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84b7b4101387b142a2d03a1?lang=zh
(好一陣子無法書寫,有時候是沒時間,有時候是腦袋被太多別的事物塞住,然後下一齣戲就來了。有鑑於最近被說論述能力很差,想著要補救還是得從練習書寫開始,不管長短,就盡量先寫了再說。)
對於習慣買早鳥票的我來說,如果沒在第一時間下手,基本上就是不準備去看這齣戲,再加上最近看了不少紀蔚然的作品,光今年就看了《嬉戲》、《影癡謀殺》,還有今天的《拉提琴》,在難得有男友作陪的情況下,又剛好可以買到當日五折,難得這麼划算的情況下,又再度觀賞紀盃的作品。
故事虛虛實實,有後設、有拼貼,結合一些時下和有段時日的梗,再加上紀盃的個人哲學,整齣戲看完給人一種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的怪異感,得到一個沒有了結但又可以接受的頓號。
這次的影像和投影幕的設計運用的很不錯(但我想坐在4樓的人可能不這麼覺得,視線多少會被遮蔽),開場的記者會即時現場轉播,天橋的閉路攝影機,中間劉母開罵的ppt加強論點,心電圖,何瑞修和豪斯醫生的對談英文版,史豔文台詞的中文翻譯,除了製造出某些娛樂的效果,也貼心的服務聽不懂台語的人,留給懂中英文的人某些有趣的笑點,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影像媒介,包括電視、攝影機和電腦螢幕(ppt和google translator)都流暢的穿插在劇場中。也像是紀錄一般,不確定真實生活是否發生過的事,透過影像的紀錄,好像可以抓到一點真實之類的東西,對比出記憶是不可靠的論點。
戲裡有幾個點讓人有似曾相識的切身之痛:開場張詩盈和蔡佾玲的對話,張才講了幾句,話都還沒說完,蔡就一直打斷,開始自顧自的說起自己想說的話。如果沒有真心要去關心朋友,或是關心自己勝過一切,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吧,真的是一種講到一半會很想強迫別人閉嘴、舉槍威脅的衝動。這種無法靜下心來聽人說話的情況,也是一種冷漠吧。
另一個點就是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的梗,一篇論文寫了很久就是寫不完/寫不出來,從一開始被大家關切到底是碰到什麼障礙、希望可以協助你解決,到後來已經變成一種話梗、老是被人拿來嘲諷的點。或許家人和朋友並不是有意,他們也只是著急和關心,但同一件事卡太久,真的會有種自己的生命都卡住的錯覺。雖然已經脫困了一陣子,但今天聽到那些台詞,還是會心有餘悸。對於一個待書寫的主題,真的是了解越多、越難以找到合適的點切入、下筆書寫阿!
再來就是意識/記憶真假的問題。有一陣子生活不順或是異常忙碌的時候,其實真的會懷疑自己經歷過的事究竟是真還是假。如同戲中的劉三分不清楚什麼是真的發生過的,什麼是夢境,從哪裡開始是真實、哪邊是虛構的,看戲的我們其實也不清楚到底真實是什麼,或許,真實是我們願意/想要相信的那個版本。不過,編劇安排了一個有趣的check point,劉三的妻子阿芬如果因為說謊而緊張,她就會打出驚天動地的噴嚏,這個設計至少可以讓人判斷何時是謊言、何時為非。不過,那也只是讓觀眾知道某些可以拿來推理的工具而已,還蠻喜歡這種不把觀眾當成全知角色的設定,偶爾相互交錯的內心戲對話,多數情況下讓觀眾處於跟主角一樣摸不清楚的情況,是更為有意思的觀賞經驗。
幾個主要的演員都不錯,樊光耀真的很帥阿,把角色的轉折拿捏的很好(雖然不知為何,我看著他一直想到王耀慶)。呂曼茵很適合這種行徑有特色的怪異中年婦女,從《花季未了》再製版看她和林嘉俐鬥嘴飆戲,到《露露聽我說》的怪異養狗中年人,再到這次的媽媽一角,雖然幾個不同的角色間有些相似之處,但是有這種渾然天成的搞笑中年婦女氣質的女角,也不是太多了。姚坤君只要開始monologue,總會讓我覺得她的聲調和情感展現似乎已經有跡可循,不過,只要是對談或是進入有劇情起伏的部份,那種讓人有點監介的感覺就會好一點。張winnie很正!肢體和情緒收放都蠻到位的。對於這個角色的設定,只有一點我覺得有點異常,開場的記者會上,明明過世的就是她先生,但是她卻沒有像中間拜拜片段所說的,第一階段是打溫情眼淚攻勢,反而是媽媽和阿芬哭得很大聲(很知道該如何在媒體面前演戲)。
看戲時也想著導演在這齣戲動了哪些手腳,或許是這批演員各自都是某種程度的戲精,有各自擅長且清楚的呈現手法,在主軸上倒是蠻順的。不過,也沒看過劇本書,無法去判斷像是第一次拜拜時供桌後有四位演員裝模作樣,這部份究竟是紀盃一開始就這樣設定,還是呂導自己加上去的。
剩下的,關於後感情時代的深層記憶等看似空虛的社會學命題,以及有關戒嚴臉的批判,還有呂導在節目單上強調的,現在多數人活著卻都是早已呈現停止心跳的狀態,需要一些代罪羔羊來批判,需要可以讓人感動或唾棄的源頭,讓人可以在按讚或是按爛之餘,覺得自己還是關心社會議題的一份子,在媒體和資訊氾濫之餘,找到自己的立身之處,是很難在一時半刻說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