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會在一齣戲的謝幕時讓我幾乎要噴淚。
當初在2025TIFA介紹時看到有一齣秘魯廣場劇團的《嗨姆雷特》,就決定要買票讓全家人一起進劇場,一來是我跟玩具是去秘魯度蜜月,對秘魯有特殊的感情;二是台上八位演員全是唐氏症,很想帶孩子有機會去認識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雖然說我想知不知道原著《哈姆雷特》應該沒有太大的關係,但今天看完非常佩服正副導演選材上的用心和巧思。
入場驗票時,工作人員就跟我們確認小孩有滿六歲,說開場沒多久有比較刺激的畫面。這齣戲的開場就是一位母親自然產的紀錄,沒有聲音、只有畫面,看了真的是很有感,畢竟我的人生就經歷了兩次這樣的過程,看到新生命被接生人員從媽媽的身體中拉出來,再覆蓋包巾抱到媽媽身上,這過程真的是最動人的一刻。接著就馬上想到,這是一位唐寶寶(不知道母親是否事先知情),身為家長完全可以自動帶入諸多的複雜情緒。
開場沒多久,就讓演員輪流簡要自我介紹,並說如果他們台詞講比較慢、忘詞,請觀眾等一下即可。接著是穿插著台上演員的人生故事和《哈姆雷特》幾個片段,包含彩排、呈現、講述自己的夢想、跳舞、模仿等等,還有提到家長擔心唐氏症的孩子有沒有辦法照顧自己、能否成家,小孩的一切都是要大人說的算。演員在台上講話的份量不小,而且都是西文,雖然有附上中英字幕,但畢竟小孩沒有那麼習慣看字幕,我也不確定他們是不是真的能跟上戲劇的內容,很怕105分鐘對他們而言太長。
確實中間有些片段讓小孩坐立難安,但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都表現的很好。小的在演出50分鐘左右就說她要上廁所,我本來已經抱持著下半場只能坐在外面看電視的心理準備,沒想到剛好是唱歌跳舞的片段,現場工作人員讓我們回到座位!!真心感謝。
中間有一小段邀請四位觀眾上台演樹、月亮和拿毒藥瓶的人,最後謝幕後邀請現場觀眾可以上台一起共舞,我還問孩子要不要上去,說可以踏上戲劇院的舞台就是現在,不然就是等他之後去演戲或是當工作人員才可以,小孩堅持搖頭,哈。
看完覺得這齣戲真的好厲害,沒有一齣戲的謝幕是在字幕上打出演員的名字,然後給予每個演員幾分鐘專屬的音樂片段,讓他可以自己決定要用什麼形式跟觀眾謝幕,其實完全就是呼應了劇中的內容,每個人都不一樣,就這樣的小細節讓我感動到要流淚。在我們這些「神經正常」的人來看,唐氏症寶寶每個看起來都很像,但即便他們有些「不同」,但說到底,每個人都不一樣啊。
另外就是如果我沒記錯,《哈姆雷特》原著中哈姆雷特本身就有身體上的缺陷,被人嘲笑,受到父親亡魂的提醒要去復仇,想要做點什麼。以及那經典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可以應用在非常多的場景,對父母來說,若在懷孕就知道,真的是很現實的考驗,背後要思量各種可能性,以及個人家庭是否能承擔。
中間有一段三位女演員在台上交錯的陳述自己的夢想,不管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認識伴侶,或是想要搬出父母家獨立,擁有自己的居住空間和喜歡的工作,或是夢想生育8個小孩,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她們的願望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不過因為他們的「不同」,讓他們的夢想看似遙不可及。
演出結束因為外頭大雨,順勢跟小孩說留下來聽演後座談,每位演員都有發言,自我介紹,講講自己巡演來到台灣的感受,聽著聽著就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小朋友,內容約莫都是台灣很棒,可以巡演看世界不同地方很好,下一站要去韓國很開心。很喜歡副導演說的:「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我們應該擁有一樣的機會。」可以製作這樣的戲,跟這群演員合作,他自己收穫很多。主持人補充之前訪問副導演有提到他認為「障礙是一種能力,不是無能」。
回家的路上,先生問兩小有沒有看出演員不一樣的地方,老大說眉眼距比較寬,眼睛好像不是看前面,小的表示沒什麼不一樣。我盡力的跟小孩解釋,唐氏症的人,身體看起來跟成人一樣,但心理、表現出來的樣子就像是小孩。也問問他們覺得這樣的「成人」有沒有辦法自己獨立生活?有沒有辦法結婚生子?尤其是演後座談聽到一位演員說他很高興參與演出,而且在劇團中找到他的人生伴侶,他們明年要結婚了。說真的,身為母親的我,聽了還是不免為之擔心,真的是好勇敢的父母,好勇敢的一對伴侶,但真的寄予祝福。
這樣的戲劇題材和演員陣容,能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真的真的是很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