尋找到自我認同。就社會層面,透過閱讀得到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此為「利己」,因為進入小說角色的心理和生命,練習設身處地的能力,此為「利他」。

這期示範導讀的書籍是 《艾瑪的大麻煩》(The Bad Times of Irma Baumlein),原文是1972年出版,距今雖已40年,但讀起來不致於有違和感,而書籍觸及的內容是孩子生命經驗中很有機會遇到的主題「說謊」。


本書一開始就是「包艾瑪撒了一個謊,那是她有生以來所做的第一件壞事。」我看到破題的這句話有被激發好奇心,畢竟是少年小說,也很想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說謊犯的錯會是多重大?接續這個「說謊」的主題,延伸出幾個面向:


*孩子說謊的背後


有幾個常見的心理因素:

- 叛逆的心理作祟,因為擔心說實話會受罰,乾脆說謊。

- 為了得到獎賞和注意的「愛面子」

- 逃避現實,想實現心理的願望 


就這本書中的主角艾瑪來說,她原本跟爸媽一起的三人小家庭生活,因為叔公的需求,讓她和爸爸先搬進大宅院裡,裡面的沈重氣氛,宅院內房間、生活等細節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嚴謹和僵化,和10歲左右的少女期待的生活所去甚遠,甚至也因為這樣的生活距離,讓她失去可以第一時間和父親溝通的機會和時間。


另外就是,她因為搬進叔公家而轉學至新學校,縱使喜歡看書,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渴望同儕的認同,想要打入團體,不希望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或是希望自己有一兩項特出的點可以成為同儕目光的焦點,艾瑪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撒了一個謊,擁有等身大小的洋娃娃,這個設定因為艾瑪是鎮上包氏百貨公司家族成員而顯得合理。她因為洋娃娃的話題瞬間得到同儕的注意,是艾瑪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友誼。


艾瑪從茱蒂家帶回一隻倉鼠,不惜以欺騙的手段都要偷偷飼養倉鼠,是因為她在這個大宅院中很渴望有同伴。行禮如儀的管家夫婦,忙碌於百貨公司業務的叔公和父親,重聽的嬸婆,遠在他鄉的母親,這些都無法讓艾瑪得到陪伴和溫暖。這些欺騙的手段,其實都是艾瑪對爸媽無聲的呼喚,她需要重新感受和肯定父母親對她的愛。


而艾瑪說她的洋娃娃有橘子色的頭髮、蔚藍色的眼睛(而蔚藍色這個詞對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較為艱深的難字),對比她後來在百貨公司玩具部看到那個跟她很像的床頭布娃娃,暗示艾瑪對自己的外貌不是太滿意,要面對真實的自己進而接受是不容易的。



*面對孩子說謊


這部作品示範了可以怎麼面對和回應孩子的謊言,裡面的大人在發現說謊的當下,收起批判性的情緒和話語,老師奧雷索小姐說:「你今天晚上的表現很勇敢,足以彌補其他的過錯。」(200頁)有大人接住艾瑪的說謊和被揭穿後的情緒,以同理心面對孩子。而艾瑪的爸爸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向孩子道歉,說他應該要早一點將自己的計畫告訴孩子,不要讓孩子在家中處於孤立的狀態。最後就是要陪伴協助孩子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


說真的我在閱讀時看到最後這段轉折,其實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好像這一切從一個謊言開始的混亂,被輕輕的放下,但想想,其實她犯下的也不是什麼無可回天的錯誤,讓孩子有機會說清楚說謊的緣由,找到癥結點,一起面對和解決,才是最要緊的事。


老師還推薦了進一步的延伸閱讀書單《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和《完美替身》這兩本。


*讀後感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述艾瑪如何將櫥窗模特兒從百貨公司偷渡回家的過程,中途躲警察、想辦法把大娃娃弄上自己二樓的房間,以及園遊會當天茱蒂和哥哥一起過來想辦法運送娃娃到學校,這些細節的描述,加上緊張驚險的心理,蠻精彩的。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就會覺得最後艾瑪被抓包的事發經過相形之下略嫌簡略,而且很快的就被原諒,不很肯定這樣輕輕放下對於閱讀者是否能有所感、有所啟發?不過這樣的感受倒也讓我反思,說謊這件事,以及事後的處理,有什麼圓融合宜的方式?特別是孩子漸長,可以預想得到他會因為越來越多各種原因,試圖掩飾、迴避、閃躲,這些心態的轉折,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怎麼不過度反應的去面對?這本書的內容是蠻好的示範和啟發。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我的資優班》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建中資優班班導寫下的實錄,易讀好看,讀著讀著不覺被拉回高中的回憶,但又同時不免會站在家長的角度預想,如果是我身為高中生的媽媽,我有沒有辦法這麼細膩溫柔的給予孩子信任的空間?

作者在書中不斷的強調,資優生也許是天賦,但不可否認的是努力,享受在其中的努力。點到為止的說出近20年前作者認為可以改進的教育現象,補習、背艱難或取巧的解題方法,為了爭取大學入學增色的課外活動參與而帶有目的去參與社團,也不禁感概這些情況至今似乎沒什麼改善,還多了手機和社群網路的變因,至於等到珊迪再過幾年進入中學階段,不知又會有什麼新的客觀環境變化?
裡面提到一些觀點和我最近這幾個月爬疏資訊獲得的心得不謀而合,語言是很重要的,英文是基本,最好可以再接觸第二第三外語,語言是通往世界的窗,但學習語言並不是死背硬記,而是從大量閱讀和朗讀練習中去習得語感。再者是,課本是有系統的學習框架(特別是高中),不要課本都沒念通就急著去學華麗而快速的解題,學來的可能是支離破碎、不知其所以然。
作者對不藏私的堅持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如果你知道一個解題妙方,但不跟其他人分享,就可能錯失了因為你拋出一個方法,而能透過討論腦力激盪得到更多解法妙方的機會,你教會別人的同時,往往也能得到友誼,來日你有其他不會之處,別人也會教你。還有就是合作和同理,這點對資優生來說,更是重要。
看到聰明又厲害的學生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認真全力以赴的過程,讀來暢快不已。
(還有,阿伯,我有點想念你)

《菲姬闖世界》(Figgy in the World)課後討論

昨晚看完了人生中閱讀的第一本青少年小說《菲姬闖世界》(Figgy in the World),今天早上聽柯倩華老師導讀和討論,2.5小時精彩無冷場。

老師開頭就提到小說是可以協助我們和孩子認識自己和他人,透過情境預先模擬實際生活可能發生的情況,在跟孩子共讀時,就很適合把小說中的衝突點拿出來和孩子討論。《菲姬闖世界》這本小說適合8-12歲,這類的啟蒙小說讓孩子看到主角遇到的問題,在其中的自我掙扎,以及最後的自我實現。
Empower children with dignity and honesty.
接著詢問大家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上課成員拋出:貧窮、勇氣、愛(家庭/家人之愛)、友情、對世界的知識。接著老師一一分析,我就舉我印象最深的幾個討論:
👉貧窮與苦難
主角 Figgy 的生活並不算富裕,但也不致於匱乏,需要的食物、衣物和家人的愛都擁有。即便處境貧窮,要注意「人的可能性」還是存在。另個要角 Nana 從小經歷苦難,被父親不當對待,逃離家庭被轉而安置在孤兒院,生活也不好,以至於他繼續逃離,在街頭流浪,學到有對有錯的經驗和智慧。即使飽受苦難他仍心存善念,就有學員提問為何經歷種種苦難 Nana 仍能柔軟的對待他人?老師是認為可能因為他逃離的早(故事中的設定是快9歲),還保有對世界的熱情,還有一點是他在帶 Figgy 回到孤兒院之前,在附近等待合適時機時對她唱了一首歌謠:
I see the moon,
The moon sees me.
God bless the moon,
And God bless me.
也有可能是透過強調上帝的愛,當家庭師能時,讓他感覺到還有超越世界更高的主宰在祝福和愛他,以至於能保持正向。
👉故事場景設定:迦納
老師也帶到作者的背景,Tamsin Janu 是澳洲人,家中6個孩子排行老二,大學時念法律和國際研究,從她邊打工負擔學費邊唸書推測家境普通,因有機會到迦納做3個月的志工,白天在孤兒院或學校跟小孩互動,晚上住在當地人的家裡,透過寫日記記錄下她在當地所見所聞,遇到的事件等。當地人貧窮卻不失幽默,充滿韌性和堅忍的精神,讓他決定要將這段經歷以小說的形式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看見她所認識的迦納小孩。
當地的孩子多半很少離家超過車程幾小時的距離。Figgy 因為想要幫忙奶奶治病,對西方、美國有莫名的幻想,對世界的知識和對醫藥疾病知識上的不足,而私自決定要旅行到美國去找好的藥回來,因此從迦納南邊首都附近的小村子搭著丘丘車和計程車,慢慢的往北推進,最後到了最北邊的博爾加坦加,約莫移動了700-800公里的距離。
即便這個故事的設定是在離我們千里之遠的國家,身在台灣多數孩子的生活並沒有這麼貧困,仍然可以透過閱讀看見普同人性的展現,看到相同的家人之愛、友情和在乎尊嚴的舉動。透過閱讀可以看到世界比我們眼見的更為寬闊,不要被自己的眼睛綁住和限制。
👉友善與幫助
這本小說中,好幾個地方刻意描述了一些細節,讓 Figgy 和讀者去思考,一個人的內在友善與否,不一定能從外表一眼看穿。老師帶著我們細數 Figgy 一路上遇到了人,這些人分別怎麼對待 Figgy 和 Nana,跟孩子一起共讀或導讀時,便可以停下來思考什麼樣的人和舉動算是友善?不友善?是否無意之舉也可能會讓他人覺得不友善?進一步讓孩子去思考,要怎麼去認識一個人?透過觀察行為,知道展現出背後怎樣的價值觀去認識會是比較立體而準確的,而不是只有透過外表好看順眼與否。
他們一路上遇到許多人的幫助,兩位主角也很貼心的協助過他人,像是一開始 Figgy 要出發時在車站遇到家境更不好的同學在賣橘子,她還是掏出錢來買了兩顆。又像是 Nana 明知道婦人有傷寒,還是去關懷和幫助,說:「生病的人比健康的人,更需要有人去拜訪他。」因而染上傷寒,讓自己差點送命。就這點上就很值得跟孩子討論,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在提供協助的同時,也有適當的防護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每個行為都會有代價,是否能先預備好,想過再決定要不要做,才比較不會有變成砲灰的感受。
也可以引導孩子反思,我們能夠安然成長到現在,一路上多半都接受過陌生人的幫助,或是好運的都錯過狐狸(參見《母雞蘿絲去散步》),並不是自己有多厲害可以全憑一己之力。
👉問題設定與解答
這部小說開頭提出的問題,到了小說最後都一一得到完滿的解答。Figgy 的問題是她有個非常獨特罕有的名字,她原本不是那麼喜歡;還有奶奶生病了,她認為當地的醫生無法提供協助,奶奶沒有得到好的藥會死掉,她有可能因為這樣沒人照顧而被送去孤兒院。最終奶奶的病在阿克拉的醫院得到解答,雖罹患糖尿病,但只要控制得當並沒有致命的危險。而最後故事結束在幾年後,她在旅途中遇到的大姊姊米雅懷有身孕,願將孩子取名為 Figgy,讓 Figgy 不再為了自己罕有的名字感到孤單而困擾。而 Nana 遇到的問題是無法忍受父親不當對待,逃出來之後一直找不到歸屬,他跟著 Figgy 回到小村落住了下來,在那裡得到足夠的衣物、食物和愛。
讀者會因為故事結局得到心安和滿足,文學如同我們人生的啦啦隊,讓我們夠過閱讀反思,感恩自己所擁有的。這個故事還有好多值得細讀討論的點,大家不妨去找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