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閱讀少年小說(YA novels)?
史恬老師在「小說導讀先鋒」課堂中提到,在生理上是練習高層次思考,因為字數篇幅比橋樑書更多,所以也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方式;在心理上閱讀小說可以帶來紓解、認知儲存,透過小說內容習得自我保護能力,尋找到自我認同。就社會層面,透過閱讀得到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此為「利己」,因為進入小說角色的心理和生命,練習設身處地的能力,此為「利他」。
這期示範導讀的書籍是 《艾瑪的大麻煩》(The Bad Times of Irma Baumlein),原文是1972年出版,距今雖已40年,但讀起來不致於有違和感,而書籍觸及的內容是孩子生命經驗中很有機會遇到的主題「說謊」。
本書一開始就是「包艾瑪撒了一個謊,那是她有生以來所做的第一件壞事。」我看到破題的這句話有被激發好奇心,畢竟是少年小說,也很想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說謊犯的錯會是多重大?接續這個「說謊」的主題,延伸出幾個面向:
*孩子說謊的背後
有幾個常見的心理因素:
- 叛逆的心理作祟,因為擔心說實話會受罰,乾脆說謊。
- 為了得到獎賞和注意的「愛面子」
- 逃避現實,想實現心理的願望
就這本書中的主角艾瑪來說,她原本跟爸媽一起的三人小家庭生活,因為叔公的需求,讓她和爸爸先搬進大宅院裡,裡面的沈重氣氛,宅院內房間、生活等細節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嚴謹和僵化,和10歲左右的少女期待的生活所去甚遠,甚至也因為這樣的生活距離,讓她失去可以第一時間和父親溝通的機會和時間。
另外就是,她因為搬進叔公家而轉學至新學校,縱使喜歡看書,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渴望同儕的認同,想要打入團體,不希望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或是希望自己有一兩項特出的點可以成為同儕目光的焦點,艾瑪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撒了一個謊,擁有等身大小的洋娃娃,這個設定因為艾瑪是鎮上包氏百貨公司家族成員而顯得合理。她因為洋娃娃的話題瞬間得到同儕的注意,是艾瑪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友誼。
艾瑪從茱蒂家帶回一隻倉鼠,不惜以欺騙的手段都要偷偷飼養倉鼠,是因為她在這個大宅院中很渴望有同伴。行禮如儀的管家夫婦,忙碌於百貨公司業務的叔公和父親,重聽的嬸婆,遠在他鄉的母親,這些都無法讓艾瑪得到陪伴和溫暖。這些欺騙的手段,其實都是艾瑪對爸媽無聲的呼喚,她需要重新感受和肯定父母親對她的愛。
而艾瑪說她的洋娃娃有橘子色的頭髮、蔚藍色的眼睛(而蔚藍色這個詞對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較為艱深的難字),對比她後來在百貨公司玩具部看到那個跟她很像的床頭布娃娃,暗示艾瑪對自己的外貌不是太滿意,要面對真實的自己進而接受是不容易的。
*面對孩子說謊
這部作品示範了可以怎麼面對和回應孩子的謊言,裡面的大人在發現說謊的當下,收起批判性的情緒和話語,老師奧雷索小姐說:「你今天晚上的表現很勇敢,足以彌補其他的過錯。」(200頁)有大人接住艾瑪的說謊和被揭穿後的情緒,以同理心面對孩子。而艾瑪的爸爸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向孩子道歉,說他應該要早一點將自己的計畫告訴孩子,不要讓孩子在家中處於孤立的狀態。最後就是要陪伴協助孩子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
說真的我在閱讀時看到最後這段轉折,其實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好像這一切從一個謊言開始的混亂,被輕輕的放下,但想想,其實她犯下的也不是什麼無可回天的錯誤,讓孩子有機會說清楚說謊的緣由,找到癥結點,一起面對和解決,才是最要緊的事。
老師還推薦了進一步的延伸閱讀書單《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和《完美替身》這兩本。
*讀後感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述艾瑪如何將櫥窗模特兒從百貨公司偷渡回家的過程,中途躲警察、想辦法把大娃娃弄上自己二樓的房間,以及園遊會當天茱蒂和哥哥一起過來想辦法運送娃娃到學校,這些細節的描述,加上緊張驚險的心理,蠻精彩的。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就會覺得最後艾瑪被抓包的事發經過相形之下略嫌簡略,而且很快的就被原諒,不很肯定這樣輕輕放下對於閱讀者是否能有所感、有所啟發?不過這樣的感受倒也讓我反思,說謊這件事,以及事後的處理,有什麼圓融合宜的方式?特別是孩子漸長,可以預想得到他會因為越來越多各種原因,試圖掩飾、迴避、閃躲,這些心態的轉折,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怎麼不過度反應的去面對?這本書的內容是蠻好的示範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