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092813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水源劇場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去看《天堂邊緣》對我來說像是去圓滿一個心願,去圓滿一個紀念洪瑞襄的小心願。雖然一開始只是抱持著,這是個故事簡單的戲,賣點是演員好聽的歌聲和歌曲。但我的確是小看一個簡單而完整的故事,一個用歌曲烘托出氣氛和轉折的戲可以帶給我的感動。然後,可以在一邊懷念洪的當下,感受到這齣戲中想要傳達的─不要帶著遺憾離開,戲裡戲外的呼應和感慨。

        之前只有零星的聽過幾首歌曲,沒有看過任何版本,甚至是連故事大綱都是進劇場拿到節目單後才開始瀏覽,儘管台上這批演員這幾年早已是每年都會看過一次以上的熟面孔,編曲也是熟悉的,但還是有驚喜。

        江翊睿這次讓我有不大一樣的感受,除了歌唱一如往常的動人之外,這次的角色讓他顯得更為活潑,跟菲菲鬥嘴、為了巴結震宇而有比以往多變的演出,雖然我覺得有舞台恐懼症這樣的遺憾有點淺。黃浩詠真的好好笑,不管是天使、導演還是掃地阿婆,個別角色塑造的區別還蠻明顯的,真是甘草畫龍點睛的人物,調和故事主軸的悲傷調性。張世珮唱歌比講台詞來的要迷人,詮釋媽媽的角色和遺憾很到位。相比之下,張芳瑜在唱歌還是會有幾個高音部分讓我覺得太過,但講起台詞聲音清脆煞是好聽。主要的配角們Voco Novo爵諾人聲樂團,身兼合音和舞群,還蠻稱職的!

        妹妹覺得水源的音響效果不是太好,有些歌詞會聽不太清楚。但我認為因為歌曲的詞並不是簡化的,必須配合故事走向而表達角色內心時,往往不是太好懂。但現場伴奏的效果真的好棒,而這批演員經驗充足,走位轉換動作都不影響歌聲,聽起來好過癮。舞台方面,拜現代科技所賜,正後方和上方的白幕投影出城市、天堂等景致,動畫算蠻細緻的,省去換景的麻煩,又能夠清楚呈現場景的時間變化,運用的巧妙。

        好像是年紀的關係吧,愛情當中的遺憾已不再是最能打動我的點,反而對母子的牽絆和付出無所求的愛動容不已。聽到最後一首歌《讓生命圓滿》響起時,一邊跟著唱(我居然會唱了)一邊想起洪瑞襄,還是覺得有點遺憾哪~不過,可以好好的品味一齣經典重現,聽著2008年版本的原聲帶,還是可以帶著微笑而滿足。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090613 《SMAP X SMAP》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中山堂中正廳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王嘉明的戲多少都有太長、枝節太多的問題,不過,耐著性子去看看他想要說些什麼,其實是有趣的事,而且,往往有非常多可以詮釋和延伸的空間。

        開場是小丸子和唐伯虎的對話,提醒觀眾劇場禮儀,暗場後是再熟悉不過的網路撥接的慣有音效,完完全全的再現國中時,家中第一次有數據機撥接連網路的景況。整齣戲以漫畫章回的方式,片段片段的呈現。序曲是「small happiness」,開場的是灌籃高手的主題曲,一開場就華麗的足以讓人尖叫開心不已,而灌籃高手以定格漫畫剪接起的灌籃畫面,居然是由演員一個個排列呈現時,坐在二樓看的一清二楚,有點分不清楚心中的感動,是來自感傷自己的青春已逝,還是懷念那個年代的熱血無畏。(說真的,看到編排的那麼有誠意的開頭,還真的會就開始擔心之後整齣戲會無法貫徹這樣的緊湊和精采哪。)

        舞台上是大片綠色的key版,舞台上方有兩個投影螢幕,舞台兩側是英文字幕,整齣戲幾乎以日文、台語、中文夾雜(下半場有一小段廣東話),日文佔了大多數,雖然投影幕上有同步投出演員的話,不過,因為不熟悉日文,整場得一直盯著螢幕看,頗累。

        九零年代當紅的數部日劇片段是主軸,搭配2E00和音樂教室的綜藝節目,以及一部分的港劇片段,舞台上多數時間有好幾台攝影機對著演員,投影幕上則是相應對話的日劇場景,《魔女的條件》、《長假》、《101次求婚》、《東京愛情故事》、《愛情白皮書》等等,雖然說我幾乎都沒看過,但是這些日劇的主題曲多是耳熟能詳,而日劇的經典片段多少還是略有耳聞,串連起一段段為了愛情的掙扎和努力。
   
        最讓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最前面一段段日劇愛情片段,以及後半段的真實生活,不管是太太努力想要在外食時和難得一起吃飯的先生討論小孩的課業和在校情況;或是夫妻倆人坐在電視機前,太太看電視先生打電動,為了誰要去倒垃圾、該怎麼穿才合宜的爭吵;又或是太太在電視機前吃吃大笑,先生在一旁想看書卻無法,太太又碎念先生沒有把襪子和衣物收拾好的日常瑣碎片段,先生後來乾脆把太太悶昏圖個清靜。前述日劇多少都是講述愛情來的時侯,或是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長相廝守的舊情人會合片段,那些留在觀眾腦海中的片段很少是感情過後的真實伴侶/婚姻生活,看到時不覺得一陣心驚,中學年紀的美好回憶和憧憬,終究不是真實,而現實或許會殘酷到慘不忍睹,這些是日劇、童話故事沒有告訴我們的事。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部分是對媒體的批判的呈現,據說九零年代就是SNG、第四台開放的時期,記者和新聞台為了種種原因對於任何事件的被害人、加害人採取的手法,讓我們現在也難逃其亂和其害。記者像是吟詩隊/合唱團一般,每個人拿著一支麥克風,一句一句的問被害者的母親白目的問題(隱涉白曉燕命案,但我覺得媽媽沒有扮演好);接下來包圍加害人,讓加害人有機會說出他悲慘的童年和過往,這或許也是一種媒體的好處?讓加害人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心聲,但更多的是讓麥克風鎂光燈前的人意識到這些都是表演的一部分,有記者包圍關注的地方都是舞台,這個社會正在以無孔不入的方式入侵每個人的生活,而每個觀眾也像變態一樣在暗處窺視著別人。

        而2E00全民開講則點出名嘴上電視的現實,一方面要有清楚的表態和姿態,不能像白目的柯南一樣,一直要留梗、留空間讓觀眾思考,濤哥在廣告時間告誡柯南的事,就是把觀眾當等著吃垃圾食物的白痴,「偷懶的觀眾」這個現實聽在觀眾耳裡是多悲哀。

        不過另一個回顧過往的方式,卻讓我帶著不安,從經典日劇片段的問好開始,「你好嗎?」「我很好。」開始,左邊的投影幕呈現的是一個個在九零年代過世的名人,以及在那個年代發生的重大災難,右邊的投影幕則是投出「你/你們好嗎?」「我/我們很好。」以這種方式悼念過往離開的人,不是說不好,總覺得只是意思意思點到為止,將這些觀眾或許熟悉或許遺忘/不知道的人名/事件並列,這些過去的人事重要性相同嗎?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力都一樣嗎?為什麼可以這樣被並列?

        戲中偶爾穿插王導對政治的批判,像是劉縣長的名字是罵人的話;早在五年前就該把只喜歡穿短褲汗衫跑步的人刺死等等短梗,有種阿Q的表達對檯面上的政客不滿的宣洩。整齣戲結束在阿扁2000年當選的演講,舞台上只有一個黑板,天空飄下碎片,幾近全暗只有黑板上方有投燈,細細的讓觀眾好好聆聽阿扁那時候到底說了些什麼。那是歷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是台灣之子赤極貧戶也可以當上總統的希望的年代,千禧年的開始,一切充滿著世界毀滅和重生的謠言和躁動。那時沒有金融海嘯、沒有破滅的政治謊言,一切欣欣向榮(?)。時至今日,對照不過13年前的演講和社會氛圍,真的留有無限遐想和思考的空間。

        認真細數屬於我的九零年代,從小一到高一,大概是人生中變化最劇烈的十年,跟著王導做研究回顧的九零年代走過一遭,即便劇中有70%都是我不熟悉的事物(日劇、港片都沒看過),但不可磨滅我曾經親身走過的事實。那是個充滿希望、一切可能和勇氣的世代,也是一個小孩成長到有更多空間可以自主選擇的時代,對比現在比九零尾聲多了一倍歲數的現在,或許可以帶著這些曾經的記憶,好好思索要怎麼走下去。

        其實也會好奇,王導怎麼看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很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