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Charisma and Compassion
12/5/08 20:00@台大誠品B1
坦白說今天在19:57往B1走下去時,都還在懷疑,誠品哪有場地可以辦新書說明會呢?走到B1發現書櫃中,被空出了一小塊,放了三張長椅,前方有塊小桌子,老師就在前方與其他老師寒暄。
本想悄悄的在一旁聽,老師一看到我就先喊了我的名字 XD
這次發表會的主題,主要是分享她做慈濟研究的心得。老師從「三頂帽子」開始說,她說人都有很多頭銜,她這次思考了一下,決定挑了三頂戴過來(然後真的拿出三頂帽子唷!),分別是「人類學家的帽子」、「台灣人的帽子」、「女兒的帽子」。
從社會學轉唸人類學,是受到Robert Weller的鼓勵和指導。從1993第一篇關於紐約慈濟人的期末報告開始,一直到現在,老師的多點研究包括波士頓、紐約、日本東京、麻六甲、檳城、嘉義和花蓮。她希望回答兩個問題:從慈濟的研究中能為charisma研究找到什麼新方向?對於全球化的現象,可以從台灣的NGO看出什麼。她其實應該還蠻無奈的吧,聽說不管在什麼場合演講或發表,都會有人質疑她和慈濟的關係,她也直接說了,她是會員、會不定時另外捐錢,但她也會捐給世界展望會、彭婉如基金會和野草莓(XD)。她的身份是人類學研究者,她的工作並不是為了傳教。再來,書中的內容都是在特定的時空之下的,慈濟正如證嚴法師所謂的「過秒關」,分分秒秒都在改變,每一個紀錄的當下,即刻就會成為過去。但人類學家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紀錄當下,只要田野做的夠紮實, 之後要用什麼理論再回頭詮釋資料都是可行的。她也再次勉勵學生,在做研究時,不要想著什麼題目是最流行的,可能當你做完時,早就換風潮了!像她1993開始做海外慈濟時,當時學界根本還沒有全球化的議題開始被討論,她的第一篇發表文章即是在佛教的全球化的會議中。這點,對於後生晚輩的我們來說,其實真的是一個令人安心的建議,不要擔心自己做的東西不夠流行,好好的做,以後流行什麼理論、主題?都還不知道呢。
第二頂是台灣人的帽子,這是從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所開展的,老師有次應友人之邀,到北京進行非正式的演講,她的朋友說:「要了解台灣,就要先了解慈濟。」她當時相當的驚訝於這樣的回應,也觸發了她討論慈濟的政治面的開始。她說有次座談會時,有個外國回來的學生表示,日前參與聯合國的活動時,在會場上有看到慈濟人,她覺得慈濟在會場中不斷說著大愛和感恩,在國際的舞台上是很不得體的事,老師聽了之後回了一句:「請問美國總統公開說,God Bless America,會是一件很不得體的事嗎?」這真是太絕了!!
剛跟玩具在討論,似乎大家對於西方的宗教都有某種美好的想像,反而會覺得自己的宗教就是跟西方宗教不同,但明明宗教就是這樣的東西阿,為什麼會有東西不同高低的問題呢?!慈濟是草根的團體,因為現代化、組織化相當成功,已引起西方學者的注意,這應該是個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當然這方面就不免俗的會扯到,若證嚴法師的領袖魅力不在後,這個組織的未來會是怎樣?老師在現場問答時有提到,她在書中的最後一章有處理到(XD),不過她還是略提了一下,因為成功的組織化,使得這個模式是可以持續很久的,但情感上的聯繫,這,就要看書啦!
第三頂帽子是「女兒的帽子」,老師終於說了,她第一次看到聽到慈濟,是透過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在1993年參與慈濟,很認真的、嚴肅的面對這個組織和參與,第一個訪談的報導人就是她的母親,從母親的身上,老師看到做慈濟並不是只有做功德而已。她會選擇做多點研究,其實是不希望自己的研究影響母親的事業和志業,她在去年的生日時接到哈佛出版社書籍出版的簽約書,說是很棒的生日禮物。然而她遺憾的是,她的母親並沒有來得及看到這本書就過世了,她的老師安慰她寫道:雖然母親沒能看到書的出版是個悲劇,但母親一定在書中,伴隨著老師。坦白說,老師在敘述這段話時,自己都哽咽了,老師的父親也開始擦眼淚。她很感謝全家人的幫忙,說要不是弟弟的堅持,哈佛大學出版社第一次同意在致謝頁面上放中文。新書發表會上,老師的父親、大姊、弟弟和姪子、姪女都還捧場,家人在背後支持的力量,對老師來說真的很重要吧!
其實聽到這段時,真的讓我有很深的感觸,25歲的第二天,爸中午就打電話來說,如果要買新的筆電他會出錢,我問他說為什麼不等我隔天回家再說呢?他說:「妳媽媽說很急阿,萬一電腦在斐濟爆掉就完了。」我真的覺得自己受到家人很深很深的包容和照顧,只因為我任性的決定要回家過生日,爸就先預訂了蛋糕;只因我打電話回家問媽家裡有沒有晚餐,她就在母難日出門買菜、炒飯給我吃,還因為我邊打電腦邊擦頭髮,怕我著涼而拿起吹風機幫我吹頭髮。又因為我跟她提到家裡是否有錢可以讓我在出門前買筆電,她就說,反整省吃儉用一點就好了,筆電是該買的東西,萬一沒有電腦出門沒法跟老師聯絡就麻煩了。對於我的四處遊蕩,家人始終抱持著支持的態度,或許對其他人而言,和家人的關係沒有那麼親近,然我也是在長大離家後,去體會到很多東西,更珍惜、願意去對家人付出時間和心力,希望能夠擁有和諧的氣氛,只能說,真的很感謝爸媽吧!或許我能順利的完成田野,也一定是最感謝父母的支持和包容阿!
開放現場問答時,有人問老師會不會出中文版,老師是認為中英文書寫所面對的讀者不大相同,面對西方的讀者,在書寫過程中,會著重在很多介紹性的描述,但面對中文的讀者,則會有多餘的感覺,畢竟她在講一個大家打開大愛台就會知道的事,因此她可能會考慮以改寫的型式、而非翻譯。我在一旁聽了超汗顏的,畢竟我也幫忙翻過幾篇,自己覺得越翻越差...
老師的弟弟問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他問最初想給這本書的書名是什麼?「Considering Charisma」是老師最初的想法,但出版社也有賣座的考量,再者這個比較像是倫文名稱而非書名,因此就變成現在的這樣,而也有人說,很少有人想到要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的!想書名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阿,像我就老是想不大出來題目該如何下定。
離開前被老師召喚,混進清大學生群中跟著一起照相,面對這群無緣的學長學姐和同學們,感覺有點,嗯,唉。很可惜今天沒看到幾個系上的面孔,倒是一堆從新竹殺上來、結束後要殺回去的學生。在想,有這種難得的機會,如果能多些交流,其實也是挺好的事阿!
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很開心聽到這麼多關於老師研究的心路歷程,這或許會像是一劑強心針吧!認真的面對自己的田野,好好的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