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乙未》@信義威秀
正片開始前,看到好幾部國片風潮的預告片,《渺渺》、《停車》、《愛的發生練習》… 總覺得現代版的國片還是給我某些相似的印象,不知道是因為相同演員的面孔會一直出現呢?還是探討的主題和情節都顯得有些血腥驚聳?總之,我仍望之怯步。而《畫皮》的預告片,則顯得比較唯美、合我味口 :p
客家庄的大三合院,忙碌準備酒菜、慰勞即將出征的義民,與日軍站在北海岸的山頭、遙想即將收復的美麗島,兩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透過軍醫的日記,娓娓道出發生在1895年的故事…
丘逢甲、唐景菘等歷史課本上輕輕帶過的名字,在片中,也一樣的略提即過, 吳湯興、姜紹興、徐驤等人的名字,是透過演員的展現首次進入腦海中。末代國立編譯館的國中課本,讓我對台灣的歷史相當的陌生。
當時的秀才,不只是文采好,更自許有風範和氣節,雖然還是覺得一封書信,就讓一個秀才成為統領,為保衛家園壯烈成仁,令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我感到有些詫異,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思想,能使一庄的頭家到最後孤注一擲?但,身為帶頭領袖,看著弟兄相繼犧牲,縱使無救兵也無國家可以捍衛,也要繼續支撐下去,那種希冀能返家、繼續纏鬥的兩難,令人難以抉擇。從立場堅定到害怕,再到無論如何都要完成信念,或許想守住的是一個理念,一種不想改日本姓、成為日本人的骨氣吧。
這部片呈現了許多視角,從「義民」、土匪、日本軍官的角度,甚至加入了部分傳統觀念和族群相融的元素,其實挺有意思的。片頭對傳統女性應有的美德「貞節」,從黃賢妹和丫環從土匪窩出來,而英妹選擇留在山寨的考慮,有著直接的呈現。吳湯興不顧黃家退婚和街坊謠言,連母親都出面勸阻,仍執意迎娶的心意令人感動。而英妹選擇留在山寨,或許出於無奈,但比起回到村中遭人指指點點,她寧願留在土匪旁邊,當個相對自由自在的女兒身。還有片中兩個庄的頭家娘,歷經喪夫、喪子,仍勤儉持家獨當一面,面對國家有難時,放棄小愛成就「忠義」的行徑,令人佩服。給人濃濃的時代下的無奈感。姜紹興的小妻子,就顯得忠於自己的感情,夫君出發前的不捨,及得獨自面對遺腹子的出生,在在令人同情。
其實一開始看到預告片,會促使我想看這部片的原因,是為何講台語的是土匪、講客家話的是義民?苗栗客家庄種稻、染布、作樟腦,那閩南人呢?身為苗栗人的我不禁有些好奇。土匪也是一群有情有義的人,迫於無奈、走投無路的加入,道出當時時局的艱困。長期在山間流竄,土匪與原住民的友好交集,也呈現在片中,雖然僅出現幾個畫面,使得原住民的形象有些扁平,想著原住民不大可能只有幾個人加入義軍、不大可能只有幫忙獵山豬加菜這麼簡單,讓我開始期待魏導的鉅片,想知道同是以抗日戰役為題,不同的人、書寫不同的族群,會有怎樣的呈現?
日軍軍醫與負責收復台灣的親王,對於這片美麗的島是有所期待的,期待美麗的櫻花能在國境之南的土地上綻放,即便可能只有野山櫻能生長在異地。到聽聞已攻下八卦山和彰化城後,親王鬆了口氣、出現櫻花飄落的幻覺,或許櫻花對日本人而言,有特殊的意義吧?!其中有一些反諷戰爭的情節也挺有趣的,一個是親王提到國際間指責日本對台的殘暴手段,另一個是患熱病的士兵,懇求軍醫轉達母親他是戰死的心願,對日本人來說,名譽或許比生命還重要吧。
清代繪製的地圖,與日人攻台的立體模型,道出兩種不同的思維,不光只是技術的差異,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心態,也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這是一部顧及相當多面向的故事,雖然事件發生的長度,前後不過三四個月,但這之中發生的故事,牽涉了日本和台灣的歷史,和無數個人民在其中,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刻畫,其實頗有寓教於樂的功用。真的很喜歡配樂,劇情也相當的感人,但或許是時空背景的不同,讓我無法迅速的感同身受,面對義民的義舉,除了感到敬佩之外,有點無法有太多的同理心。
但吳湯興和黃賢妹的感情,相知相惜,雖然只從幾個畫面和片段帶過,其深刻度並不亞於大量鋪陳的愛情故事。喜歡片終的畫面,字幕寫道賢妹南下尋夫未果、投井獲救後,絕食自盡。但畫面卻是兩人尚未成親時,在溪邊暢懷賞景,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景象,身在亂世身不由已。一百多年後的今日,其實很慶幸自己身在平安的現代,希望能永遠遠離戰禍之苦。
正片開始前,看到好幾部國片風潮的預告片,《渺渺》、《停車》、《愛的發生練習》… 總覺得現代版的國片還是給我某些相似的印象,不知道是因為相同演員的面孔會一直出現呢?還是探討的主題和情節都顯得有些血腥驚聳?總之,我仍望之怯步。而《畫皮》的預告片,則顯得比較唯美、合我味口 :p
客家庄的大三合院,忙碌準備酒菜、慰勞即將出征的義民,與日軍站在北海岸的山頭、遙想即將收復的美麗島,兩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透過軍醫的日記,娓娓道出發生在1895年的故事…
丘逢甲、唐景菘等歷史課本上輕輕帶過的名字,在片中,也一樣的略提即過, 吳湯興、姜紹興、徐驤等人的名字,是透過演員的展現首次進入腦海中。末代國立編譯館的國中課本,讓我對台灣的歷史相當的陌生。
當時的秀才,不只是文采好,更自許有風範和氣節,雖然還是覺得一封書信,就讓一個秀才成為統領,為保衛家園壯烈成仁,令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我感到有些詫異,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思想,能使一庄的頭家到最後孤注一擲?但,身為帶頭領袖,看著弟兄相繼犧牲,縱使無救兵也無國家可以捍衛,也要繼續支撐下去,那種希冀能返家、繼續纏鬥的兩難,令人難以抉擇。從立場堅定到害怕,再到無論如何都要完成信念,或許想守住的是一個理念,一種不想改日本姓、成為日本人的骨氣吧。
這部片呈現了許多視角,從「義民」、土匪、日本軍官的角度,甚至加入了部分傳統觀念和族群相融的元素,其實挺有意思的。片頭對傳統女性應有的美德「貞節」,從黃賢妹和丫環從土匪窩出來,而英妹選擇留在山寨的考慮,有著直接的呈現。吳湯興不顧黃家退婚和街坊謠言,連母親都出面勸阻,仍執意迎娶的心意令人感動。而英妹選擇留在山寨,或許出於無奈,但比起回到村中遭人指指點點,她寧願留在土匪旁邊,當個相對自由自在的女兒身。還有片中兩個庄的頭家娘,歷經喪夫、喪子,仍勤儉持家獨當一面,面對國家有難時,放棄小愛成就「忠義」的行徑,令人佩服。給人濃濃的時代下的無奈感。姜紹興的小妻子,就顯得忠於自己的感情,夫君出發前的不捨,及得獨自面對遺腹子的出生,在在令人同情。
其實一開始看到預告片,會促使我想看這部片的原因,是為何講台語的是土匪、講客家話的是義民?苗栗客家庄種稻、染布、作樟腦,那閩南人呢?身為苗栗人的我不禁有些好奇。土匪也是一群有情有義的人,迫於無奈、走投無路的加入,道出當時時局的艱困。長期在山間流竄,土匪與原住民的友好交集,也呈現在片中,雖然僅出現幾個畫面,使得原住民的形象有些扁平,想著原住民不大可能只有幾個人加入義軍、不大可能只有幫忙獵山豬加菜這麼簡單,讓我開始期待魏導的鉅片,想知道同是以抗日戰役為題,不同的人、書寫不同的族群,會有怎樣的呈現?
日軍軍醫與負責收復台灣的親王,對於這片美麗的島是有所期待的,期待美麗的櫻花能在國境之南的土地上綻放,即便可能只有野山櫻能生長在異地。到聽聞已攻下八卦山和彰化城後,親王鬆了口氣、出現櫻花飄落的幻覺,或許櫻花對日本人而言,有特殊的意義吧?!其中有一些反諷戰爭的情節也挺有趣的,一個是親王提到國際間指責日本對台的殘暴手段,另一個是患熱病的士兵,懇求軍醫轉達母親他是戰死的心願,對日本人來說,名譽或許比生命還重要吧。
清代繪製的地圖,與日人攻台的立體模型,道出兩種不同的思維,不光只是技術的差異,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心態,也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這是一部顧及相當多面向的故事,雖然事件發生的長度,前後不過三四個月,但這之中發生的故事,牽涉了日本和台灣的歷史,和無數個人民在其中,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刻畫,其實頗有寓教於樂的功用。真的很喜歡配樂,劇情也相當的感人,但或許是時空背景的不同,讓我無法迅速的感同身受,面對義民的義舉,除了感到敬佩之外,有點無法有太多的同理心。
但吳湯興和黃賢妹的感情,相知相惜,雖然只從幾個畫面和片段帶過,其深刻度並不亞於大量鋪陳的愛情故事。喜歡片終的畫面,字幕寫道賢妹南下尋夫未果、投井獲救後,絕食自盡。但畫面卻是兩人尚未成親時,在溪邊暢懷賞景,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景象,身在亂世身不由已。一百多年後的今日,其實很慶幸自己身在平安的現代,希望能永遠遠離戰禍之苦。