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082413 《如夢之夢》表演工作坊@國家戲劇院

圖片來源:表演工作坊

        有如馬拉松式的觀演經驗,實在是很消耗的一件事。但,配上音樂和某些橋段走位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蠻值得的!

        對於這齣可以說是台灣戲劇史上少有的驚人之作,在2005年再度演出時,礙於預算問題,實在是買不下手,這次得知有機會再度搬演之後,也只負擔得起坐在三樓觀賞。不過,所幸三樓三排的位置真的很棒,除了部分位於第一層內部(天仙閣裡姊妹們在八卦顧香蘭時、巴黎藝術家街的酒館內部)的演出只能聞其聲、無法清楚知道發生了些什麼事之外,其他都看的很清楚(所以,我覺得轉播的設計基本上是不太中用)!

        早在前幾天就拿到借來的劇本開始看到第四幕中間,對於較會引起觀眾不知所以然的設計(同一個角色多由兩個演員以上飾演)以及夢之夢的預設,並不會造成觀戲理解上的困擾,反而有種,想知道文字是如何被搬演,以及劇本被更動了多少。

        先說說讓我感動的部份,第三段結尾,顧香蘭拜別從小養她、栽培她的天仙閣嬤嬤們時,可以感受到即便是在妓院處處身不由己,但總還是附有照顧孤苦女孩的恩情。顧香蘭脫掉身上的旗袍、首飾和鞋子,只穿著白色的襯裙走過中央走到往後台去時,映照著在簾子後面的顧香蘭對著黃色的光源走去,走向未知的接應和延伸,相當令人感動。

        另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點是最後一幕五號要過世之前,因為瀕死、看世界變成透明之時(似乎也能輕易參透人心?!),發現並了解到醫生A試圖要透過呼吸進行的「自他交換」,來緩和他將要離世的痛苦後,他抱著醫師說出他才是要離去的人,他要與醫生進行反方向的呼吸交換,他要將醫生的痛苦帶走,把自己的快樂留給她。一方面是呼應了自他交換,另一方面則呼應了諾曼第城堡居民慶祝千禧年的儀式,將舊有、不愉快的東西裝進箱子裡,推到湖邊帶走的傳統,希望醫生一切的不愉快都能隨著他的過世而被帶走,展現出他真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到醫生的真心和誠意,並且願意以某種具體的方式來回饋、表示感謝。

        要來說說這次搬演和劇本書(2001年出版的版本)前半段的差異,原先的堂弟變成堂妹,或許是遷就演員而有這樣的轉變,雖然說我覺得堂妹願意對印度路邊垂死的小孩做自他交換,似乎顯得更有母愛,但是,這個角色是男是女其實都說的通。另一個蠻重大的改變就令我感到有點憤怒,江紅原本的角色設定是從六四天安門廣場逃出、被法國政府收留的政治難民,但這個版本為了要在中國上演,把整個設定換成跟隨愛人偷渡離開中國追尋夢想,而在旅程上受盡磨難、愛人先她一步而去的悲傷女孩,而江紅習慣捏製的東西就從民主女神變成小船了。是說這樣的更動對於江紅這個角色沉浸於躲避中國、常常沉浸在哀傷中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或許其中隱含的政治意義就隨著潮流和市場取向而消失隱匿。江紅打工的老闆娘也從熱心指點自身家鄉(諾曼第)的小景點,變成完全不說話的配角。(其他差異留待日後看完完整的劇本後再說)

        故事的設定還蠻有趣的,有兩組一個人聽另一個人說故事的橋段,裡面有許多線索前後呼應,但又不是明白被指陳出來,反而留給觀眾一些耐人尋味的猜測。整個故事是以莊如夢(戲裡好像直接被稱為周子)反抗秦始皇而自造夢境的故事開始,中間有亨利杜象從莊子故事發想出來的小說,以及顧香蘭幫傭時跟小孩說睡前故事時有提到。

        角色之間的呼應:五號和伯爵(在湖上看到開槍自殺的男人和火車車禍)、妻子和顧香蘭(夢見有人從二樓窗戶跌下),透過夢境及故事情節有所呼應。另外就是江紅和顧香蘭在巴黎住在一樣的小公寓,因此形成五號和王德寶這組的呼應。還有最明顯的醫生和五號的呼應,皆是聽故事的人,以及蠟燭和燭台的傳承。

        兩段故事的開頭都是一個虛假的故事,牧羊人在夢中從失去、得到到再失去,或許可以映照五號的故事但又不完全相符;顧香蘭的飛到哪裡都有籠子的小鳥兒的故事,完全就是明喻她的處境。至於這些故事究竟是夢還是非夢,我倒覺得不是太重要,反正夢也跟故事一樣,真實人生或許跟夢也沒有太多的區別。

        看到最後一幕所有演員拿著點燃的蠟燭上場圍著蓮花座,大概可以明白為何看過第一個版本演出的人會覺得像是參與了一場神祕的儀式,要在全長將近8小時之內講完一個佈署算是複雜精細的故事,又不能讓觀眾看的不懂或是太快就看懂,又要讓舞台的走位和設計能配合故事的進行,相當不容易。

        裡面有幾套邏輯穿插,雖然多是點到為止,莊子的夢、法國二次大戰前的街頭藝術家的哲學思辨(私心覺得那段非常精采,同時兼有那麼多的藝術形式表現和理想理念交錯進行),以及比較夢與真實模糊且交錯的呈現,以及詢問醫生到底對病人/家屬有沒有感覺的設計,有許多小片段在在呈現現實的一面,或許也映照出夢對角色而言的重要性。自由與束縛的對照,以愛之名給予的控制和支配,其實是脆弱不堪的預想。

        最後一幕的歌,歌詞內容實在是淺顯到根本有點畫蛇添足(是想讓胡歌唱歌是吧),不過其他幾首在某些橋段特定出現的配樂和音樂,還蠻有引導情緒流動或情節轉換的功用。演員的部份,我覺得聲音是否有感情、能串起故事很重要,三位演顧香蘭的女演員我都蠻喜歡的,而飾演五號的兩位演員也很稱職,年長的五號說起故事相當有韻味。徐偃玲和金士傑就比較沒有亮點可言,中規中矩的。李宇春的聲音和外型讓我覺得跟何韻詩很像,連某些講話的方式也很像。

        顧香蘭在戲中抱怨的,現在這個時代都沒有層次了。層次是要花時間累積的,只是回頭瞧見自己的生活,在緊湊、無事忙的氛圍之下,有多少人願意好好的說好一個故事,好好的靜下心來累積出層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